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李可學術思想探討(轉)

(2015-04-09 18:41:24) 下一個
李可學術思想探討

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孫其新 主任醫師

 

附子誰都想用,但附子大量、久用,對大夫和患者來講,都是一個心有餘悸的問題。那麽如果你想把它做成水丸,那就比較好掌控了,一個人吃1.5g附子粉會怎樣?我就帶著這個問題做試驗,剛開始也怕中毒,就按李可的服法,把附子磨成粉30g,從去年10月 份開始試驗,這個試驗是在我自己身上做起,吃完以後,一天兩天沒有什麽反應,而且我在做的時候,都是用日本的鬆夏血壓計來測量,測量自己的血壓和脈搏,結 果發現了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效果。所以說李可說的這段話:“自晉以後,諸家注疏之得失,不重視臨床,對經典多有違背,以為讀過兩本書就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其實誤人不淺。附子是中醫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書上寫過,不如自己用過,因此,從我開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無一例外都親嚐 附子,患病則簽字處方服附子,隻有自己親自做過,才可發現真理。”這一點,我體會的非常之深。我查找了一下,李可對附子小劑量有哪些論述呢?結果發現,他 有一次在回答記者問題的時候,在1959-1960年治療類風關的時候,他治了6例 結果都失敗了,後來得出一個結論,小劑量附子是隔衣撓癢,初看這段話,一般則以為李可慣用大劑量附子,而反對用小劑量附子,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他隻是在 急危重症時喜歡用大劑量附子,這是我在去年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裏麵,我提出了一個觀點:李可把附子分為“陽虛、陽衰、格陽、亡陽、垂死”5等,大家看第17篇文章就知道了,陽虛用小劑,陽衰用平劑,格陽用平劑,亡陽用中劑,垂死用大劑。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陽虛用小劑量,10g-15g,如:缺乳案之五更瀉,關節積液案之夜尿急等,言說附子小劑量者17例,占24.3%,這些足以證明,他在治療急危重症也用小劑量附子。李可在2004年時,根據鄧鐵濤老的建議,在南方做一些考察,這一考察發現陽虛證特別多,結果記者問他有沒有什麽好的辦法,他說:“我給你提個建議,小劑量四逆湯常服,(即炙甘草30g,幹薑、製附子各15g,服7日停3日,從立夏服至立秋),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從這段話我看出,這是對小劑量附子論述的一個新觀點,我把《人體與陽氣》這本書翻了好多遍,這本書把李老的理論上觀點都羅列了出來,而且是用課本的形式來展示,所以這本書對理解他的醫案有重要意義。

後來他論述金匱腎氣丸的時候又有一次論述,在論述小劑量四逆湯養陽的時候,考慮到長期煎煮的不便,他又給出一個簡練的方:金匱腎氣丸。他說“千萬不要用六味地黃丸,而是把金匱腎氣丸5丸 煮成糊狀喝下去,早晚各一次,十天半個月就可以把好多腎虧的症狀扭轉過來,金匱腎氣丸可以常吃,沒有副作用,尤其是腎陽虛引起的高血壓,經過一段時間就可 以調整過來,即使血壓升高也不要緊、要繼續吃,此即邪正交爭。不要隻看血壓,你要問他有什麽感覺。”這句話非常重要。臨床大夫對於高血壓的病人,一向都是 先量血壓然後就開藥,可是高血壓的病人有幾個很重要的症狀常常被臨床大夫所忽略,這症狀是“腿冷和腳冷”。朱良春在中醫藥大學和李可進行講學的時候,透漏 著這樣一個信息,朱良春多年來一直腿涼,從10月份到過了年的5月份,他的涼是從骨子裏往外涼,就像骨蒸癆熱,後來讓李老開處方。因為李老年輕的時候很崇拜朱老、也想拜他為師,但一直沒機會,現在朱老要李老處方,就有點緊張,一直在抽煙,大概2小時左右,就給出了一個方。方中附子90g,是四逆湯+桂 枝、白芍。朱老剛剛開始也不敢吃,但吃了幾劑之後就見效了。所以,在臨床上,大約一半的高血壓病人的腳是涼的,因為血往頭上走,腿、腳肯定缺血;還有,高 血壓病人多便秘,大家在臨床上多由一個誤區,喜歡用滋陰通便,但越治越反,為什麽呢?因為是“濁陰不降高、心病”。《濁陰不降高、心病》這篇文章是我總結 李老治高血壓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治療高血壓分四型:第一型四逆湯;第二型奔豚湯;第三型麻附細湯;第四型引火湯。他認為高血壓的原因是陽不 藏,為什麽不藏,是肝陽上亢,但肝陽上亢是陽不藏所引起的,具體的原因:“水淺不養龍,水寒不藏龍”,特別是“水寒不藏龍”這句話,高血壓的病人看著麵 紅,但本質就是因為陽不藏,而不藏的原因是水寒,再進一步解釋,不藏其實是陰陽兩虛,但陽虛是主要的,咱們受到金元、明清後世醫家的影響以為是“陰虛陽 亢”,結果越治越反,所以高血壓病人的便秘也是陽虛便秘。

那麽,金匱腎氣丸給患者吃5丸,這5丸是多少呢?咱們按15g來算,去掉蜂蜜一半,就是25g,這25g裏麵,按照比例算,附子的量是0.8,李老對孫思邈的“續命煮散”非常欣賞,我一看這個名不太利於推廣,我給它起了個名為“藥王續命散”,它是圍繞中風的一個方,經過計算,附子所含的量是0.17g。另外李老的偏正頭風散經過自己的不斷重訂之後,裏麵也有附子和川烏,我計算了一下是0.33g;李老在《經驗專輯》中有一個治療類風濕的醫案,烏頭酒我計算了一下,川烏、附子的量是0.33g,經過這些醫案整理之後,我心裏就有底了,李老的這些經驗是我研製水丸的基礎。由於李老關於小劑量的論述,特別是小劑四逆湯,金匱腎氣丸,藥王續命散,偏正頭風散,烏頭酒中附子的含量引起了筆者的關注,並以此研製出李可附子水丸劑

二、李可附子丸散的研發。(這裏的醫案有十個,我不一一陳述了,故省略)

三、附子丸散的設立思路。

急 危重症服湯藥患者尚能接受,而對於常見病、疑難病、老年病,多數人是拒服用湯藥,特別是附子久煎去毒給醫患雙方都帶來了心理壓力,現代化高樓林立,如一家 煎藥則全樓都可聞到,會從樓道裏不斷的傳來討伐聲,於是轉向藥房代煎,但這就不能保證質量,所以喝湯藥有很多局限,於是我就走上了研究這方麵的道路。

首先我們看一下經方附子丸散的狀況,經過計算,經方中最大量是薏苡附子散,它是治胸痹痛的,每次製附子1.57g,日三服。李可附子丸散的基礎方,如:破格救心湯、麻附梅參湯、培元固本散。關於附子丸散,李可命名的:1.李可自製方,如破格救心湯;2.李可自定量,如溫氏奔豚湯;3.李可修訂量,如偏正頭風散;4.李可改良方,如烏頭湯;5.李可加減方,如小青龍湯;

附子丸散的經方有效量,李可在經方中提出經方有效量,根據這個思路,附子粉是單服還是丸散劑服,服多少有效呢?我從去年10月份至今,一直服附子粉,而且是2種形式:一是單獨服,二是附子丸散劑服(一個組方)。經過自己摸索服用3個月之後,我就開始考慮給患者用,剛開始也比較害怕,但是我把我電話給他們,一旦他們服用這個水丸(劑型方便、價錢便宜)之後若出現問題就跟我打電話,然後我電話指導,持續8-9個月。大概出現了這些情況,你用1.5g時會出現一些過敏反應。我從1g1.5g2g2.5g等各階段服用一周、半個月、一個月不等,去體會它的一些症狀,結果發現,在服用1.5g時,效果比較好,增加至2g時,就會逐漸出現一些症狀,如周身緊縮感、而不是麻木感,大約持續1-5h。當加量至2.5g時,周身會出現一些肌肉跳。所以,用1.5g時,90%的病人效果很好,也不會出現周身緊縮感、肌肉跳,我就把它作為基礎有效量,而且因為陽虛病人要長期持續服用附子丸散(水丸),不是一兩天可以緩解的,一些老年人若出現周身緊縮、肌肉跳等感覺,就會覺得心慌,所以我便把1.5g作為基礎有效量。

我在用附子丸散時,到目前為止,我的體會是附子丸散的有效量是臨床的常用量,每年大約有近百人服用附子水丸,都是以1.5g作為有效量,服用一周以後或者兩三天以後就明顯見效。若萬一有不見效或見效不明顯的,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附子可以加量,從0.25g-0.5g都可以。附子丸散的有效量就是起效量。若效果仍不明顯,或病比較重,我還會繼續加量。但在座各位,用時先以1.5g開始,等3個月、半年以後用的比較有經驗之後,再試著加量。

在 用附子水丸時也要體現辯證論治的精神進行加減。比如我在用附子時,治慢性腎炎蛋白尿為主時,我一方麵用破格救心丸來溫腎斂固,另一方麵加麻黃細辛顆粒劑透 邪,或者把麻黃和細辛磨成粉也行。有一例膽汁反流性胃炎,他屬於腎陽虛,我用附子理中丸,局部口苦泛酸、噯氣上逆等用吳茱萸加黃連顆粒。

附 子丸散的改良。附子理中丸這個方大家經常用,我也比較喜歡用。我在臨床中發現,它在治療陽虛泄瀉時前兩天效果挺好,但繼續使用會出現大便澀滯的問題,有些 患者可能會感覺還不如大便稀爛的感覺好受,現在反而便不出來。所以我覺得附子理中丸這個方有壅滯、澀腸、生苦的問題,於是我就根據李可的經驗做了一些改 良,加入半夏和砂仁,因為半夏有通便的作用,或者加入五靈脂,這五靈脂有通便的作用,我是在李老治療一例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中悟出來的,這個患者他同伴有 便秘,是羊糞狀的便秘,在李老用參靈散(五靈脂、紅參)治療潰瘍時,便秘也好了。

附子丸散的禁忌:1)過敏體質慎用:如一例冠心病,初治以李老破救心丸8g,服後10分鍾即嘴麻、頭脹、胸悶、身熱,就趕快給我打電話,經詢問得知:有索密痛過敏史,打農藥曾臉腫等,遂減為半量則安。故過敏體質者,開始附子以半量為好(即0.75g),無不良反應再加量。2)心動過緩這者慎用:由於在使用附子丸散的過程中,一直以日本鬆下電子血壓計監控,結果發現李氏附子丸散均有減慢心率每分鍾10次左右的作用。實際上單用附子粉也有這樣的作用,對於這個問題以後有待於進一步驗證與研究解決它的辦法。3)附子對胃有刺激作用:口服附子粉,會有刺舌感。服用附子水丸,時而胃有燒灼感。有的人服用附子水丸後就像一口燒酒進肚,熱乎乎的。遇到這樣的患者,可以改用芝麻糊送服。

附子大小劑各有千秋,對於附子大劑量治療急危重症我們在這裏就不說了,對於附子小劑量治療常見病、疑難病,往往可以妙手回春。由於李老無暇顧及附子小劑量問題,但他小劑量的四逆湯、金匱腎氣丸、藥王續命散為附子丸散指明了思路,而剩下的問題應當由我們來完成。

近一年的病例對我的教育,比我在臨床10年的經曆都多。我把這些病例命名為“感動病例”。

第一個病例圍繞“浮陽外越”。這個人是現任縣長,他得的病就像前述朱良春得的這個病,就是腳冷。這個冷從骨子裏透發,而且嗓子也會經常疼,由於他看病比較偏於專科,就去大醫院做手術。做過2次手術後感覺嗓子疼還是沒有痊愈。這樣8年 過去了,現在嘴唇都是紅的伴有豆大的丘疹,平時腰酸乏力大便溏,舌胖暗,指甲也有點胖,根據這些症狀,我便用李可四逆丸。用完半個月之後感覺腳不涼了。一 個月之後唇周也不紅了。其實我當時根據大便溏等給予了四逆湯,並沒想到唇周疾病也可獲得良效,後來我根據這個醫案悟出一個道理,他其實就是“浮陽外越”。 中醫的扶陽法有很大的奧妙,很多人都覺得“浮陽外越”是一個很嚴重的疾病,隻會發生在生命垂危的病人中,一般扶陽的量都很難從“浮陽外越”的角度考慮。這 是我們治療疾病多存在一個誤區。李老曾經給一個足心發熱78年的病人用四逆湯,辯證為“浮陽外越”。由於此病人病程已78年,並不是急危重症,這其實就是一個不輕不重的小病例。可是咱們在臨床上遇到這樣一個小病例的時候,可能根本不會往“浮陽外越”的方麵去考慮。這多是由於《傷寒論》“戴陽症”的影響。其實,李可論證內傷熱證10餘種,其涉及浮陽外越者有8種 之多,如氣虛發熱、肺癆潮熱、虛火上燔、肝陽上亢、陰盛格陽、足心發熱、消渴燥熱、腫瘤發熱等、從中可以看出,浮陽外越是內傷熱證的最常見病機,不要誤以 為浮陽外越就一定是急症、重症(這是浮陽外越的辯證誤區),它也見於小來小去的病症,如咽痛、目赤、足心發熱等。詳見咽痛、足心發熱案。針對李老治療熱 病,我寫了七篇文章。

第二個病例是便血找水丸,此患者今年4月來診,訴長期便血多處求醫不效,大便出血量多且伴有粘液,服用水丸3天之後就沒有了血便。這個病例讓我覺得感觸的是:如果你的藥確實有效,病人會很快來找你繼續服藥的。

第三個病例是“便秘脹欲死”,一個70歲老年女性患者,有胃下垂病史3年,3年前胃下垂掉入盆腔,曾經行“期次法”(即先把患者手腳束縛防止其亂動,然後反複推按小腹,等下垂的胃上升時用長針挑上去再用寬繃帶緊縛,3個月以後再打開)治療,解決胃下垂問題。半個月前開始出現便秘,經服用番瀉葉後大便可以變細,半月前開始出現嘔吐、腹脹急愈死,腸鏡顯示3處梗阻,經2次洗腸並未通。現來診,來診時為夏天,但患者卻穿著厚厚的棉衣,我便用了李氏四逆丸,服用完20秒後,患者出現身麻感,但考慮藥效問題我並未給患者減量囑其繼續服用,到第4天,患者大便已通,第5天之後,大便天天通,因為之前已經到了急腹症、腸梗阻的問題了。這個明顯的療效給我很大的感觸。

下麵說說兩條腿走路,深入挖掘李可效方。 在邢斌在《急症難病倚附子》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附子小到0.3g大到600g,中間劑量相差2000倍,這是讓人很困惑的。鄭欽安曾經提出,附子可以治療23種病,李老說可以治27種病,附子大劑可以起死回生,小劑可以妙手回春。

下麵我講一下我寫的這十幾篇文章,哪些作為重點,你要是抓住以後比較容易學習李老的東西。1、把李老的書當教材用。會背、全麵掌握、會運用。要會下笨功夫,做好讀書筆記,才能看到廬山真麵目。2、李可研究經方的水平是最高的。我總結李老的東西盡量原汁原味。李老研究《傷寒論》之經方為基礎,李可受冤入獄兩年半學習的《傷寒論》,獄中的一位老中醫是他的啟蒙老師;第二是左季雲《傷寒論類方匯參》為台階。左季雲的這本書很樸實,列出了很多經方的功效。四逆湯有27種作用,他看了覺得很神奇就喜歡上看,李老看這本書不像我們,我們看著背了不少方,但並沒有抓住裏麵的精髓實質。3、把各種病都放入六經之中考慮。這點是沒有人做到的,因為大多數人都以為六經病是外感病,不會想著把它用到內科病中,但是李老會把六經辨證用到兒科、婦科等各個科。4、四逆湯治療心衰失敗的反思:通過醫案的研究發現,經方要用原方原量才有效果,像杏仁有的時候用到70枚,這計算為30g,現代最多用3-9g,即10-12枚,也意味著劑量不足;經方裏麵的是生附子,現代沒有生附子。

李老的一生是一個傳奇,16歲的小夥子初中沒畢業就毅然參軍,參加解放南朝的戰爭,23歲蒙冤入獄,在獄中有緣認識了一個老中醫,他不到兩年就給獄友看病,一度成為獄中最受歡迎之人,23歲去參悟經方,29歲對經方大徹大悟,研究出破格救心湯,成為一個全國有名的赤腳醫生;1981年, 發現經方有效量,並根據現代經方藥量研究結果,用附子挽救了醫生認為垂死的病人上萬例,所以南方日報采訪他時稱之為當代張仲景。這一生是多麽的神奇。昨天 李老給大家作了小青龍湯的報告,其中,他發現小青龍湯中有著許多的問題,他的悟性非常高,包括麻黃、細辛、赤芍的問題,而且一一作了考察。所以,李老的一 生,不但包括學術思想、學習方法,還有很多更值得我們回味的。

李 老是經方水平最高的,但是學習李老學術經驗會有一個難點。就是伏邪。伏邪是學習李可學術經驗的一大難點。醫案裏麵伏邪占多數,為什麽在開卷第二篇就談起伏 邪?因為它是李可的獨特理論,也是學習李可學術經驗的第一道障礙,這一關過不去,你就別想入李可學術之門。李可之伏邪理論是無形的,也很難捕捉,關鍵是要 抓住透邪藥這唯一線索。筆者為此而困惑達3年之久,最後終於破疑解惑而寫出《伏邪不醒變成癆》、《伏邪作祟多痛症》、《見皮治皮永無期》等文,這三篇文章中我把伏邪的用藥規律歸納出來了。

從 總體上把握好人、病、證三者之間關係,這是治西醫病的原則:人是本,病為標:正勝則邪從熱化、實化,正虛則邪從寒化、虛化;中醫之“證”是整體失調在患病 階段的矛盾集中點,西醫之“病”是整體失調所派生的局部變化;當中醫之“症”與西醫之“病”發生衝突時,要毫不猶豫地舍病從證。其次是治西醫病之七步:有 表征者,當先解表;有伏邪者,當引邪外透;以陰陽為綱,寒熱虛實分型;針對個體特異性,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即使麵對西醫急性炎症,也不要跟著“炎”字跑; 最後跳出病名的巢穴,越超乎象外,以六經辨證統治百病;治法要獨辟蹊徑,萬病不治求脾腎,“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走出一條中醫自身發展的道 路,去攻克世界性的醫學難題。李老表達觀點是非常清晰的,他對中醫是這麽描述:“從總體上把握病證人也”,就是這麽簡短的一句話就講清楚了,對於這篇文章 發表之前,我又有了這麽一個概念,就是西醫的病,是整體治療所派生的局部概括,見到腎炎,不用以為蛋白尿、血尿就是整體表現,那是局部,而整體是陽虛、正 氣不固。所以李老的一個原則“總體”,如果你不抓住這個概念,那治病就很難把握了。這是李可學術思想的一個難點,思路,兩道門檻。

我是05年看到李可的這本書的,我用了3年參悟,那麽寫到現在,我對李老的一些思想還沒有悟出來。學習李老的學術經驗要過兩道關:一是辯證關,二是處方關。需要35年的時間。李老的辯證是很深奧的,而首先要過的處方關。處方關方麵我給大家幾點建議: 1.從個案中找靈感。在治胎保元裏麵,李可有兩個處方,在第二個處方裏麵,即是熱性的用了黃芪四妙勇安湯,我用來治療脈管炎,這是一個寒熱方、藥量較大;2.從類案中找規律。在《熱症急病汗清下》這篇文章裏麵,我從李可的6個案例中歸納出藥量;3.從療效找按語,在一個治療腸粘連的案例中,用的是黃芪、代赭石,這個案例中是一個腸切除術後老太太,找我的時候說話聲弱、無力,我給她開了三幅藥,等再來就有笑容了,這是有明顯療效的病例。4.從按語中找提示,凡是提及到用這個方多少例,這時候大家要注意了,這是有規律的知識。

這是過門檻我給大家的建議。而且大家不要隻學李老用附子的經驗,也要學習治療熱證經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