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嫁給科研的女子

(2015-04-05 15:40:52) 下一個

1909年的4月22號在意大利都靈的一個猶太夫婦家降生了一對孿生姐妹。其中一位取名保羅,一位取名麗塔·列維,而後者也是後來因發現神經生長因子(NGF)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得主。

兩個小家夥有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大她們5歲的姐姐安娜。身為電子工程師和數學家的父親頗具維多利亞風格,作為一家之主的該老爸認為女兒若從事與科研相關的工作,就會對她們成為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他決定不準他的三個女兒從事科學研究,也不準她們讀大學。

姐姐安娜從小就對諾貝爾獎得主塞爾馬·拉格樂夫(Selma Lagerlöf)非常崇拜,這種熱情也深深的感染了麗塔·列維。讓小麗塔萌生了做第二個塞爾馬·拉格樂夫的念頭,並期待自己有朝一日也會像這位諾獎得主一樣,成為意大利的傳奇。可能受父親的影響,麗塔的經曆顯得比較擰巴。成年之後,她將母親娘家的姓氏“蒙塔爾奇尼”加在父親之後,於是開始叫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這也似乎預示著這位猶太血統的女性將幹出一番與其家人完全不同的非凡事業。20歲時,她意識到自己不可能適應父親為自己規劃的那樣一種全職太太的女性角色,於是向父親懇求應允自己開始職業研究生涯。加上最疼愛她的一位女老師死於胃癌,促發了她學醫的願望。她用8個月時間填補了自己拉丁語、希臘語、和數學方麵的空白,順利地高中畢業並考入了都靈學醫院校——一個人才輩出的學院

1936年,蒙塔爾奇尼從醫學院畢業,一如當今的大學生畢業季的迷茫期,順利拿到了醫學學位的她,即便在醫學院已經經過了3年的神經學和精神病學的專業訓練,仍然不確定自己是應完全投身醫學行業還是該進一步跟進自己在神經學基礎領域的研究。

頗有主見的她其實並沒有猶豫太久,畢業之後她當上了意大利著名的組織學家G·萊維(Giuseppe Levi)教授的助手,專攻神經生物學。 好景不長,1938年墨索裏尼發表宣言並頒布法令,禁止非雅利安人的意大利公民從事學術研究。於是,身為猶太人的蒙塔爾奇尼被迫在1939年離開意大利去 布魯塞爾的一個神經研究所待了一小段時間。1940年春,當比利時被德國占領時,她又重返意大利。而此時擺在她麵前的有兩條路:一是移民美國,二是留下來 繼續“享受”這種既得不到援助又被排斥在雅利安人世界之外的刺激。然而,她還是選擇了後者,在她的閨房中,自己搭建了一個小實驗室!她發現小雞胚胎是理想的研究材料,因為受精的雞蛋價格低,又很容易買到,而且小雞胚胎的神經係統比人腦的神經係統要簡單的多。

一次旅途中她讀到了被稱為當代“頂尖生物學家”的維克多·漢堡(Viktor Hamburger)的一篇論文。漢堡認為,當小雞胚胎中的一個肢體被切除後,脊髓內的運動神經元就會消失,不能再生長、擴散。當時蒙塔爾奇尼的研究還沒怎麽開展,碰巧她過去的老師G·萊維也從被納粹入侵的比利時逃脫過來協助她,成為了她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助手。他們師徒二人重複漢堡實驗時卻發現,將小雞胚胎中的一個肢體切除,髓內神經元會先擴散並生長,然後才凋亡,而並不是漢堡所描述的“不能再生長、擴散”。這讓他們興奮不已。

1943年 是個多難之秋,德軍對意大利的入侵使得他們不得不放棄他們當時在皮埃蒙特的避難所,轉逃到佛羅倫薩,並在鄉間重建了一個實驗室。在佛羅倫薩的日子,她每天 都能和許多好朋友和勇敢的遊擊隊員接觸。在英美的總部,她被聘為醫生並且分管一個陣營的戰爭難民的救治。流行性疾病和致命的傷寒在難民中傳播開來,她則挑 起了既當護士又當醫生的重任,與這些難民共同承擔隨時可能到來死亡之苦。然而也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每幾天一次的停電和實驗室雞蛋的供應短缺讓他們不得 不在一年之後遠涉重洋去美國佛羅裏達州,住在那裏的地下室裏直到戰爭結束。那段時間,她一直被當做持有假身份證的危險分子看待,所幸的是,她重複漢堡小雞胚胎的試驗的論文被比利時雜誌《生物學文獻》收載,然而同時寄回祖國意大利的幾家雜誌的論文,則由於她沒有用雅利安語署名而被退了稿件。

意大利的這場戰 爭於1945年終於結束了,她回到了故鄉都靈和家人團聚,並且重拾了她在大學的學術職務。二戰結束後,遠在大洋彼岸的漢堡看到了《生物學文獻》刊登的蒙塔 爾奇尼的這篇論文,並邀請她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訪問。他特別想知道“誰是正確的”。1947年秋天,蒙塔爾奇尼就受維克多·漢堡之邀,加入了後者所在的 世界上最卓越的神經生物學家組成的一個小團隊,並且重複很多年前自己做過的小雞胚胎實驗,當時她隻是計劃在聖路易斯待10-12個月,但是優秀的研究成果 讓她必須為之一再推遲回意大利的行程。

她 反複思考著記錄著在摘除肢體和不摘除肢體兩種情況下神經元分別形成的數目。終於有一天她讓漢堡看到了那些切片,從而證明:在神經元細胞的正常發育過程中, 存在著大量細胞死亡的過程。如果摘除一個肢體就會使這個過程更加明顯。這表明一個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元細胞的命運,取決於某種來自肢體的反饋信號或激素。沒 有這種信號或激素,神經元細胞就會死亡。接著,蒙塔爾奇尼又從漢堡的助手所做的實驗(即“將老鼠的腫瘤移植到雞胚去除肢芽的部位後,神經纖維長入該腫瘤組 織”)中獲得啟示:這是腫瘤釋放某種生長因子的結果。這種生長因子究竟是什麽物質呢?

漢 堡與青年生物化學家科恩進行合作試驗,他們在老鼠腫瘤中提取出一種蛋白質和核酸的混合物,注入雞胚後,同樣出現了促進神經發育的情況。兩人在用蛇毒(隻破 壞核酸而不影響蛋白質)鑒別過程中,意外地發現蛇毒形成的神經纖維“暈圈”比老鼠腫瘤產生的神經纖維“暈圈”要大的多。計算表明,蛇毒所含的生長因子比老 鼠腫瘤藥多3000倍。蛇毒來自蛇毒腺,而蛇毒腺對應哺乳動物的同源物就是唾液腺。後來他們果然在雄鼠的唾液腺裏找到了豐富的生長因子。1954年,這種 物質正式被命名為神經生長因子(NGF)。

而 蒙塔爾奇尼也因發現神經生長因子,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她獲諾貝爾獎時已屆77 歲高齡, 距離她1954 年發表關於第一個生長因子的論文有30 餘年的時間。她的科學發現之所以經過了如此漫長的曆程才為諾貝爾基金會所承認, 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這項發現的基礎性質, 這類成果往往需要經過大量科學家長時間的集體研究, 才能顯示出重大的科學價值

NGF對 神經損傷具有促進修複與再生等作用,這一係列特性,為許多病人帶來了福音。例如,把NGF敷於傷口上,能提高愈合速遞4-5倍。NGF與另一種表皮生長因 子的結合,更可促進植皮的生長,成為治療燒傷的良藥。進入本世紀後,國內科學家們進一步通過大量臨床實驗證實:運用一種鼠神經生長因子對急性腦血管意外、 小兒腦性癱瘓、顱腦外傷等都有明顯的療效。NGF還為征服老年癡呆症、帕金森症、癌症等“不治之症”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醫院針灸康複病房實習階段,每天給那些腦梗死、偏癱的病人進行針灸治療的同時,基本上每個病人都還會配合上鼠神經生長因子來治療,而此藥也因安全沒有副作用而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這也讓我這個實習階段的小醫生,深深體會了科研成果對人類的造福。

而這位經曆了戰亂、輾轉奔波於各地終發現神經生長因子的偉大女性,將自己的畢生獻給了科研事業,終身未婚。

 

塔·列維·蒙塔爾奇尼(照片來自維基百科,攝於老太太百歲華誕)

--------------------

①在1986年麗塔·列·蒙塔爾奇尼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已經出了兩位諾獎得主,既是她的同事也是好夥伴:1969年獲得生理或醫學獎的薩爾瓦多·羅利亞(SalvadorLuria)和1975年的杜爾培科(RenatoDulbecco)。他們三個都是意大利著名的組織學家G·萊維(Giuseppe Levi)教授的弟子

據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2012年12月31日報道,當地時間2012年12月30日,意大利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在其羅馬住所去世,享年103歲。羅馬市長吉安尼·阿萊曼諾(Gianni Alemanno)隨後宣布了她去世的消息,然後表示,蒙塔爾奇尼的去世是人類的一大損失。
===

有報道說她當年獲獎是因為一個名為費亞迪的某醫藥公司想利用她發現的神經生長因子開發新藥,但是銷路不太好。該公司資金雄厚, 又想到了“名人效應”,因此斥資買通了諾貝爾獎評委中的一位,她才於1986年蟾宮折桂,榮登諾貝爾獎領獎台,而得獎後的蒙塔爾奇妮,果然使得該公司的這 種新藥品銷量劇增,4年裏銷售額翻一番,一時間被稱為神話。然而他們過分誇大了這個藥的神奇之處,90年代初,歐洲國家開始禁止銷售此藥,最後,連意大利 市場上也找不到這種藥了。
然而,蒙塔爾奇妮確有實力獲獎,隻是被人利用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