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奇

淒淒之心,惶惶之神,乏乏之力,空空之靈
正文

美國的“主流社會”是什麽?華裔如何融入“主流”?

(2008-07-23 02:15:27) 下一個

美國的“主流社會”是什麽?華裔如何融入“主流”?

丹奇

七月二十三日

前日發表博文 “美國,中國,生母,養母 --- 談美籍華裔的愛國情結 ”, 引起眾人參與討論,可喜。

有朋困惑 “哭著喊著加入主流”,感覺有必要再另文分享“主流”之我見。

一直以來,華裔社區都在談論“融入主流社會”。活生生把個看的見摸得著的圈子弄成一個抽象的概念,讓大家“想入非非 ” ,以為高不可攀,而不 “攀”。因此, “主流”就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 “上流”,“主流社會”因此等同於“上流社會”。

事實恰恰相反。美國人眼裏的主流 ( main stream )是社會的大多數 ( majority of the society )。而 “ 上流 ( upper level class, elite group ) ” 隻是社會的少數。二者不可混淆。我與先生經常探討這個問題,得出的是相同的結論。許多美籍華裔經過奮鬥,積累了財富,可能加入了上流社會的精英俱樂部,但相對整個華裔社區來說,隻是少數。

主流社會的構造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組成主流社會的成員可能也不同了。如何判斷主流社會? 他們在那裏? 其實,主流社會在我們中間, 或者說我們就在主流社會中間。我們已經是主流社會的一分子。隻是我們在其他人都在跳舞的時候,我們在打瞌睡,或幹脆走開,不與他們共舞。當你發現自己把自己排除在這個“舞會”的圈子之外時,你就開始想著“如何融入主流”了。 這就是“圍城”的結果。

主流活動有很多,不是主流社會排擠我們華裔。而是我們自己不積極參與。我參加過很多所謂主流的活動(我不認為自己沒有融入主流,我是主流中積極的“舞者”),但很少看到其他華裔的麵孔。其實大家對於我們的出現非常歡迎,很熱情。他們也並沒有表現出優越感,相反,大多數的美國人民都是可親可敬的,我想我們大多數華裔都有同感。當我告訴他們我來自中國,現在是美國聯邦眾議員的亞裔代表和高級顧問時,他們都充滿了敬意和喜愛。很多這種場合,我非常希望看到更多的華裔出現,不說展示我們的風貌,至少在關於社區事務時,可以多一個同胞同商量。

比如美國獨立節,每個城市都會搞國慶煙火活動,出席美國國慶的華裔(包括兩岸三地)非常少。但是,當兩岸國慶日的時候,僑社必大張旗鼓的發動全僑慶祝。同時邀請美國政要參加,發賀函。我因經常出席此類活動,而我先生(美國人)在美國國慶日看不到多少華裔出席,覺得不可思議。 Why they celebrate their country’s national day in America? Why they immigrate to America if they love their country so much? ( 為什麽他們在我們美國慶祝他們的國慶?如果他們這麽愛國,又為什麽移民到美國? ) 。 他代表了許多主流美國人的困惑,而我無法解釋。

我曾經鼓勵一些華裔朋友去參加投票或參與主流民眾一起助選,但被回絕“我對政治不感興趣”,然而,當慶祝兩岸國慶日時,他們會非常積極地爭取當慶祝活動的主席。我有些不明白,兩岸國慶算不算政治活動?美國選舉是一場草根運動,是政治活動,難道兩岸國慶就不是政治活動?喔,此動非彼動。我不反對這些慶祝活動,相反,我還經常出席並支持他們的活動,我隻是希望,朋友們想回避參與美國政治進程的時候,可以不用“對政治不感興趣”這個借口。

比如,每兩年的國會議員選舉,華裔也不參加投票,管你是誰當國會議員,不關我的事。選總統時也無動於衷。認為多我一張選票少我一張選票都沒什麽用處。如果人人都這麽想,當然選出來的官員不是你喜歡的。

比如 22 選區過去的共和黨國會議員湯姆迪雷, 22 年來從未踏入華裔社區一步,直至落選前,才跑來希冀獲得華裔的支持,可惜太晚了。

取代湯姆的國會議員藍普森就不同。他一開始就在我的幫助下頻頻拜訪華裔社區,了解需求,當選後,兌現諾言,聘用華裔當 STAFF 。當選兩年的時間裏,頻繁與華裔社區互動,與華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通過我這個橋梁,他對華裔社區有求必應,替我們發聲,比如接受我的建議為華錦洲總領事離任在美國國會山莊飄國旗榮耀他,向他致敬。這成為美國國會曆史上第一次為外交官飄國旗,也是中國外交史上第一位外交官(第一位中國人)獲得此殊榮。後來我又建議為房利副總領事調任而飄了第二麵國旗。這兩麵國旗都經過國會檔案館公證。藍普森國會議員在中國汶川地震發生後,接受我的建議,第一時間向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發唁電,後又在國會建議通過一項法案,以國會的名義向中國發唁電,接著又在我的安排下,主動參加休斯頓的“孩子,別哭”賑災義演,慰問僑社華裔。接下來,本周末,國會議員又召集了數十位僑領,將向他們匯報工作,傾聽來自僑社的意見和建議,更好地為大家服務。這些,都是華裔在 22 選區漸漸成為“主流”的重要性的體現。

每兩年一次的國會議員大選,每四年一次的州長選舉和總統選舉,每六年一次的參議員選舉,有時會在同一年重複,有時不會,都是由普羅大眾參與的,選舉是美國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他們發出自己聲音,參政議政的重要時刻。這是主流社會的最主流的活動,沒有任何活動可以與全國大選參與的人數之多相比較,這不是主流活動又是什麽呢?

君不見,法裔,英裔,意大利裔從沒在那裏劃分族裔,因為他們早就把自己當成是這個國家的主流,而不是少數民族。他們早就是美國的主人。中國人也沒有老是把“漢人,壯人,回人,疆人,藏人 ” 天天掛在嘴邊,而是自豪地宣稱 “我是中國人”。 許多華裔在拿著美國護照出去旅遊的時候,會自豪地感覺 “我是美國人”。在外國遇到麻煩的時候,你會去找“美國領事館”,因為你持的美國護照證明你是“美國人”,那時你會去特別區分一下“我是華裔 ” 嗎?

盼望著以後我們不需要總是被人提醒自己的族裔身份,什麽“華裔,越裔,非裔”,而是像主流社會一樣, 我們都是“美國人”(指宣示入籍者)。更不要自己“自我邊緣化”。到那時,“身強體壯跨戰馬,”,我是誰來,我怕啥 ?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可能不成熟,各位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友好討論。)

( 完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