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最美麗的女性
任何受過幾天教育的人大概都知道居裏夫人——瑪麗 8226; 居裏的大名。她是偉大的科學家。
在我的眼中,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性。
她創造了若幹個前無古人的結果:她是第一個得諾貝爾獎(我這裏的諾獎是指自然科學的,不包括文學、經濟和和平等方麵的,更不包括什麽數學諾獎之類的東西)的女性;她是第一個兩次得諾獎的人(到目前為止,共有三人得過兩次諾獎,另二人是發明晶體管的巴丁及測定胰島素結構的桑格);她和其長女母女二人先後得諾獎的人。雖然,諾獎不能代表對科學成就的全部評價,但至少是一項很重要的評價。若某種理論被接受時需要的時間很長,那理論的創作者很難獲獎。當人們認識到該理論的價值時,該提出者早就去世了。可以這樣說,諾獎通常是給最偉大的理論創造以外的某些科學成就的。當然,另一個人物是愛因斯坦,從今天的角度看,他也許“該”得到另兩次諾獎。當然,愛氏本人對此並不介意。居裏夫人在科學上的偉大成就,使得任何想發表女性在科學上的能力如何的人在發話前,必須三思後再開口了。
她是異常美麗的。雖然,她的雙眼中充滿了幾分抑鬱,幾分孤獨,那正是她美麗無比的所在。
她那抑鬱是科學沉思所必須的;她的孤獨是科學家精心鑽研、免於被世俗幹擾的屏障。
她生活的時代多災多難。她出生在被沙俄統治的波蘭,那時波蘭人已是亡國奴了。她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因患肺結核而離她而去。當中學教師的父親工資微薄,養家糊口已很難了。她中學畢業後,夢想去巴黎讀書。自由傳統濃厚的巴黎對一個亡國奴來說,就是向往的天堂了。她和姐姐倆約定:她去當家庭教師來幫助姐姐去留學。待姐姐成為醫生後再資助她出去。
她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
為了多掙幾個工資,她選擇了去遠離華沙的鄉下的一家製糖工廠的一個合夥人——一個小地主家去做家庭教師。她攢的所有錢都寄給在巴黎讀醫學的姐姐。
人生總有關鍵的幾步。對與錯的選擇是決定性的。
在那期間,她愛上了小地主在華沙讀書的兒子。那時,錢對她來說是決定命運的東西,也許在她當時的潛意識裏,那個小地主家的財富對她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當那位白馬王子告訴他家庭他愛上了家庭女教師時,他的父親大加反對;他的母親幾乎暈倒。
那樣的愛情自然是沒有結果的。她對愛情和人生心灰意冷。她給朋友的信中隱隱約約地透露出渺茫自殺的念頭。
如果那個小地主家庭不反對她的愛情,結果會怎樣?曆史不能假設,但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思考。如果她嫁給了那個小地主的兒子,世界上就少了一個,不,是兩個偉大的科學家。她大概會生幾個小小地主。她會經常地到人麵前去展示她的小小地主的“聰明”,或者去展示小地主兒子給她買的帶在手上或脖子上的C12,唯一不同的點是碳原子的空間結構和電池中的碳棒不一樣罷了。
當後來她的姐姐答應可以提供她在巴黎的食宿時,她竟拒絕了姐姐的建議。因為她的心中還殘存了對那個小地主兒子的“愛”。當她回到華沙後,還藕斷絲連地去找過那個小地主的兒子。當他明確表示不再愛她時,她才絕望了。
我們應當感謝那個小地主和兒子看不起她。
她被人看不起,應是她離開波蘭的強烈動機。
在留學期間,她是極端的貧窮。她那已退休的父親每月寄給她很少的錢。當她從她姐姐家搬出後,已是醫生的姐姐和姐夫好像也很少資助過她。她在貧民區租最便宜的頂層樓住。冬天裏,屋子裏的水會結冰。她不得不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來,壓在被上,最後用一把椅子壓在上麵,試圖保暖。
她每天隻吃很少的食物,以致於幾次因貧血而暈倒。
這些極端的艱難困苦造就了她堅韌不拔的品性。
當她嫁給居裏後,她極端的節儉,不怕任何困苦的性格在和居裏共同研究的生涯裏起了巨大的作用。她和居裏為了提煉鐳,在一個被廢棄的、冬冷夏熱棚屋裏,手持人高的鐵棒,不停地去攪拌爐子。煙熏火燎,風吹日曬。這和那些刷了幾天盤子就大叫不得了的人來比,那是天上地下之分。
別人為她掙取來一份六百盧布的獎學金。後來她設法攢了錢後,立即去歸還那筆錢。那個獎金委員會的秘書大吃一驚,因為該委員會的記錄中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因為瑪麗在接受那筆款時認為那是對自己的信用貸款,她覺得把那筆款欠的太久是不誠實的。
居裏夫婦的生活是很困苦的。那個已有許多重大發現的居裏,幾次申請教授位置的希望都落空。真正的教授位置被那些發現子虛烏有的“N”射線一類的人把持著。他的教授位置在他夫婦二人獲得了諾獎後的第二年才得到。而他夢寐以求的實驗室至到他在1906年不幸的車禍死時也沒得到。居裏的二女兒說:“在人與人的競爭中,天才總會在別人的心裏激起一種難以消除的隱痛。”這真是一針見血。不像某些人,自認為是天才,別人都應圍著他轉,每天捧他。在現實中,就是對真正的天才而言,這樣的事也是很少發生的。
1902年,那時的居裏已作出了重大科學發現,可當申請那個隻有名譽性的法國科學院院士時,他卻落選了。隻有在他們夫婦二人獲得了諾獎後,他才“混”了進去。1911年,居裏夫人在她獲得第二次諾獎前,她申請院士僅因一票之差而落選了。她終生都不是那個法國科學院的院士。反對她的人叫囂的是“婦女不能進科學院”。
居裏夫人對此從未叫苦過。
她的美麗不光是外表上的,更重要的是她那偉大的人格和品性。
居裏夫婦在費事數年之久而千辛萬苦得來的提煉鐳的方法,後來許多商人需要。他們隻要在專利文件上簽個字,豐厚的回報就滾滾而來,那時他們還很需要錢。但他們拒絕了,認為那是違背了科學的精神。但別人在他申請教授位置時說他的研究“不屬於理化”時可沒有那樣想過。他們夫婦把資料公開地寄給需要的人。他們可能不知道,商人在不付專利費的情況下,賣給顧客的價格可能和買專利的情況下沒什麽兩樣的。
1906年居裏在過馬路時,撞到馬身上而倒地,頭部被車輪壓碎了。那年居裏四十七歲,而居裏夫人才三十九歲。四十七歲,對一個科學家而言,正是黃金歲月。居裏是在異國他鄉的居裏夫人的學術導師、生活的保護人、心靈的依靠。但這一切在瞬間都沒有了。這樣的打擊會使一個不足夠堅強的人完全垮掉。
她拒絕了領國家撫恤金。雖然法國破天荒地第一次任命一位女人為教授,但用的是“代課教師”的名義。
她要完成居裏未完成的事業。
她擔負起撫養老居裏和兩個女兒的重任。
她並不富有,他們夫婦二人千辛萬苦提煉的一克鐳在當時就值一百萬多法郎,但她把它捐給了實驗室。
1911年她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
她兩次獲得諾獎,帶給她的是許多仇恨她的人。他們仇恨她,不是因為她人格卑鄙,幹了什麽缺德的事,恰好相反,是因為她偉大的人格才使那些人仇恨她。
當然,也有真心的朋友。
1920年時,美國的一位女實業家拜訪她。實業家問居裏夫人最需要什麽。她回答說:“我需要另一克鐳。但鐳太貴,我買不起。”當時美國才共有50克鐳,一克值一百萬美元。記住,那時的一百萬美元可不是今天的一百萬美元。那位實業家回國後發起美國婦女捐居裏夫人一克鐳的活動。最後終於成功了。交換條件就是他們要看看居裏夫人。
在捐贈儀式上,她發現受捐人是自己,她要求主人立即找來一位律師修改文件,把受捐人改為她的實驗室。她不想在她死後,這筆財產變成她女兒們的。
這是什麽樣的胸懷!這樣的舉止讓天下所有視財富為寶貝的男人和女人們應當汗顏。
此時,你才會明白愛因斯坦說的話的真正意思:“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裏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但願沒有敏感的人指責愛氏話的不嚴密:他這不是指責自己嗎?這不是指責我嗎?若那樣的話,他根本就不具備理解人類發明的語言的能力。
正是她偉大人格的影響和教育,她的長女和其丈夫一起發現了人工放射性。在她逝世前她就預言她的女兒會獲得諾貝爾獎。後來果然如此。
1934年,她的身體極虛弱。醫生發現她的紅白細胞都在急劇減少。這是她多年被鐳放射線照射的結果。她患了再生性惡性貧血症。給她帶來榮譽的鐳又悄悄地毀滅了她的偉大的生命。
她那雙粗糙、結了老繭的手,被鐳嚴重灼傷。這樣的細節隻有她的女兒作為傳記作家時她才可能留心觀察到。
她在彌留之際,惦記的是她的著作:“各章的分段,都應該是一樣的……我一直在想這個出版物……”她留在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不要。我希望別打擾我。”
她的抑鬱和孤獨的眼神是她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她的次女對她的評價是:“堅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麵鍥而不舍的努力;隻知道貢獻一切而不知謀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犧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驕傲、災禍不能屈的非常純潔的靈魂。這就是瑪麗 8226; 居裏生來所具有的品質。”
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性!
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對人類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民主自由,尊重人權乃是世界之共識,是邁向文明的必經道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不為某黨所操縱。。。
有不同見解是很正常的.大家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什麽不好的? 如果沒人"指指點點"地評論,篇篇人雲亦雲,個個點頭稱是,那還有什麽意思? 不要覺得任何和版主有不同見解的就是對她的不尊重.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我仔細讀了版主的文章, 才會舍得花很多時間去寫評論.她的博克才更有人氣. 當然我的見解不一定都對. 歡迎反擊.
請不要斷章取義地曲解我的原意. 也請自己去讀一讀各種不同居裏夫人傳記的原文,而不要隻根據博主的原文來反駁. 我也很敬佩居裏夫人.她當然是當代最傑出的女科學家, 世人的楷模,但我讀了她的傳記後,更多的是對她的一生的深切同情. 她取得的輝煌成就不能抵消她生活中所經曆的磨難. 更不能苟同"她那抑鬱是科學沉思所必須的;她的孤獨是科學家精心鑽研、免於被世俗幹擾的屏障"這種人為地拔高她, 但實際上卻是把她所受的磨難看成是她的成就的所付出的必然代價這種提法. 仿佛她若沒有受磨難,她就不可能有那麽輝煌的成就.
倘若她的丈夫居裏沒有過早地去世,他們夫妻攜手共同商談搞科研, 他們的成果很可能會更多. 實際上寡居的居裏夫人後來默默地愛上了另一位著名的有婦之夫的科學家. 結果受到了很多指責.連申請獲獎的資格也被長期取消. 她背著黑鍋生活了很多年, 她晚年的憂鬱是人為的,不是她自己選擇的. 她年輕的時候原本是很活潑和朝氣蓬勃的.
所以我說"如果她過得很愉快,也許成果會更可觀" - 假如她有充足的科研經費, 她可以專心致誌地搞科研. 生活中人情緒愉快的時候,創造力才會旺盛."她那抑鬱是科學沉思所必須的"一看就是從沒搞過科研的人才會說的外行話. 仿佛科學家都應該是苦行僧才能出大成果. 這絕對是誤解.實際上很多成果豐富的科學家都興趣廣泛,有多彩的人生. 並不像居裏夫人那麽苦.
別人三番五次地來發評論。可見其急切。
正好讓眾人看看真相。
我的文章和別人的評論無關。
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
謝謝你!
如果沒有Wiserman的評論,就完美了。
據說某國的人最有希望得數學諾獎。我這裏是把他們可能得的哪類獎排除在外。你顯然不知。
我根本沒對任何別的什麽獎作價值判斷。
把握準概念的內涵是理解問題的第一步。
謝謝你的來訪!
1) 你寫文章時最好能夠"精" "簡"些; 不要重複,不要說多餘的話.
2) 文筆要舒暢些. 有效的應用文字,把你的意思明白地表示出來.
3) 模仿練習,模仿練習,模仿練習...
4) 繼續努力,希望下次看到你的好文章.
幾年前的那位中國異意作家的書,得了個諾貝爾文學獎,很多人看了他的書後,都認為上當了!確實寫的一點都不好! 就是因為他有反中國的味道,就把獎送給他了,出中國的洋相而已!
曆史記載: 有多位得獎人,拒絕接受這個獎, 最有名的是"沙特(Sarte,1905-1980)",這位改變時代的偉大哲學家,在1964年他認為諾貝爾沒有資格給他頒獎,拒受!! 有位越南人"李XX",也拒絕諾獎,
好像還有一名俄國科學家,也拒絕領這個獎...
看來,他們都很有骨氣! 有自己的原則! 更值得稱頌.
中華民族若能複興,就必須要有這種有骨頭的人出來,有思想的人出來,激勵啟示大眾, 但是,現在的中國,還看不到有大思想家的出現.
引:"...如果她過得很愉快,也許成果會更可觀. "
===
以版主文句回答妳的話:
引"...如果那個小地主家庭不反對她的愛情,結果會怎樣?曆史不能假設,但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思考。如果她嫁給了那個小地主的兒子,世界上就少了一個,不,是兩個偉大的科學家。她大概會生幾個小小地主。她會經常地到人麵前去展示她的小小地主的“聰明”..."
建議妳多讀寫書,看看不同的東西,以增加認識事物的深度.
對你有益處!
引: "一般人無非是崇拜她兩次獲得所獲得諾貝爾獎的榮譽. 但讓任何一個人過她所經曆的苦難, 大概沒有人會願意去做. "
===
1)一般人崇拜居裏夫人的原因是她對科學的貢獻,和她的人生觀念. 得到兩次諾貝尓獎,不是那麽重要.
妳不妨問問那些真正做研究科學的科學家們:"你們拚命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得諾貝尓獎嗎?"
我敢跟妳打十比一的賭,他們的努力絕對不是為了拿諾貝尓獎!
真正的科學家們不可能有像妳這種功利心的!
有空,請讀一下科學家們的傳記.科學家和企業家不是同類人物.
2)妳必然也可以找到: 願意吃她那種苦,而因此獲得她那些偉大成就的人!
==================
為什麽一些現在的中國人好像都不知到什麽是追求自己的理想了!
“更不包括什麽數學諾獎之類的東西”
首先,諾獎沒有數學獎
其次,數學對科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認為是數學諾獎的菲爾茨獎其意義和獲獎難度不亞於任何諾貝爾獎
她的大女兒和大女婿得到了諾貝爾物理獎,
她的小女兒和小女婿所在的組織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四次。
她把兩個孩子教育的那麽好。她是我最佩服的母親,工作,家庭和教育,都無人能比。
而且,她從不炫耀,是內心高貴的人。
-- 她早年生活艱苦,中年喪夫,晚年受流言誹謗,一生艱辛, 憂鬱是生活造成的,不是科研所必須的. 如果她過得很愉快,也許成果會更可觀.
她是很高尚,不過我有時覺得她好像刻苦自己到了自虐的程度。
你引用的句子也是出自中文譯本吧(我是想當然)?我僅僅是對兩種譯本的比較,也僅是個人看法。多年前看的印象很深,一直記得。
這文章的意向非常好,所以,我們可以先要謝謝版主.
在這裏是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有時也是是五十步笑百步,或者見仁見智而已.
當然,我們要對那些宣揚"崇洋媚外,拜美自賤"的人,大力攻伐了!
G'DAY!
1)謝謝解說.
2)引: "她的姐夫一有空就要她陪著聊天,她隻好搬出去了。"
===
明智的決擇.
多年前我看的她的傳記,這句話是這樣的:“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裏夫人是唯一不被榮譽所顛倒的人”,我以為“顛倒”比“腐蝕”要貼切。同樣是翻譯,水準高下立見。
謝謝你的來訪!她姐姐答應可以提供她在巴黎的食宿,那是她原來供她姐姐學費的回報。她姐姐是寫信告訴她的。後來她改變主意了,離開波蘭了。
她留學的地方就是巴黎。她一開始就住在姐姐家。後來她自己說她的姐夫一有空就要她陪著聊天,她隻好搬出去了。
我說“好像”她姐姐和姐夫也很少資助她,是因為書中沒有明確說這一點,那是我作的推測。她一年的房租金是一百八十法郎。她父親每個月寄給她四十盧布。那時她的姐姐和姐夫都是醫生了。如果他們幫助她,她斷不是如此慘。
這是我做的推測。
因為我不是寫居裏夫人的傳記,所以,不能詳細地去交代。
謝謝你!
引: "...當後來她的姐姐答應可以提供她在巴黎的食宿時,她竟拒絕了姐姐的建議。...不再愛她時,她才絕望了。
...她被人看不起,應是她離開波蘭的強烈動機。
在留學期間,她是極端的貧窮。..."
===
中間缺少了連貫性: "她離開波蘭" 到 "在留學期間" 之間是什麽?
是不是去巴黎了? 應該交代清楚.
請回複. 謝謝.
謝謝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