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震帶和幹旱帶有關係嗎?

(2008-06-25 20:54:05) 下一個
在這個問題上我很同意偽醫學博士BSH的觀點:用屁股想就夠了,地震帶分布與幹旱帶分布不同。但是,認為地震與幹旱無關的人一定隻用屁股思考。所以才充滿汙穢和猥褻。

地震帶的分布決定於地球板塊的分布,所以有環太平洋地震帶和亞歐地震帶之說。幹旱帶的分布決定於海洋暖濕氣流的運動。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國遠離海洋的西北三省當然是天然的幹旱地區,這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所以幹旱帶和地震帶沒有關係。處於的地震帶上島國從不發生幹旱,也可以有地震頻發。但是除了地理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造成降雨減少。有一些我們現在還無法知道其成因,特別是本來不是地理上的幹旱地區,如2005到2007的四川特大幹旱。

根據美國專家的觀點,1.天氣變化不會引起地震。2. 地震不會引起天氣變化。請大家注意,美國專家有一個重大疏漏:地震本身不會改變天氣,不錯。但是,導致地震發生的地層深部的運動有可能同時影響地表上空的局部氣象。所以氣候的變化有可能反映地層深部的運動變化。NASA的科學家甚至認為地震前的地殼運動會引起電離層的某種改變。在這個意義上,地震和天氣變化沒有因果關係,但可能有相關關係。

耿慶國於一九八四年七月的《中國科學》期刊發表了《旱震關係與大地震中期預報》的論文,指出從公元前二三一年至公元一九七一年的二千二百零二年間,華北及渤海地區共發生六級以上大地震六十九次,其中六十七次地震都是先大旱後大震,占地震總次數的百分之九十七點一。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為二十七次,震前二年大旱者為十五次,震前三年大旱者十六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為九次。耿慶國另有專著:《中國旱震關係研究》(海洋出版社1985年5月)。我相信任何人用他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和他同樣的數據,如果采用同樣的統計處理,會得到同樣的結論。

有人發表論文證明耿慶國錯了嗎? 偽醫學博士無法回答我的問題。因為他攻擊地震預測是偽科學使用的完全是謊言和偽證。這位習慣於用屁股思考的人當然也不可能分清楚地震前發生大旱和大旱後發生地震的統計學區別。更令人叫絕的是他的屁股居然認為“相關性分析用於可能有明確因果關係兩件事件上。”稍有一點統計學知識的都不會搞錯,相關性不必然涉及因果關係,僅僅表明兩組變量相互獨立的可能性小於預設的P值。

一個用屁股思考統計學概念的人傾向於認為別人的論文也是從屁股裏出來的。因此他說:“盡管他本人吹上了天,也無法在像樣的雜誌上發表,因而,引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是垃圾,行話稱為junk paper.”。我認為一個人1984年在《中國科學》期刊發表論文,這本身就說明他的工作在中國科學工作者中是出色的。那時沒有幾個中國大陸科學家,尤其是應用科學家能把論文發到Nature上去。Nature到今天也沒有發表過文章證明地震和幹旱沒有關係。如果偽醫學博士BSH給中國科學發一篇論文,論證說因為地震帶和幹旱帶沒關係,所以地震和幹旱沒關係。這篇文章一定會立刻成為編輯垃圾筐裏的“junk paper”。我相信如果偽醫學博士的爹1984年能在《中國科學》上發一篇“junk paper”,我們現在看到的偽醫學博士也不至於隻會用屁股思考。因為他爹和他不僅相關,而且有因果關係。

原帖和回帖的鏈接(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kxtw&MsgID=6198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