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奇

淒淒之心,惶惶之神,乏乏之力,空空之靈
正文

海外華人參政漫談

(2010-06-26 05:23:24) 下一個
前言:本文已於2010年4月22日在【上海僑報】專欄發表 海外華人參政漫談 丹奇 (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海外華人,尤其是美籍華人,從來不熱衷於參與政治活動,一不投票,而不捐款。究其原因,也許與我們生長環境密切相關。從小被政治運動整怕了,好不容易離開了那片土壤,你就讓我安安穩穩過自己的小日子吧。“我對政治沒有興趣”便成為我們屏蔽自己於美國民主進程之外的一塊麵紗。 然而,政治是什麽?根據美國政治學理論,政治是一個人決定自己何時何地做何事的全部過程。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與政治打交道。從早上起來,決定吃什麽早餐,穿什麽衣服,搭乘何交通工具,去哪裏幹活都在作出決策並付諸行動。這就是政治進程。淺顯地說。 更通俗易懂的應該是辦公室政治:一個職員,與同事鬥,與上司周旋,以期達到排擠他人,提薪晉職的目的。“政治”這個詞匯便開始令人側目。當把政治的概念延伸到國家的範疇時,便包羅萬象了。這個時候,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便是競選公職,改朝換代。這個過程,在美國是通過公民手中的選票來推動並完成的。 公民手中的選票沒有貧富之分,每個人一張選票,具有平等的投票權。最大限度地限製了精英集團操縱選舉的可能性。美國民主選舉因此奠定了草根參政的基礎。上至總統,下至校董, 所有公職都需要經過民選才能誕生。一個好的候選人,隻要符合選舉法條件,可以是從事任何職業的美國公民,沒有種族之分,沒有年齡上限。給廣大有誌於公共服務的人群提供了良好的參選機製。 而在如此優越的競選機製裏,在實施美國民主的進程中,占有美國人口比例不小的美籍華人,囿於自己的根深蒂固地觀念,認為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因此唯恐避之不及。 更遑論積極投身其中,發出自己的聲音,選出自己的代言人。因此,在競選的隊伍裏,幾乎看不到華人的身影。在主流(非上流)社會活動中,華人參與者更是寥寥無幾。華人自己已經把自己邊緣化了。“沉默的羔羊”成為華人的代名詞。 在美國的海外社團也存在一個誤區。每年一度的春宴,總有成百上千的人參加。卻不見僑團號召自己的社員(那些已經加入美國籍的)積極參與寄居國的民主選舉。而是用一句“我們是非政治性組織”為自己搪塞。其實每個公民都有自己參與並呼籲朋友參與美國政治進程的自由,義務和權利來傳達對國家期待的呼聲。而不必為自己的不作為尋找各種借口。 筆者在過去數年的參政經曆中,已經對上述情形了解頗深,並深感遺憾。數年來,由於堅持不懈推動休斯敦華人參政,不但為自己積澱了寶貴的競選經驗,建立起廣泛的政界人脈,積累了豐富的政治資源,更結識了一批誌同道合的義工朋友。讓我在艱苦的競選活動中,看到了華人參政的曙光。 柏拉圖說過 “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就是結果被比你差的人所統治〔One of the penalties for refusing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s that you end up being governed by your inferiors. ---Plato〕”。華人如果想在美國政壇占有一席之地,就不能再等閑視之。縱觀全美,除了加州和紐約兩地華人參政稍微積極點,當選的官員裏來自中國大陸背景的官員寥寥無幾。這與越來越多的大陸移民不成比例。這麽大批的新移民在政府沒有自己的代言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同樣是美國移民大族的印度裔和越南裔,卻非常積極參政議政,捐款投票。積極參選公職。與華人社區的冷漠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一個循環。真好像應了一句中國的俗語:朝中有人好說話。雖然當選官員不能有種族歧視,但你不可否認,族裔親情始終還是會讓你一碗水難以端平的。這就是現實。比如你沒有投票,也沒有捐款,要舉辦一場活動,邀請這位官員參加,為你捧場。同時另一場活動是這位官員的支持者舉辦的。你期待他去哪個活動呢?答案不言而喻。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他有自己的喜好選擇也是無可厚非的。這時候,你的需求和問題,可能就要耽擱一段時間,甚至永遠沒人能夠聽到了。 總而言之,海外華人們,為了咱們自己,也為我們的下一代,請積極參政!與廣大海外華人共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