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能否自學?我覺不可能。所有名師,所謂自學,都是師承!(例外:黃元禦) 然何有本文?無奈也。
美國中醫考試:http://www.chineseinla.com/f/page_viewtopic/p_699116.html
http://www.acucn.com/school/getjob/200705/3116.html http://www.acucn.com/school/getjob/200706/3183.html http://tieba.baidu.com/p/915696507 http://www.chineseinla.com/f/page_viewtopic/t_60266.html
加州中醫藥大學聖荷西分校(Five Branches University),3031 Tisch Way, Suite 18PW, San Jose, CA 95128
聽課預約:(408)345-2656 聯係人:陳靜: chinesedaom@fivebranches.edu 網站:www.fivebranches.edu
張仲景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葛洪有《肘後方》、皇甫謐有《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有《本草經集注》、孫思邈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李東 垣有《脾胃論》、朱震亨有《丹溪心法》、李時珍有《本草綱目》、葉天士有《溫熱論》、吳瑭有《溫病條辨》、張錫純有《醫學衷中參西錄》等等。
三種孤本: 其一《兩都醫案》,明·倪士奇編撰。他作為世醫,少年時即有良效治例,先後在北京、南京兩個都城施診,尤以內、婦科更為精 擅。經治案例重視脈診及診療全過程,頗多圓機活法。其二《明醫要訣》,作為是臨床醫學專著,原編撰者已無可考證。據現存清·道光初張禎精抄本的記載,他幼 年學中醫典籍,其祖父張北奇將珍藏數代之家塾歸抄本《明醫指掌》交給出張禎攻習,他結合臨床重予整理,在分證、方治方麵多所補充,力求切於實用。其三《蔣 氏脈訣真傳》,由蔣氏父子(未署名)闡述、整理予清·乾隆年間。書中闡介多種病證證治,又較突出傷寒、溫暑、雜病等脈動證闡論。其中之“脈要”、“審病” 與“見證識病法”,頗具學術特色。
老中醫李可推薦的中醫書
一、鄭氏(鄭欽安)三書 :《醫理真傳》 《醫法圓通》 《傷寒恒論》—— 傷寒之學諸家莫於倫擬。
二、陳修園醫書十三種 —— 可師可法!
三、黃元禦醫學全書 —— 重在《四聖懸樞》!
四、趙獻可《醫貫》 ——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雲:1.《傷寒論類方匯參》;2.《雜病治療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餘論》—— 反觀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醫宗金鑒》—— 乾隆皇帝欽定,太醫吳謙編修。
倪海廈講課資料匯編 http://zhaodongqi.haodf.com/lanmu/1163813606.htm?p=1
董洪濤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42720613_0_2.html
中醫閱讀網 http://www.readtcm.com/ShuJuKu/XueWei/356.thtml
0. 消渴穴治療和預防糖尿病
山藥黃芪黨蔘粥: 一小段山藥、黃芪30g,黨蔘15g,大米100g煮粥。水可以一次性加多一些。在煮黃芪、黨蔘時,我們可以來洗大米,洗完後泡10分鐘。然後再來處理山藥,把山藥切成小塊。黃芪、黨蔘煮40分鐘後撈出來,等水涼一會兒,再把山藥和2兩大米放進去,按平時煮粥的時間煮好即可。用量就是一週一到兩次。
另: 再下來是第八椎下,書上說沒有穴道,我曾跟諸位講過,這有個經外奇穴,我們叫消渴穴。消渴穴在人的踝骨和脛骨的正中,病程較長的消渴病患者如果觸摸到此穴時,會摸到一個細小的結節,點揉時會有劇烈的疼痛。病程不太長的患者,則此處摸不到結節但會有異常的痛感,這說明胰髒的功能下降了。結節會隨著病情的加深而變大,刺痛感會越來越明顯。在人的雙腿上各有一個,平時沒事兒時,可以點揉此穴,左右各5分鐘,堅持100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條口透承山穴(糖尿病診治)
如果我們有兩個同樣大小的杯子,這個杯子我們灌滿水,另一個杯子我們灌半 杯的水。我現在各丟一塊方糖下去,糖是一樣的劑量,那一個會比較甜?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答案。因水量不一樣!今天我若要讓這兩杯水嚐起來是一樣的,你們會怎麽做。把水灌滿嘛,加水進去!
但西醫不是,他們用顯微鏡看,根據我們的驗血報告。西醫隻有驗血報告,沒有驗水報告。可是我們大家都知道,身體上有百分之七十是水。結果西醫不去驗水而去驗血。所以糖尿病
條口可以治腳麻
所以糖尿病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找中醫看,一個是找西醫看,你自己決定,找西醫看就是走前總統蔣經國的後路。腳慢慢被切掉,所以這個要由自己決定。
第二個,我們很有名透針是由條口透承山。承山在膀胱經,你看後麵那邊,兩個大肌肉中間,有個穴道叫承山穴,介紹到膀胱經時 會提到。條口穴一針,可以透到承山穴。條口透承山專治五十肩,比如說病人肩抬不起來,你從對側條口穴下去,拿三寸針,一路透到承山穴,透針時叫病人抬手, 這樣就好了。 這是我們條口透承山的方法。中風有個預兆,第一個是手前麵三個指頭麻。這個麻一旦的出現,大概六個月以內會中風。那如果說這個麻是出現在足陽明胃經上 麵,在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豐隆麻(都在小腿上端)的時候,可能兩個星期內會中風。這時候就馬上灸足三裏,灸的時候要灸到他不麻,起了疤都沒關係,起 了水泡就把水泡刺掉,灸個九壯、十一 壯、十五壯,灸完第二天再灸,在灸的中間就讓它通了。
2.灸
隔薑灸:
我們有一個很有名的灸癆法叫四花灸,四花灸在背後,就是肺俞、膏肓,我們在肺俞及膏肓穴這四個點灸,用四花灸。
3.歌訣
十二經納天幹歌:
十二經納地支歌:
天幹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幹支合在一起,有六十個,成一甲子循環。最主要是它的屬性,就是木火土金水(陽經是金水木火土),五行的屬性。甲乙是木,丙丁是火,脾胃是土,庚辛屬金。木代表肝,心髒是火,脾髒是土,肺髒是金,水是腎髒,同樣的,水又分陰陽,五行都有陰陽的現象。那我們講的髒,就好像收藏的藏。 五個髒,就是收藏,就是陰。腑是消化係統,就是所謂的陽,這裏麵陰木就是肝,陽木就是膽,陰火就是心,陽火就是小腸,火有兩個東西,心 髒是一個,小腸是一個。脾土就是陰,脾是內髒,和陽土相對,就是胃。肺是陰髒,所以肺髒是陰,陽是大腸,水就有陽水跟陰水。如果我們講髒的話,就是陰,腑 的話就是陽,所以腎髒的話,就是陰,陽水就是膀胱。
地支歌,簡單講,就是寅時開肺,寅時大家都知道是三點到五點,是淩晨三點到五點。大腸開卯時,卯時,是五點到七點。胃開辰時,七點到九點。脾 髒開巳時,九點到十一點早上,心開午時,十一點到下午的一點,小腸,是一點到三點。再來是膀胱,是三點到五點。再來是腎髒,五點到七點。心包經呢,七點到九點。晚上九點到十一點是三焦經。九點到十一點再回到膽,膽經是淩晨,晚上十一點到淩晨一點,最後再回到肝經,一點到三點。
4. 靈台穴與血癌
第六胸椎下,這是靈台穴。從第七椎往上一椎,就是第六椎,就是靈台。一般呢,第七椎是血會的地方。像病人血癌時,在第七椎都會有壓痛點。而第六椎靈台穴進入脊椎骨,是現在標準血癌可以看到的地方。靈台的旁邊是督俞,諸陽之會。靈台有壓痛點,代表得到過多的營養,實際就是西醫講的白血球增加。在靈台這邊就會有過實的現象。靈台穴有壓痛,就是標準的血癌。反 過來,治到沒有壓痛,血癌就好了。一般療程四周,沒有人動過的情況下。小朋友兩周。 西醫說白血球太高,高到十幾萬,這就是血癌。實際上,白血球增加那麽高,是因為督脈得到不正常的營養所致。
5.身柱穴預防感冒
屬督脈。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身熱,咳 嗽,氣喘,驚厥,癲癇,脊背強痛,疔瘡,及百日咳,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癔病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鍾。平時常感冒的小孩子,灸身柱後,五壯七壯九壯都可以。
6. 尺澤、孔最
尺澤為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合穴,出自《靈樞·本輸》。此腧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有清瀉肺熱、和胃降逆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配合治療咳嗽、氣喘等病症。
按摩時彎曲拇指,以指腹按壓尺澤,每次左右手各按壓1-3分鍾。堅持每天按摩,可補益肺和腎,調節身體虛實,降肺氣而補腎。
孔最穴是肺經的郤穴,郤穴一般是發炎的時候用的。比如咳嗽帶血。專治痔瘡。孔最針灸都可以。
中府:位於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中府穴位於腋下上方一寸或者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麵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肺虛肺寒肺濕則多灸或久留針補之;肺實肺熱肺燥則急瀉之或用水針但莫灸。
7. 四關:合穀、太衝
我們身上有四個關很重要。有四個關,合穀是兩個關。是牙痛的止痛穴,左病右治的紮,這個地方有脈,要用指甲切一下。你表麵上可以看到青筋,不要紮到青筋,青筋就是靜脈。把它移開一點,穴道很大。紮牙痛合穀,不要太靠近骨邊,會傷到骨膜,順著骨邊下去很痛。
腳上還有兩個穴道,就是太衝穴。太衝就是腳的合穀,在腳大指跟二指中間。太衝。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衝散穴外,故名。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嘔逆腹脹、月經不調、遺尿,下肢痿痹,足跗腫痛。
感冒初起,先用溫水浸泡雙腳10—15分鍾,而後用大拇指由湧泉穴向腳後根內踝下方連續推按5分鍾,再用大拇指按摩太衝穴(大腳趾與二腳趾縫上1.5分處)由下向上推按,每側按摩5分鍾。可緩解。
合穀是氣穴,合穀是氣,三陰交是血。我們如果是補三陰交瀉合穀,氣弱血旺,就可以安胎。
8. 中風大穴
中風有八大穴,百會,肩髃穴,曲池穴,風府穴
《太平聖惠方》:“凡人……,忽中此風,言語蹇澀,半身不遂,於七處一齊下火,灸三壯。如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會,二、耳前發際,三、肩井穴,四、風市穴,五、三裏穴,六、絕骨穴,七、曲池穴。”另說為風池、大椎、肩井、間使、曲池、足三裏、百會等七穴(《針灸資生經》)。
9. 痛經三穴:血海
10. 腫瘤:
痞根穴: 如肝脾腫大,泛稱痞塊。此穴有治療肝脾腫大的作用。其穴在脊之十三椎下,旁開三寸半,痞塊多在左,則灸左;在右則灸右;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之。此穴位於胸腰部交界的位置,其在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3.5寸處。
臨床中發現此穴治療腰部肌筋膜炎有特效。通過彈撥此穴位患者症狀可以立即減輕,隨著病情的減輕,痞根穴處的筋結亦隨之變軟,減小並逐漸消失。
消積穴(判斷腫瘤):
從腳後跟往上三寸,從足後跟這裏往上三寸的距離,腳後麵這個大筋的正中央,就在筋上麵,這個穴道是奇穴,我們叫消積。裏麵有聚積、痞塊,都可以用消積穴。
11. 委中、承山、複溜
委中穴(去血放毒、麻風病、背痛、皮膚癬):中醫的第一解毒大穴。先告訴諸位委中怎麽放血?這是一麵牆(人身軀趴在牆上),這是大腿,將腳後跟踮起來。踮起來後,你拿水或米酒,拍拍且打一打委中穴。委中在兩筋中間,就會看到有青筋冒出來,你用放血針刺青筋,讓它的髒血流出來。
如果有病人找你,是背痛
委中從腿下來,腳踮起來時,你可以看到腿肚子有人字紋,人字紋下麵就是承山。承山是很有名的痔瘡大穴。如果遊泳時抽筋怎麽辦,你就重壓承山,就解掉了。若有個人痔瘡很嚴重,我們就下長強,下承山,下孔最,痛就去了。若還有痛,比如說那個痔瘡很大,我們就天應放血,把膿血放掉。
複溜穴: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取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艾灸5-10分鍾,3-5壯。按摩可緩解治療腎炎腹脹、水腫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尿路感染等。治療失眠:腎水不足,內火亢盛,針刺或按壓均可。
12.腰痛
如果有個人說“我腰痛!”,就問“怎麽痛的?”說,我是背兩邊上下痛,你就知道在膀胱經上。如果是中間,就知道是督脈痛。如果他說在腰上,環腰一圈,就是帶脈痛。所以腰痛沒有不能治的。中醫認為,從督脈外開一寸半是我們的膀胱經。西方醫學認為,脊椎骨中間的骨質增生、尾椎盤凸出會壓到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諸位想想看, 我們的膀胱經從頭一直到腳,就是西醫的坐骨神經痛。這個椎間盤凸出是長骨頭啊,這是西醫說的。而我管你什麽椎間盤凸出
我們有一條經是在督脈旁開五分的地方,這有個特別的名稱,叫華陀夾脊。
13.奇穴:治肝三穴
在繼續講之前,有奇穴要告訴你,我用的很多的。這是膝蓋,這是大腿。摸到膝蓋頭,右腿內側。用丈量法,一隻手按這個腿的高骨,一個手直 接推在這兩個中間,推到身體的腹股溝這邊,取一條線。假想一條線,心裏麵想中間一點,再往前一寸,再往後一寸,這三個穴道。這個中點叫肝一,第二個叫肝 二。第三個是肝三。這三個穴道是我們臨床上,專治肝硬化、肝癌的大穴。也就是說,當我們病人有肝病了,全身黃疸,我要知道是肝炎,肝硬化,還是肝癌。你把這穴道一壓,很痛,那不是肝硬化就是肝癌
14. 淋巴腫脹、消炎
肘尖穴在肘部的尖端,即尺骨鷹嘴之突出部分,穴在其上。艾灸3~7壯。肘尖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腹膜炎,大便帶血可以炙它,第二個是長瘰鬁或淋巴結腫。灸肩井穴是治淋巴結腫脹,包括甲狀腺腫脹,腋下的淋巴腫脹。硬塊很多,不管西醫說的是什麽淋巴癌等等,都用不著管。在肩井上,同時在肘尖上。灸的時候,要讓氣住下導,針刺足三裏,這些都要活用。
15. 靈龜八法
靈龜八法是古典的按時取穴法之一,以八脈八穴配合九宮數,再據日時之幹支所代表的數字計算配穴。
本法的具體應用是將患者來診之日、時之幹支所代表的基數相加之和,陽日除以9,陰日除以6,將不能盡除的所餘數求出。此餘數即是納於九宮八卦之數。所以要掌握八法逐日幹支之基數,八法臨時幹支之基數以及八法歌——八穴納卦數。靈龜八法的開穴被繪製成“靈龜八法逐日按時開穴環周盤”,便與臨床應用。
16. 耳針
曲池是上半身的消炎解毒穴,下半身用築賓。以前我二姐打耳洞,打完耳洞,上麵收口,但掛耳環的地方發炎。我在對側曲池下針,當場痛就去掉了,第二天再看,耳朵膿沒了。
經絡: http://wenku.baidu.com/view/020cd0104431b90d6c85c71d.html
穴位: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91105
灸法秘傳:http://zhongyibaodian.com/jiufamichuan/
中藥學表格: http://wenku.baidu.com/view/890ad73179563c1ec5da71e9.html
名醫:
湖南熊繼柏 http://www.guahao.com/expert/973e6c8b-c720-11e1-913c-5cf9dd2e7135
八綱辨證,陰陽表裏虛實寒熱; 四診:望聞聞切
中藥: 鱉甲忌莧菜 地黃忌蘿卜 黃連忌豬肉 麥冬忌鯽魚 仙茅忌牛奶 首烏忌蔥蒜 柿霜忌螃蟹 茯苓忌米醋 人參忌茶葉
在服中成藥時,還應忌生冷、油膩和肥甘厚味的食物。服熱藥時忌食寒涼性食物,如冰棍雪糕;服滋陰、清熱類藥時忌服辛熱食物如薑、椒、酒等。另外,中藥之間也有一定的配伍禁忌。《本草綱目》就載有中藥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
"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後服藥”。葛洪說:“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身之藥以食後服之。”
四大名醫:
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聞名遐邇的北京四大名醫為施今墨、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這四位醫家不僅醫術高超,而且對近百年來中醫界風雲變幻的曆史進程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醫百年興衰史的縮影。
上世紀20世紀初,在中國社會大動蕩的時代背景之下,多位傑出的中醫學家崛起於華夏大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漸形成了名醫薈萃的局麵。北京四大名醫就是在這一時期相繼懸壺京城的。
施今墨
施今墨為中國著名醫學家。字獎生,祖籍浙江蕭山。因其祖父曾在雲南和貴州任官,他於1881年3月28日生於貴州貴陽,取名施毓黔。他年幼時,母親多病,遂立誌學醫。其舅父李可亭是河南安陽名醫,故施今墨13歲便隨舅父學習中醫,20歲時已熟習中醫理論,開始獨立行醫。
然而施今墨父施小航認為通過讀書踏入仕途才是正道。於是1902年就送施今墨進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讀大學。在這所近代新型大學,他不斷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逐步產生了民主與革命的思想。後不滿並反對學堂西齋主持人、英人李提摩太的專製,受到了校方處理,才不得以中途轉讀山西法政學堂。不久又以優異成績被保送京師法政學堂。在這裏,他結識了黃興,由其介紹加入了同盟會,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以後,施今墨使以醫療為掩護,隨黃興奔走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王朝,施今墨曾作為山西代表,在南京參加了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典禮。以後一度在陸軍部協助黃興(任陸軍總長)工作,主要協助其製定陸軍法典。在《陸軍刑法》、《陸軍懲罰令》、《陸軍審判章程》的原稿中都留有他的手筆。
袁世凱篡權後,孫中山出走,黃興病故,施今墨應湖南督軍譚延閣之聘,出任了湖南省教育廳長。不久又應直隸水利督辦熊希齡的邀請,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長,誌在此創造一個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境地,但因社會腐敗,壯誌難酬,憤而辭職,決心棄政從醫。
1921年,改名為“今墨”。取義一紀念誕生地“黔”;二學習墨子,行兼愛之道,治病不論貴賤,施愛不分貧富;三醫術上勇於草新,要成為當代繩墨(分之墨準之意)。
這時,施今墨經多年診療實踐,且本人一直刻苦研習,醫術已有相當水平,在京師名聲大噪,深得民眾讚譽。
1925年孫中山在京臥病,施今墨曾應邀參加會診。
1929年國民黨政府一度擬決議取消中醫,中醫生存發發可危。施今墨遂聯合同業,成立中醫工會,組織華北中醫請願團,數次赴南京請願,以求力挽狂瀾。
此時正值汪精衛主持行政院,其嶽母適患痢疾,遍請西醫未見奏效,危在旦夕。無奈之下,根據他人建議,汪精衛就請施令墨試診。施今墨憑脈診斷病情,每言必中,令汪精衛嶽母心悅誠服。後為她開據處方,並囑“安心服藥,一診可愈,不必複診。”後據此處方僅服藥數劑,病即痊愈。汪精衛由此信服了中醫之神驗。並給施今墨題“美意延年”字匾相送。由此也撤消了取消中醫的議案,並批準在南京設立了中央國立中醫館,任命施今墨為副館長。
1930年楊虎城將軍患病西安,施今墨又出診千裏,藥到病除,載譽而歸。從此其名聲更加大震。
1935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了中醫條例,規定對所有中醫實行考核立案。於是在北京進行第一次中醫考核時,當局挑選了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施今墨。汪逢春、肖龍友、孔伯華四人作為主考官,負責試題命題與閱卷。從此他們四人即有了“中國四大名醫”之譽稱。
施今墨對中醫理論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辯證施治,是中醫特長。但傳統理論中的八綱辯證並不完善,氣血是人體的基礎,氣血辯證應補充到八綱辯證之中。提出了“陰陽應為總綱,表裏、虛實、寒熱、氣血為餘辯證時之八綱。”由之對中醫基本理論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他還把兵法用於醫療實踐,指出,“臨床如臨陣,用藥如用兵,必須明辨症候,詳慎組方,靈活用藥。”並創立了治療外感熱性病的“七清三解、五清五解、三清七解(即清理與解表藥味之比例為7:3、5:5、3:7)諸法。
施今墨十分重視和關心中醫人才的培養和中醫學術思想的傳播,為我國中醫事業的長足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32年他在北京創辦了華北國醫學院,講授中西醫課程,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型醫學院。還創辦過中醫學校、中醫講習所和中醫研究所等。
1954年,施今墨在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時,還提出建議,成立中醫科學研究院、中醫醫院、中醫醫學院。在一次中醫中藥展覽會上,施今墨曾就出了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硬化、肝脾腫大、氣管炎等病的十大驗方。據此製成的“高血壓速降丸”、“神經衰弱丸”、“感冒丸”、“氣管炎丸”等曾暢銷海內外。
新中國成立後,施今墨曾任北京醫院中醫顧問、中醫研究院顧問、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等,被邀請擔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十年“文革”動亂中,施今墨也遭到了迫害。在他極為困難之時,周恩來總理讓鄧穎超親去過問,解除了他的饑寒之危。
1969年春,他自知不久於人世,寫下一首小詩:“大恩不言報,大德不可忘。取信兩君子,生死有餘光。”囑家人在他死後呈給周總理。
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於北京病逝,享年88歲。臨終前他還一再叮囑其子女們:“我雖今後不能再看病,而我的這些經驗,對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來,讓它繼續為人民服務。”根據其遺願,由祝湛予、程濟生、施如瑜(施今墨之女)、施小墨(原名施如雪,施今墨之子)修編的《施今墨臨床經驗集》一書於198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呂景山編《施今墨藥對臨床經驗集》一書於198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孔伯華
孔伯華(1885-1955),幼承家學,研討古醫籍,1934年曾與蕭龍友先生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曆時十五年,畢業生達七百餘人,擅長溫熱病學,喜用石膏。
關於他的學術經驗,他的三子孔嗣伯曾在《中醫雜誌》(1962年)中介紹過,現摘要於下:
他認為中醫在臨床上不僅是單純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應該照顧到病人的整體,特別強調“元氣”。辨證論治全憑綱要。
綱者:兩綱,曰陰、曰陽;要者:六要,曰表、裏、寒、熱、虛、實。“兩綱六要”,不能平列。
在治學方麵,首先應熟讀《內經》,參悟經旨,不泥於古,抱著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在診斷方麵,脈貴於神,意在勻和。在病機方麵,在正氣受傷的原因中,他首先強調脾為後天之本,以及脾胃與肝的關係,尤其重視肝脾關係,主張脾胃有病必係肝,肝病必係於脾胃。臨證注意脾濕和肝熱。在外感溫熱病方麵,認為人體內的鬱熱伏氣(久鬱之熱和潛伏之氣)是感受溫熱病的主因。
他擅用石膏,是從躁、渴、喘、嘔四處著眼,在他的著作《時齋醫話》中講述很詳:“諸石膏之療能,其體重能瀉胃火,其氣輕能解表肌(解表清熱),生津液,除煩渴,退熱療斑,宣散外感溫邪之實熱,使從毛孔透出。其性之涼並不寒於其他涼藥,但其解熱之效,遠較其他涼藥而過之。治傷寒之頭痛如裂、壯熱如火,尤為特效,並能緩脾益氣,邪熱去,脾得緩而元氣回;催通乳汁,陽燥潤,孔道滋而湧泉出;又能用於外科,治療瘍之潰爛化腐生肌;用於口腔而治口舌糜爛;胃熱肺熱之發斑發疹更屬要藥。”
民間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稱譽。又善用鮮藥,如鮮藿香、鮮佩蘭、鮮薄荷、鮮藕、鮮荷葉等,取其芳香清輕,清靈通竅,除穢透達。
1929年汪精衛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時,曾明令廢止中醫。這一反動政策,立即激起中醫界的極大公憤。各地推出代表齊集上海進行抗議,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進行鬥爭。孔伯華先生被推為臨時主席,全國輿論支持,使反動當局不得不收回成命,並被迫同意成立國醫館。1955年孔伯華逝世,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任治喪委員會主任,並親臨他的寓所吊唁。
汪逢春
汪逢春(1884-1949),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濕溫病多所闡發,啟迪後學。他的門人馮仰曾醫生在《中醫雜誌》(1958年)中介紹他的醫案數例,可見他的學術一斑。現摘要如下:
濕溫重症,氣鬱不得宣暢,以致腸胃秘結不通,用辛香宣化的方法,並佐以通腑之劑。一劑後頭痛止而仍昏暈,形寒解而身熱未淨,斑疹和白囗出現甚多,再以清輕解熱,兼通腸胃。三診身熱已退,斑疹漸退,舌苔漸化,胸悶已舒,小溲漸淡,表明濕溫化而未淨,再以泄化餘熱,兼治胃腸。
他善用大豆卷、香青蒿芳香化濕濁,山桅、丹皮清裏熱,杏仁、薏苡仁、蔻仁宣暢三焦。枇杷葉、厚樸、半夏、連翹、蘆根、瓜簍皮和胃化痰,散結滯,消脹滿,通腸胃,益元散、殊茯神清心利尿、安神誌,如此則濕溫得化,餘邪得解,善治濕溫者,可師可法。
他喜用沉香粉一分、酒軍二分、食鹽一分,三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分兩次以藥汁送下。這樣少量吞服的方法既節約藥材,又發揮療效。這裏所稱的一分相當於0.3克重,二分不過0.6克,三味加在一起僅有1.2克,膠囊不過裝二三個,吞服下去到胃腸中直接發揮作用,比較湯劑用量小、收效大。這種方法是足以取法的。
溫病初起驗案,病人感受時令之邪,肺胃熱盛(肺通於鼻,病邪由口鼻而入,首先入肺,胃為中焦,受納水穀,比肺略進一層而屬裏),先生采用表裏兼治的方法,以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藥汁送下。
咳喘屬慢性支氣管炎,遇寒而發,主以溫運化飲,另附白蔻仁二分、琥珀粉三分,二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藥汁送下。俟停飲已化,病後氣血兩虧,宗《金匱》法用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加味(茯苓、甘草、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等味,其中茯苓、甘草和胃化痰飲,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幾味合在一起發揮辛散苦降,一開一收,散寒溫中,斂肺平喘)而收功。
痢疾驗案,屬濕熱各滯,蘊蓄胃腸,亟以芳香疏通法而奏效。
氣惱傷暑驗案,采用芳香溫中分利,以呃逆大作,引起劇變。俟呢逆止,以升降運中,調治胃腸,最後以升陽益胃收功。其間亦佐以膠囊劑,初以戈製半夏五分、局方至寶丹一丸,二味勻兩次,開水送下。繼以戈製半夏五分、淡幹薑二分、食鹽一分,三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藥汁送下,著重清理胃腸。
以上幾案,皆為善治之病,得心應手,藥到病除,屢為群眾所樂道。
他熱心公益事業,尤注重培養人才,提倡在職教育。1942年曾創辦國藥會館講習班,為中醫中藥界培育人才,雖是短期培訓性質,但糾集同道多數是有真才實學的前輩,如霍文樓。楊叔澄都是主講教師,近代名醫郭士魁就是當時的學員。他熱心教育事業,提攜後進,多所貢獻。
蕭龍友
蕭龍友(1870-1960),四川三台縣人。蕭氏五代定居四川,詩書傳家。蕭龍友自幼熟讀經史、詩賦,兼習書法。1890年赴成都,入尊經書院詞章科學習。
1897年,蕭龍友27歲時中丁酉科拔貢,不久即入京擔任八旗官學教習之職。
辛亥革命之後,蕭龍友曾曆任財政、農商兩部秘書、財政部經濟調查局參事等職。到1928年,蕭龍友深感於數十年宦海浮沉,無濟國事,遂生隱退醫林之念,不久即棄官行醫,結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蕭龍友成為一代名醫,既無家傳,又無師承,完全靠自學成才。幼年時的蕭龍友就對醫藥很感興趣,族中有人開了一家中藥鋪,他有空時常去識藥。在成都尊經書院學習期間,他也抽空閱讀中醫書籍,每有心得即作筆記,日久後竟“積稿盈尺”。
1892年,川中流行霍亂大疫,省會成都每日死人無數,街頭巷尾一片淒涼,許多行醫者懼怕感染,潛居不出。蕭龍友冒著生命危險,陪同當地一位醫生攜帶中草藥沿街巡視,見到病人就進行治療,從死亡線上拯救了許許多多的患者。
進入仕途後,蕭龍友仍然繼續研修醫學,並在公務之餘以醫濟世,免費為患者看病,收效良好。這時他雖是業餘行醫,求診者已接踵而來。
1928年,蕭龍友棄官行醫,在北京西城兵馬胡同建了一寓所,開始了正式的醫生生涯。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孔伯華
國民黨倒行逆施,取締中醫,孔伯華挺身而出率團請願。自本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前的那一段漫長歲月中,作為國之瑰寶的中醫學受到大舉傳入的西醫西藥的衝擊,並遭受統治當局的歧視和摧殘,走過了極其艱難曲折的道路。中醫界的誌士仁人為挽救中醫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早在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燮等人就曾提出了廢棄中醫中藥的主張。後因全國中醫界奮起反對,才不得不有所收斂。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廢棄中醫的主張再度喧囂一時。
1929年2月,國民黨中央衛生委員會提出了廢止中醫藥案,內容包括停止中醫登記、禁止中醫開設學校、禁止中醫宣傳等。這一提案激起了全國中醫界的公憤,孔伯華等醫家挺身而出,參與和組織了與國民黨政府的鬥爭。
“廢止中醫藥案”提出後,上海各中醫學術團體率先通電全國,表示反對。在北京,施今墨、孔伯華等醫家四處奔走,呼籲各界人士支持中醫界的鬥爭,並組織了華北中醫請願團。不久,來自各地的中醫界人士匯聚上海,其中有華北中醫界代表孔伯華,浙江中醫界代表裘慶元、曹炳章,雲南中醫界代表吳佩衡等。
孔伯華先生被推選為臨時大會主席。1929年3月17日,全國中醫界代表在上海舉行了抗議集會,這就是震驚中外的3.17事件。會上推舉了5名代表組成聯合請願團,由孔伯華先生率領,前往南京請願。請願團成員有上海名醫秦伯未、謝利恒等。
由於全國中醫界的奮力抗爭,終於迫使當局收回成命,使中醫免遭滅頂之災。這次鬥爭的勝利在中醫界人士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在此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中醫界都把3月17日當作一個盛大的節日來慶賀。
“3.17”之後,國民黨政府迫於各界壓力,批準設立了中央國醫館,施今墨擔任了國醫館副館長。但國民黨政府仍百般製造困難,使國醫館幾乎是形同虛設。施今墨先生不久即辭去國醫館副館長職務。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中醫界隻能自強自立,自謀生路。當時,中醫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幾乎不約而同地認識到發展教育是振興中醫的必由之路。北京的四大名醫都先後興辦了中醫院校。他們在辦學中曆盡艱辛,耗盡心血。
施今墨創辦的華北國醫學院是一所頗有影響的中醫學府,為培養中醫人才作出過重要貢獻。
孔伯華與蕭龍友合作,於1930年共同創辦了北京國醫學院。在學院困難時期,二位先生竭盡全力傾囊維持。孔先生和蕭先生還在學院開設門診,以診費補貼辦學經費。該學院開辦10餘年間,畢業學員數百人,對當時處於逆境中的中醫事業起了挽救和促進作用。
汪逢春
汪逢春先生也曾創辦醫學講習會、中藥講習所,培養了眾多中醫英才。第一班學員的有趙紹琴、謝子衡、李鼎銘、於傅岩、秦厚生、嶽中謙、馮仰曾等人。其中,李鼎銘、嶽中謙等也是自華北國醫學院畢業後,參加的醫學講習會。拜多位名家為師,博采眾家之長,是當時中醫界的風尚。
汪逢春先生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後來成了中醫界棟梁之才。其中,趙紹琴為當代名醫,著有《溫病縱橫》、《溫病淺談》《趙紹琴臨床400法》、《文魁脈學》等書。李鼎銘、秦厚生等亦為知名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