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琵琶(編輯)

(2015-08-24 14:54:55) 下一個

 琵琶行

  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嚐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 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括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

據漢劉熙《釋名·釋樂器》載:“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秦時以有長柄皮麵圓形音箱的琵琶,名為“弦*(後麵一字為上兆下鼓,實在不認得 ,也沒查到,抱歉)”秦漢以來,琵琶經不斷改進,逐步發展為阮鹹、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種形製,其共同特點為圓形直頸,至宋以前統稱“琵琶”。

  南北朝時,又有曲頸琵琶傳入我國(源於古阿拉伯撥弦樂器“烏特”—ud) ,至隋唐年間盛極一時 ,有龜茲(音“求茨”)琵琶 ,五弦、忽雷等多種形製 ,其共同特點為半梨形曲頸,當時亦統稱“胡琴”。唐宋以來,在以上兩種琵琶的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的形製: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麵,琴頸向後 彎曲,頸與麵板上設“相”和“品” ,張四弦,按四、五度關係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為四相十三品 ,後經改 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品或六相二十四品,能奏半音。琵琶的演奏方法原為橫抱,於敦煌飛天壁畫中亦有見反背而彈者,至今已改為豎抱 ,改原來用“撥子”彈奏的方法為用五指彈奏,技法日趨成熟豐富 ,成為適於獨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亦成為此種樂器的專稱。琵琶的傳世曲目甚多 ,其中比較著名的如琵琶與簫合奏的《夕陽簫鼓》(後被改編為大型民樂套《春江花月夜》) ,描摹楚漢垓下之爭的《十麵埋伏》和《霸王卸甲》,被視為“雅樂”代名詞的《陽春白雪》 ,表現遠嫁匈奴的“明妃”王昭君思念故鄉之情的《塞上曲》等等。另外,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有“瞎子阿炳”之稱的華彥君先生亦精擅琵琶之道 ,據其自稱所會曲目百餘 。然可歎生死無常 ,阿炳隻留下了《大浪淘沙》、《昭君怨》、《龍船》這三首琵琶曲,便即撒手人寰 ,弦未絕而魂先斷,餘音嫋嫋 ,隻能化為天籟 ,難為世人再聞 ,至今思來,仍覺憾甚……噫!悲夫!

  約公元四世紀,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區別 於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誌》:“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過龜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後逕稱琵琶。

  至現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 檀、紅木、花梨木製作,腹內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麵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製,內側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 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麵有相附屬,背麵有鳳枕(又稱鳳凰台)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製,品竹製, 是音位的標誌。全長約96厘米。

20世紀30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曾製成一張五弦琵琶,3個琴軫在琴頭右側,兩個在左側,改子弦同音為加添一條低音弦。由於戰亂及其他原因,這張五弦琵琶已 失散無存。近年來在琵琶改革方麵出現了在四弦琵琶上縮小弦距,增加一條低音弦為五弦琵琶的探索。為保持琵琶的傳統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係於琴頭處(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軫上。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A-g3。右手有彈、桃、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捺打、虛按、 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於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麵埋伏》、《霸王卸甲》、《漢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等。

琵琶最完整的資料:http://wenda.haosou.com/q/1366741310061009 

==================================================================

上海-琵琶的回憶(一)

    我的故鄉上海,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真是大家輩出,藏龍臥虎,流派紛呈,百花爭豔。那時的大家開宗立派,才是真正的大師。大家也不稱“大師”,哪裏象現在這樣到處都是“大師”。我有一句實話:“當今沒有大師”。土壤汙染了!空氣塞息了!那裏還有什麽“大師”。無可奈何花落去矣,琵琶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都難逃厄運!

    琵琶,早期稱為“批把”。最早見於史載劉熙[釋名,釋樂器],大約至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本出於胡中,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由波斯經新疆傳入我國,琵琶盛行於北朝,大約公元六世紀傳至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至隋唐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琵琶對於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都能看到它的蹤跡。

    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中對“琵琶”的精彩描述,已經成為千古名篇;“轉軸拔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揉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弦,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待續)

上海-琵琶的回憶(二) 

    音樂屬於時間藝術,美術是空間藝術。空間藝術就是停留在空間的藝術,是固定的,比如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時間藝術是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化的,這就是音樂,它隨著時間的變化稍蹤即逝。

    過去,藝術的傳承,是師傅帶徒弟。音樂的傳承,由於它的特點,完全是依靠師徒之間的傳承,有的是父子傳承,有的保守一些的傳子不傳女婿,因此,也有些寶貴的文化藝術得不到傳承而流失。

    最可惜的是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和琵琶名曲“大浪淘沙”就是他傳下來的。解放初期,中央音樂學院派劉天華的弟子楊蔭瀏和曹安和到無錫,準備把阿炳的曲子錄下來。那時阿炳的健康狀況已經很差了,也有些時日沒有操琴了,那天僅錄了六支曲子,其中就有“二泉 映月”和“大浪淘沙”。當時阿炳與安和先生約好,待阿炳養息半年再來錄音,阿炳說;“半年後我有兩百多支曲子讓您錄音”。令人惋惜的是,偉大的民間音樂家 阿炳竟然沒有熬到半年,就在貧病折磨下一命烏呼,隨著他的仙逝,藏在他腹內的兩百多支民樂精曲也被一起仙逝了!唉,,,,

    我拜在先師林石城門下的時候,上海的琵琶藝壇真是如日中天之時,可是名家聚集高手如林。老一輩的有;汪昱庭(已故),林石城,李廷鬆,衛仲樂,樊少雲,孫裕德,馬林生等。後起之秀中有;劉德海,葉緒然,王範地,湯良興等等。評彈琵琶中有;張鑒國,郭彬卿,薛惠君等等。

    此時上海琶壇高手如雲,繁花繽紛,爭奇鬥豔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上海-琵琶的回憶(三)---  我的老師琵琶泰鬥林石城 

    起初,我並不知道林石城的大名。自小聽人說起“大套琵琶”覺得很神秘,每當我在收音機裏凡是聽到琵琶演奏,總是被奇妙動聽的樂曲所吸引,甚至到了癡迷的地步。經一個兒時的朋友介紹,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林石城老師,他的住處離我家很近,隻要步行五分鍾就到了,他家住在馬當路的一條石庫門弄堂內。

我與林老師的初次見麵很尷尬,使我終生難忘。哪天我提了一籃水果和朋友一起去拜見林老師,剛走到弄堂裏就碰到林老師。他五十左右年紀,中等身材,穿了一件藍色卡其布中山裝,看上去很整潔手裏執了一把竹製掃帚,在弄堂裏掃地,一看便知道那是監督“勞動改造”。林老師和我們簡單打了個招呼,讓我門在他家裏等他。我就是在這種尷尬的狀況下拜見了我的恩師。後來我才知道他就是中國的琵琶之王,琶壇泰鬥林石城。林老師的人生,經曆過坎坷和長期的磨難,也有過無限的風光,其中恩冤情仇說不清也道不明,且容我慢慢道來。(待續)

上海-琵琶的回憶(四)  我的老師琵琶泰鬥林石城

    林老師一九二二年生於南匯縣的一個中醫世家,同時也是精通琵琶的音樂世家。六歲師從家父學習琵琶,開始了為之傾注畢生精力的琵琶藝術生涯。十九歲林老師從 上海中醫學院畢業,即拜在琵琶“浦東派”第五代師宗沈浩初門下,成為沈浩初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同時也成為了“浦東派”第六代正宗嫡係傳人。(“浦東派” 是琵琶藝術自清以來中國傳承曆史最悠久,曲子最豐富,技法最完整,理論最係統的正宗之流派。)

    林老師自入沈師門下,刻苦學習,加上天資聰穎,且基礎又佳,幾年下來盡得“浦東派”精華。同時他在沈師支持下虛心向“平湖派”,“崇明派”“汪派”等流派 學習,林老師性格溫和又謙虛好學,與琶界精英過從甚密成為莫逆至交,經常在一起聯誼,切磋技藝。林老師兼收並蓄,博采眾長,卓然成一代大家。

    林老師此時羽翼已豐,可謂萬事具備獨缺東風。記得智者曾經言;“機會是給予有準備的人,”果然機會來了!

    當時中央音樂學院正在組建期間,經慎重考慮聘請林老師參與組建民樂係,任中央音樂學院琵琶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可是中國音樂的最高學府,林老師可謂如願已 償,有了這樣的平台,真是如魚得水“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林老師此時真正享受到了“春風得意”的滋味,他可以盡情地使展自己的才華,可以實現多年的 理想了,把琵琶傳承下去,推廣開來,豐富提高發展起來。

    林老師帶著妻兒北上赴京任教,那時他還帶去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得意門生,此人就是後來享譽海內外的琵琶大名家劉德海,這個林老師的愛徒後來與林老師結下了難解的恩冤,這是後話了,,,,,,。

    林老師一心撲在工作上,為黨工作,努力做好黨交給的任務。哪裏知道黨可不是這樣想的,黨是搞階級鬥爭的!真是無端飛來橫禍,罪行本莫需有。   (待 續)

上海-琵琶的回憶(五)  我的老師琵琶泰鬥林石城

     讓我們來了解一些“浦東派”的琵琶,“浦東派”琵琶是中國琵琶之正宗,“浦東派”琵琶傳承曆史淵源流長,琴曲博大精深,指法變化多端,技藝精湛,格調高雅,內容豐富多彩。

    與別的樂器比較,琵琶的主要優勢在於它的指法,難也難在指法,它的常用指法多達幾十種,而且它的每一種指法均有非常高的難度。琵琶樂曲演奏的優劣與指法之優劣至關重要,琵琶的指法比之於書法即筆法,比之於篆刻即刀法,二胡有弓法,武術有拳法,魔術有手法。

    琵琶由於得指法之優勢,故在演奏時,僅一隻琵琶獨奏能夠達到一支小樂隊的效果。琵琶武套名曲“十麵埋伏”就是充分發揮了指法的優勢,表演出豐富精彩的藝術 魅力,樂曲中有時小弦切切如私語,低喃輕儂,似訴似泣,似鶯語花底,若怨婦嬌歎。轉而弦聲嘈嘈,錯雜切察,低吼輕嗬,沉悶塞息,恐怖陰冷。似風雨欲來,若 大戰將至。突然聲如裂帛,一時大弦急嘈。隻聽得;號角聲聲,喊殺連天,刀槍交錯,戰鼓隆隆,車輪轟鳴,征馬嘯嘯。一會兒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一會兒千軍萬 馬,你拚我殺。一場楚漢大戰,打的昏天黑地,屍橫沙場,讓那琵琶表演得淋漓盡致。

    “浦東派”琵琶經過林老師的整理,總結,發揚,傳授。林先生培養出一大批琵琶名家,琶壇大家輩出。林老師門下的琵琶名家有;名震國際琶壇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德海,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葉緒然。名家還有李國魂,鄺宇忠,陳澤民,吳俊生,程俊明,潘亞伯,李文英,徐正英,吳葆娟,林嘉慶(林老師之子),周麗娟,郝貽凡等等,這些弟子至今已經成為琶壇中堅,至於徒孫哪是何止千萬,可謂桃李滿天下。

    林老師應聘中央音樂學院後,在琵琶教學工作上創立了現代化教育體係,編製教材與曲譜二十餘種,其他著作十多部,練習曲兩百多首,撰寫論文一百多篇。林老師埋頭工作,一心一意,嘔心瀝血。哪知有人不高興了!林老師以後遭遇了如何經曆呢,,,,,,(待續)

上海-琵琶的回憶(六) 我的老師琵琶泰鬥林石城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有每個行當的專門知識,理發師用的是剪刀,廚師用的是菜刀,雖然多是刀,可是此刀不是哪刀。如果讓理發師去幹廚師的工 作,或者讓廚師去幹理發師的工作,那麽肯定會把事情搞砸了,不是把客人的頭發剪得像狗咬那樣難看,定是把客人的頭皮剪出血來!

    “隔行如隔山”應該說是個常識,可是中國的權貴定要說;“外行領導內行”。在這樣的指導思想推行下,中國的文化和藝術領域的領導層成了“外行”的天下。這些“外行”不學無術,瞎指揮,嫉賢妒能,迫害知識分子,爭功勞奪權利,搞得烏煙瘴氣。

     我國的民國時期,各個領域可謂大家輩出,各領風騷,不勝枚舉,他們開宗立派,引領潮流。如文壇有;魯迅,胡適,梁實秋,郭沫若,巴金,老舍,張愛玲 等,,,,,,畫壇有;齊白石,張大千,吳湖帆,劉海粟,林楓眠,徐悲鴻等,,,,,,戲劇界有;梅蘭芳等四大青衣,馬連良等四大須生等,評劇有新風霞, 小白玉霜等,評彈有;蔣月泉,楊振雄 ,徐麗仙等。那時各個領域大師級的人物多若繁星,但是近六十年內,在任何領域出過開宗立派引領潮流的大師嗎?一位也沒有!是我孤陋寡?是確確實實沒有!為何?究其原因,答案就是“外行領導內行”!造成喪失個性化發展的自由空間所至。

    那麽琵琶泰鬥林石城,在“外行領導內行”的大環境中經曆了什麽呢?  

上海-琵琶的回憶(七)我的老師琵琶泰鬥林石城

    那天,中央音樂學院一貫寧靜優雅的氛圍,突然被走廊上出現的一張紙條所打破,那是一張所謂的反動標語!無論老師和學生都在交頭接耳切切私語,猜測,是誰所為?

    中國的政治統治體製是一套封建權術,需要時利用,過河了就拆橋梁,良弓藏,走狗烹。現在看來林老師自從踏進中央音樂學院,他所經曆的悲歡離合,那就是命中注定的了。

    經過林老師幾年的努力,創立了一套完整的琵琶現代化教育體係,中央音樂學院琵琶係的創建基本完成,劉德海在林老師的精心培養下羽翼逐漸豐滿,才華漸露。林老師並不知道,他已經進入被“拆橋”的階段了,何時“拆橋”,隻是時間的問題了!

    當局對於解放前的知識份子稱為“舊”知識份子,這個“舊”就是一頂無形的“帽子”,戴“帽子”者從來就被視為“改造”和“製約”“鬥爭”的對象。在 解放後的“反右”運動中,知識份子幾乎被一網打盡!真是吃盡了苦頭,到了“文革”時期更是殘酷打擊,堅決打倒再要踩上一隻腳。知識份子被搞得家破人亡,揪 鬥,抄家,鞭打,罰跪,坐牢,充軍,殺害。不少知識份子,為了維護自身的尊嚴紛紛自殺,也有夫妻一起赴難的。真是“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的命!上麵的人 說;“兩個不能否定”,難道“文化大革命”不應該否定嗎?

    林老師生性少言,他除了教學,其他的話他簡直不說。林老師性格極其溫和,他對社會沒什麽牢騷可發。他一心鑽在琵琶裏,對領導也不會提什麽意見。在“反右” 運動中,當局對林老師可謂無從下手,讓林老師僥幸躲過了一劫。林老師不善阿腴奉順,那些聽慣了“馬屁”的領導,見了林老師如同眼中釘肉中刺,渾身不舒服, 唉!林老師終究難逃一劫。 

上海-琵琶的回憶(八)我的老師琵琶泰鬥林石城 

    一張“反動”標語,把老實安份的林老師打成了“反革命”,沒有任何證據,也不由分說,隔離審查,刑詢逼供。林老師是個老實人,一生信守實事求是的信條,虛 則虛,實則實。當局功夫用足,絞盡腦汁還是一無所獲。最後在沒有證據,沒有口供的情況下套上“帽子”,把林老師開除公職,押回上海監督勞動。

    一個公民,無需經過法院審判,不準律師辯護,就被無緣無辜套上了“反革命”帽子,就剝奪了公民的基本權利。沒有自由,沒有工作權,沒有選舉權,沒有尊嚴,一家人全都抬不起頭,這是什麽世道!

    林老師的一家六口,全靠林老師一個人的工資維持生計,沒有了工資收入,一家老小怎麽話!每天還要到裏弄裏去監督勞動,掃弄堂,掏陰溝(監督勞動是沒有工資的)。

    常言道;“一錢逼死英雄漢”,為了維持生計,師母,一位教授夫人淩晨起來,幫人倒馬桶,送牛奶,在菜場裏拾菜皮,日子艱難啊!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隻能賣家當。林老師是以琵琶為終身追求的大家,經過多年的悉心收藏,覓得幾隻心愛的好琵琶,琵琶對於林老師就等於戰士手上的武器,農民家裏的牛。現在,為了讓四個年幼的孩子和體弱操勞的妻子吃飽肚子,隻能把心愛的琵琶一隻一隻便宜賣出去,真是忍痛割愛啊!

    林老師在上海的一些好朋友,這時為了避嫌疑大家不敢來往了。這也不能責怪他們,當時的環境實在恐怖,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也有膽子大的,就是我這些年輕 的琵琶迷,漸漸有少數年輕人到林老師家來學藝,林老師可以收取一些上課費(每月五元,有些經濟困難的學生收費更少),林老師就這樣苦度光陰

,總共有十幾年,這十幾年,對於林老師作為一個琵琶演 奏家,可是一生中最年富力強最寶貴的時期,那是多麽遺憾啊!直至胡耀邦上台,林老師的冤案得以平反落實政策,從新回到中央音樂學院。胡耀邦在他執政的短短幾年裏,右派摘帽,錯案平反,撥亂反正,做了大量好事,是有目可睹,功不可沒,在近代中國領導人中可是鶴立雞群,一枝獨秀也!

    林老師在吃苦頭,他的得意門生劉德海是怎樣的境況呢?劉德海座上了原來林石城擁有的中國琵琶第一把交倚,可謂風光無限啊。以本人淺見,林老師被逐,是經過劉德海首肯的,(如果劉德海不同意,林石城是不可能被逐的,沒了林老師誰來教?)但是並非主動(他也還沒有這個能耐),我認為劉德海背師滅祖還不至於。難道領導要提拔他,他說;“不”嗎?他敢嗎?(當時誰不聽領導的話就是不聽黨的話,那是大逆不道的,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他在當時敢於說;“不”,那麽他的前途就不一樣了。

    憑我側麵觀察,林老師在這件事上並不怪罪於劉德海,每當劉德海有風光的新聞報道時,林老師總是有欣慰的表示,把劉德海的情況愉悅地告訴我們這些弟子。但是經過這麽大的變故,他們師徒的關係尷尬是肯定的。劉德海很少給老師來電(我想在當時的環境下是為了“劃清界線”),過年時劉德海還是有電話給老師拜年的, 每當老師接到劉德海拜年的電話,老師總是表現出寬慰的神情,並且告訴我們這些弟子,我覺得老師還是很在乎這個學生的。林老師平反後,他們師生之間的關係就自然恢複了。

    智者言;“性格決定命運。”,林老師的性格好像就是決定林老師必定成為大師的。林老師在被迫害的十幾年裏,在我的眼裏看不到他垂頭喪氣的樣子,他還是那樣平靜,那樣溫和,那樣坦然,對琵琶還是那樣執著。在我的眼裏,他簡直就是琵琶藝術的殉道者,琵琶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除了教授琵琶,就是在寫琵琶文搞, 可謂“藝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古人雲;“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存。”林老師真是應了那句“禍兮福所存”。林老師被迫離開了中央音樂學院的藝術平台,卻又在上海那間石庫門底層陰暗擁擠的後房間,找到了他發揮才華空間。(寫至此心間一陣陣的酸澀)林老師在這裏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琵琶人才,現在已經成為全國琵琶的中堅力量,林老師的弟子之多之精真是桃李滿天下,無人可比!林老師寫的琵琶藝術的學術文稿,疊起來比人還要高,在他平反後出版了大量著作,真可謂著作等身,無人可比!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中央音樂學院召開“紀念琵琶泰鬥林石城誕辰九十周年”琵琶音樂會和學術研討會。專家門一致肯定,林石城教授的琵琶演奏藝術大師和近代琵琶教育奠基人的地位,傑出的民族音樂家,理論家。林石城老師若有知當含笑於地下矣。

(全文完)

====================================================

林石城(1922年3月3日—2005年12月6日),1922年3月3日出生於上海南匯縣橫沔鎮西鄉。新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奠基人,傑出的民族音樂教育家、理論家,著名琵琶演奏家、編曲作曲家,中國琵琶“浦東派”第六代宗師。生前為中央音樂學院資深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琵琶研究會會長。

    林石城出生於中醫世家,同時也是精通琵琶演奏的音樂世家。他自幼受江南民間音樂熏染陶冶,6歲時開始跟父親學習演奏琵琶、二胡、三弦、揚琴、京胡、等樂器,12歲時已對江南絲竹著名的傳統八大曲熟於心、吟於口,能與人合奏《歡樂歌》、《慢三六》等樂曲。

    1942年,林石城從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後,正式拜近代著名琵琶流派“浦東派”大家沈浩初為師,因此,他成為“浦東派”第六代正宗嫡派傳人,從其學習傳統 大套曲目,刻苦鑽研,盡得“浦東派”精華,將傳統技法發揮到極致。同時,他在沈浩初的鼓勵下,先後向“平湖派”吳夢飛、“崇明派”樊少雲、“汪派”汪昱庭 學習,與楊少彝、孫裕德等人有著良好的琴誼,博采眾長而不拘於一宗,創造性地將撫、滾伏四條弦、拖滾四條弦、弦數變化、人工泛音等融入自己的表演中。他在 藝術表現和風格上,武套能夠氣勢宏偉磅礴,繪聲繪色;文套則能夠細膩深沉,韻味雋永。

    20世紀40年代,林石城已是江南琵琶名手,是“春秋集國樂社”、“上海國樂研究會”、上海第一醫學院國樂隊等社團的顧問或音樂指導,每周末都在廣播電台 作現場演奏。1948年,他開始琵琶音樂創作,改編了《婆媳相爭》、《秋思》,許多青年學子登門求藝。上海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市總工會成立大會上演出了由 他創作的《學生操》,一時轟動。

    當時,林石城已是滬上名醫,對中醫、西醫融會貫通,善治許多疑難雜症,尤擅婦科不孕症的治療。傅雷、劉海粟等社會名流都長年找他看病,他收入頗豐,家道殷 實。但林石城說:“好大夫千千萬萬,沈師的傳人隻有我一個,不能讓浦東派從我手上斷絕”,早就立下了“棄醫從樂”的誌向。1956年,中央音樂學院聘請他 北上任教,他毅然關閉了自家診所,從此將整個生命和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琵琶,奉獻給了中國民族音樂教育事業。

    1956年應聘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林石城是當時僅有的4位民樂教師之一,也是惟一的琵琶教師,他獨自承擔起學院大學、中學、附小的全部琵琶教學工作,編製了《工尺譜常識》、《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譜》等各類教材。為了豐富琵琶教材,他刻苦學習各地民間音樂,並把它們改編成琵琶演奏譜,是有史以來係統編撰琵琶教學院校教材的第一人。

    1958年,林石城根據中央音樂學院的決定開設江南絲竹合奏課,由於他精通琵琶、二胡、三弦、揚琴、京胡、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教學得心應手。他編寫了十多種江南絲竹樂曲每種樂器的演奏譜,是我國民族器樂合奏專業教學的第一人。

    林石城整理曲譜,編製新聲,統一計譜法,將工尺譜、簡譜整理為五線譜,是有史以來用五線譜為琵琶演奏記譜的第一人。他根據西洋音樂編寫了適合琵琶演奏的12個調號的技巧與基礎練習曲150首,同時試用西方作曲技術編寫《彩雲追月》、《光明行》等琵琶譜,並創作了《海河之歌》、《奔放》、《捉迷藏》等現代琵琶曲,是新中國推動琵琶藝術與西洋音樂融會貫通的第一人。

    林石城致力於提高琵琶製作水平,製定統一製作樣式和標準,認為民族樂器的製作應該由演奏者和樂器製作者共同完成,並在這方麵有精深的理論修養和豐富的製作實踐經驗,後來撰寫了《琵琶製作》(與高占春合作)一書,是全國鑒定琵琶製作技藝的首屈一指的權威。

    在50年代末,林石城已經規劃出比較係統完整的中國琵琶乃至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藍圖,年富力強的他本該進入事業的全盛期,但隨著國家政治形勢的惡化,他的事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生活也曆經磨難。

    1960年,他因所謂曆史問題被停職審查,離開了教學崗位。1963年,他舉家遷回上海,生活日益困頓。在艱難貧困中,林石城先生從未放棄對民族聲樂藝術 的追求,在赤貧之中忍著關節炎發作的巨痛,在極低劣的紙張上整理編撰先師沈浩初的《養正軒琵琶譜》,曆經艱辛促成此書的出版,並將所得稿費全給了沈浩初的 遺孀。期間,他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整理記寫了《養正軒琵琶譜》、《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等傳統樂曲的演奏譜,進行了他人難以替代的搶救工 作。他還到廣州音樂專科學校、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校等院校任教,直到1979年,他回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任教。

    1987年,在首屆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中,他指導的中央音樂學院絲竹組榮獲5項冠軍。1992年,在第二屆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中,他指導的中央音樂學院絲竹組又榮獲演奏獎第一名。

    2003年春林石城患病後,右手一度麻痹,他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頑強毅力進行康複練習,又恢複了演奏水平,後來到台灣演出,同樣獲得了圓滿成功。生命不息,彈奏不止,用他的話說,“如不能彈琴我願死!”

    林石城還受聘為中國老年人物研究會音樂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中國南音學會理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北京民族樂器廠、中國珠海金聲樂器廠、開封中原民族樂器有限公司、香港宏光國樂團的顧問,浙江江南絲竹社顧問。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林石城視傳統為珍寶,視師承為根基,他不遺餘力地收集整理傳統琵琶曲譜,特別強調“原汁原味”,堅決反對任意改譜的不良風氣。他在教 學中對琵琶流派全麵兼顧融會貫通,打破了一門一派的局限。劉德海先生曾感慨地說,是林師的全麵兼顧的良好教學讓他逐步踏入琵琶之門。林石城是使琵琶藝術和 民族聲樂真正走向世界的領軍人物,也是絲竹合奏的奠基人。

    林石城既有高超的演奏技藝,廣博的藝術修養和傳統文化素養,全麵的學科理論知識,一絲不苟的嚴謹學風,又有高尚的人品,超常的親和力、號召力,海洋般寬廣的胸懷,忍辱負重不計名利的精神境界。

    林石城愛生如子,誨人不倦,平時沉默寡言,但給學生上課時總是不厭其煩,直到高齡還會針對學生的任何一個細小錯誤親自示範,為學生的演出準備樂器。對自己 的兒子林嘉慶,他卻很少輔導,總是說:“你天天聽,還用我親自給你上課?”他有教無類,許多人登門拜訪後就成為他的學生。學生們也對他無比愛戴和崇敬,在 困難年月,葉緒然向他求學時,他不收取任何費用,葉緒然就在寒冷的冬天排隊到深夜,買一包花生送給老師,作為報答。師生間濃厚的情誼,真是勝過了父子。

    林石城畢生致力於創立區別於西洋音樂體係的中國民族聲樂體係,提出了“大中國琵琶學派”的美學理念,把它作為一生追求奮鬥的目標。在他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 涯中,先後培養出葉緒然、劉德海、李國魂、鄺宇忠、陳澤民、吳俊生、程俊民、潘亞伯、李文英、徐正音、吳葆娟、林嘉慶、周麗娟、郝貽凡、曲文軍、吳蠻、章 紅豔等一大批當今琵琶藝術事業的中堅力量,成為我國現、當代琵琶界承上啟下的代表人物。

    林石城一生演奏曲目無數,而又以《龍船》、《六板》、《燈月交輝》、《十麵埋伏》、《陳隋》、《思春》、《夕陽簫鼓》、《霸王卸甲》等“浦東派”的代表性曲目享譽樂壇,尤擅《海青拿天鵝》一曲。他的演奏生涯,長達六十餘年,藝跡遍於歐、美、亞許多國家地區。每次登台彈奏,旋即引起巨大轟動和廣泛讚譽。晚年以來,更具內斂、沉穩、拙樸的大師風範:或情趣輕盈、神態盎然,或韻味深沉而歸於平淡;或琴聲鏗鏘、如風起雲湧,表現出他深厚的傳統音樂功底和文化涵養。並最終成為20世紀後半葉“浦東”一派最傑出的代表,老一輩“浦東派”琵琶的唯一傳人,深受民族器樂界尊崇的琵琶大師。

    林石城編著出版了《琵琶三十課》、《琵琶教學法》、《琵琶演奏法》、《嘈切雜談——林石城教授琵琶文錄》、《琵琶曲譜》、《工尺譜常識》等琵琶教學論著。發表了《一份珍貴的琵琶古譜〈高和江東〉》、《浦東琵琶初探》、《試談阿炳三首琵琶曲的演奏藝術》等大量論文。

    林石城在《琵琶演奏法》中,首次從琵琶學視角客觀介紹了除無錫、平湖、崇明、浦東四大琵琶流派外的其他8個不為人知的流派和12個不同風格的琵琶譜,還首 次將以汪昱庭傳譜為依據的演奏群體定名為“汪派”,並沿用至今,是新中國係統總結研究傳統琵琶流派體係的第一人。

    他還改編、移植和創作了一批琵琶曲目,有根據江南絲竹改編的《三六》、《行街四合》、《中花老六板》;根據古箏移植的《出水蓮》、《高山流水》、《陳杏元和番》;根據古曲整理的《蘇武牧羊》、《青蓮樂府》、《漢宮秋月》;移植自民間樂曲和民歌的《龍船》、《迎春舞曲》、《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創作了《青春舞曲》、《歌唱大豐收》、《豪情奔放》等樂曲。

    幾十年來,林石城還數十次應邀為中國唱片社、香港唱片公司、人民音樂出版社、香港吏風唱片公司、北京音像出版社、新加坡億元錄音公司、上海音像公司、台灣 搖籃公司、法國國家電視台、中央音樂學院電教科、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香港龍音公司、中央音樂學院環球音像出版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錄音,出版 了《思春》、《江南絲竹》、《天下第一琵琶林石城》、《左手指法吟》、《林石城先生講解示範琵琶十八首名曲》、《30課教學琵琶》等數十種唱片和音像教 材。

    從事教學近五十年間,林石城曾榮獲數十項各類榮譽,包括“中國音樂金鍾獎終身榮譽獎”、“國家教育成果獎”、“優秀教師”、“園丁獎”、“表彰證書”、 “榮譽獎”、“教書育人先進”、“發揚文化獎”、“表彰五十年積極貢獻獎”、“傑出貢獻獎”等,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首批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他為 琵琶藝術所作的一切,最終贏得中國音樂各界人士深深的敬意!

不可不讀:http://www.weiypower.com/index.php?g=Wap&m=Index&a=content&token=ooocqi1407594546&classid=145&id=1018

=================================================== 

"琵琶聖手"楊大鈞:因逃難成名演繹傳奇人生

在中國民族樂器中,琵琶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彈撥樂器。在琵琶流派上,首屈一指的當算“南派平湖”,而這一派係的傳人中被稱為“平湖北彈”的琵琶聖手,就得說是咱保定籍的北師大教授楊大鈞。

楊大鈞,河北保定人,在清苑縣立鄉村師範讀書時,就很喜歡音樂。畢業以後留校任教。任教期間曾經投師保定著名音樂教師段中甫,能識樂譜,教授學 生唱歌,同時兼任同仁中學音樂教師。為求深造,他在“七七”事變以前數年考進張恨水主辦的北平華北大學音樂係,學習琵琶演奏,畢業以後,返回保定繼續執 教。

  1937年,保定淪陷,楊大鈞背上心愛的琵琶南下,一路上以彈琵琶換取路費,走到宜昌,巧逢妹夫劉澤民。妹夫將他介紹進入康澤組織的特訓班,擔任音樂教官。不久,特訓班徒步進川。山路艱險,跋涉困苦,他卻得以深入山區,采風尋師為樂。

   後來,特訓班在嘉陵江畔的合川縣定居。楊大鈞就常常搭乘民生公司的輪船往返合川與重慶之間。因為早年,保定布雲工廠曾在重慶民生路設有分店,在 抗戰時期成了旅渝同鄉的聚會場所。當時楊大鈞為了能有演出機會,設法常去中央廣播電台義務演奏琵琶。每當廣播裏有他演奏的節目,他一定提前到布雲分店告訴 保定老鄉,囑咐朋友們為他捧場收聽。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派特使馬歇爾來華,第一夫人宋美齡主持籌辦盛大歡迎會,命令勵誌社總幹 事黃仁霖,延聘楊大鈞在歡迎會上演奏琵琶助興。 在歡迎會上,楊大鈞先後演奏了《十麵埋伏》、《平沙落雁》二首古曲,全場中外來賓熱烈鼓掌持久不息。美特使馬歇爾尤其稱讚楊的演奏技藝。楊大鈞經十年春 秋,勤學苦練,這次終於大獲成功,演出後獲得“琵琶聖手”之美譽。

  抗戰勝利以後,楊大鈞返回北平師範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以後,又轉入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琵琶。在反映中日甲午戰爭的電影《甲午風雲》中,影片中的鄧世昌演奏的《十麵埋伏》琵琶古曲,正是楊大鈞為之配音。

  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期間,他培養出的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繼承了他的衣缽。據報載:劉德海背起琵琶,與他遠赴西歐各國巡回演出,盛況空前。往昔師父逃難成名,今朝高徒西歐各國巡回演出成名。這真成了中國民族器樂史上的一段佳話。

   2004年9月23日,金秋的北京。在設有1713個座席的世紀劇院,坐滿了觀眾,人們在聆聽著中國音樂學院建院40周年慶典音樂會(器樂專場)。中國音樂學院器樂係主任、教授、琵琶大師劉德海在慶典音樂會(器樂專場)的前言中寫道:“數典”不“忘祖”,“飲水”常“思源”,我們一一接過前輩 厚重的接力棒,繼續向前走著。

  而這前輩中,楊大鈞教授正是他的“琵琶師父”。(文靜)

================================================================

林石城 海青拿天鵝: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Bjs_TP2T0 

霸王卸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39jV1Xmyl8 

大浪淘沙,比趙聰的琴清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K29taZ2N4 

李光祖 十麵埋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e_zeSqGiQ 

呂培原 十麵埋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1kmKOiClw 

汪派 十麵埋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JmIZeE4Xk 

林嘉慶 十麵埋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XnU9CdDvA 

趙聰 大浪淘沙,有古琴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Z1ceFpb-k  瀏陽河,似多種樂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_cjVo41LU 

16歲龔捷 草原英雄小姐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I4tboCvJ8 

楊靖 春江花月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lwAjpJ0sw 

吳玉霞 送我一隻玫瑰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pK1FFrzE#t=11m21s 

邱心依 彝族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cpxQRIJ7Q 

邱心悅 趕花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hguR-_fZg 

餘嘉 彝族舞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0JgDiWNd8 

章紅豔 彝族舞曲 紅木琵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feeo_mJRM 

呂培元 塞上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RhzxDS0I 

湯良興 天山之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oNS4_eJQb8 

 

================================================================

四大天王梵文???????????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著名護法神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四大天王之一東方持國天王梵文:Dh?tarā??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1];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 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持國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東勝神洲,阿含經》有言:“東麵有洲,名弗婆提,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弗婆提即 Purvavideha,其中 Purva意指東方,毘提訶是一個部族的名稱,與釋迦族是近親。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又將傲來國立於東勝神洲內,傲來國中的花果山孫悟空的誕生地。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szfypp/2009-02/02/content_17210217.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