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扯十本書:3,攻擊性與文明
(2009-02-10 09:33:59)
下一個
人類有許多狂妄自大的觀念,其中之一就是:人們都樂意把自己看作是宇宙的中心,認為自己不屬於自然,而是從自然分離出來的一種特殊的高等生物。盡管人類嚴格的理性很容易否定這個結論,可觀測的大量事實也和它相背,但死抱住這個信念的人大有人在。動物學家康羅8226;洛倫茲的《攻擊與人性》提供的觀測事實和理論為進一步反駁上述那個謬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康羅8226;洛倫茲是奧地利動物學家。是現代行為學的創始人。他用對動物行為模式的研究而獲1953年的醫學和生理學的諾貝爾獎。
他的《攻擊與人性》是描述什麽呢?他在該書的前言開宗明義地說:“這本書的主題是攻擊性,是描述人與獸對抗同類分子的戰鬥本能。”
作者的研究從對魚缸內的各種魚的觀察事實開始的。他把珊瑚魚放入魚缸內,不久後,隻剩下最強的一條活著。他觀測過水族館內的熱帶魚。工作人員把每一種魚放入幾條。頃刻間,每一種隻剩下了一條。不同種屬的魚確能和睦相處。所以結論是:“不可能同時有兩條同種屬的個體存在小水族館。”
這個結論很容易使人誤解。“在海裏,‘同類相斥’的原則可以在不流血的狀態下被維持下去,因為敗者可以逃離勝者的領域,而且勝者也不會追得很遠。但在水族館中,就沒有足夠地方可以逃避了。勝者常打死敗者,至少它會認定整個水槽是它的領域範圍,……”其它物種的動物也是一樣的,敗者隻要表示屈服,勝者幾乎沒有去殺害敗者。在這一點上,人類某些成員的表現是遠比獸性還殘酷的。
“假如沒有同種類的可以出氣,它們會找異類為對像。選擇那些關係親近或顏色相似的作為攻擊目標。”“魚類對同類遠比對異類更多有攻擊行為。”其它的動物也是相似的。
這類攻擊行為有什麽作用?“攻擊性沒有傳統精神分析學家所想的毀滅本質,而實在是與生俱來,為保存生命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物種個體之間的攻擊行為,使之盡可能地分布在可以利用的居處上。
這種攻擊行為有幾個特點,1,其目的僅使對方屈服為底線,很少殺害對方。
2,這樣的攻擊行為一定有一種或幾種有效的抑製機製,否則,幼小的個體無法存活。
老百姓說:“虎毒不食子。”那是老虎對它的幼子的某種的某種反應有抑製攻擊的作用。有時其抑製作用失效了,就是母虎把小虎吃了。火雞的攻擊抑製劑是小火雞的叫聲。若把母火雞“整成”聾子,在它眼前的小火雞休想活。
3,其攻擊行為可用替代物來發泄。
人類的道德作用就像動物的攻擊抑製作用,有時它會失效了。
有的民族會在極端獨裁的社會壓製下,“回歸”到野獸的狀態,特別是像老鼠的社會。在老鼠的社會裏,老鼠是沒有個體特征的。它們之間互相辨識是靠同一群體的氣味。氣味不同就是死敵。在差不多的獨裁社會裏,“氣味”就是獨裁者變化不定的所謂“思想”。
而文明的社會是給人們的攻擊行為找一個無害的發泄口。大街上的示威,甚至是不太強的“亞暴力”一類行為,是把人的攻擊性的力量緩慢釋放出來。政治集會上的對某個人物的歡呼其實就是對另一派人物而具有的攻擊性的變相釋放。
野蠻社會是把人的任何攻擊性都壓製住,到最後,所有的攻擊性加仇恨都一起爆發。秦始皇的社會就是這樣滅亡的。其它的獨裁社會也差不多有類似的命運。野蠻社會就是“回歸”到獸性中去。
該作者對人類似乎有某種樂觀的看法。但對人類能否找到控製自己人口無限增長的方法,好像不太樂觀。
我們也有類似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