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ta (哀悼基督,或聖母憐子圖)是我最喜歡的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之一。第一次接觸 Pieta 是在 2002 年。那年因為要去意大利旅行,便借了書作功課,了解米氏的作品。記得當時,一見到圖片時即刻留下深刻印象。
當我進入聖彼得大教堂,按圖索驥般地找到了這尊雕像時,雕像前麵已站滿了仰慕者。 雕像離得很遠,且中間隔著玻璃。雖不能盡察其細微之處,但還是被其深深地震撼。聖母哀而不傷的麵容,聖子死而不僵的軀體。瑪利亞的悲哀和耶穌的痛苦是顯而易見的。雕像表現了凡人間的愛--眷眷慈母心,拳拳赤子心。 然而,仔細一想,聖子耶穌受難,母子倆事先都已知道了這個結局。 聖母的平靜無疑告訴人們,他們早已從容接受天父上帝的安排。同時,向世人宣告: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米開朗基羅更要彰顯的是上帝的愛。 無論你是什麽種族、性別、出身、信仰 …… ,天父上帝的愛始終伴隨著你。
Pieta 是從 Carrara 出的整塊大理石(意大利白石)雕刻出來的。是受當時法國駐羅馬的大使、紅衣主教 Cardinal Jean de Villiers de la Groslaye 委托而作的。年僅 21 歲的藝術家隻花了二年時間( 1498-1500 )便完成了這個雕塑作品。正如有人當時所 描寫到的那樣“(它是)值得羅馬驕傲的最美麗的大理石作品,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任何巨匠能出其右”。
Pieta 這個題材在十五世紀以前的歐洲北部是非常普遍的,但在意大利當時還未成為一個普遍的題材。一般選用木質材料做成基督和瑪麗亞的形象。但隻是表現了聖母的哀憐和聖子的痛楚,且形象呆板。作品除了表達工匠的虔誠外,似乎並不能感動敬拜者。
十五世紀德國的 Pieta
米開朗基羅在這裏以激進的方式創造了一種聖母托著她死去兒子的形象。在這部完美的真人大小作品中,顯示了米氏所受的古典的訓練。 他完美地運用了光線透視、力學設計和解剖知識,將這個非常困難的異國主題用大理石雕塑表達出來,沒有任何恐怖的感覺。人物間的彼此協調,超越時空的年輕的臉,以及 Virgin Mary 臉上所表達的平靜( calm ),悲哀的順從 ( mournful resignation )。這個作品中,救贖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Redemption )是以一種古典的平靜的狀態表達出來,代替了先前總是以悲痛( grief )表達救贖的概念。他令人不敢置信地成功了。就像許多人在看見這個雕塑時那樣,我一見到它,被震撼得難以呼吸。
從雕像總體布局上看,它呈穩重且緊湊的金字塔形,給人以統一與穩固的感覺。當從前麵看這座雕像,所有的 人物都集中在一個圓圈中,圓心是瑪麗亞目光凝視的地方。她的頭碰到圓周。她左邊的衣袍稍微超出圓弧一些,但這不影響中心的結構。
換句話說,從直觀上看人物組成的重心非常完美。同樣,從內容上看,集中的感覺是絕對的,死去的基督被湮沒在瑪麗的悲痛中,她注視她兒子的那瞬間同樣變成永恒。
米開朗基羅將基督塑成真人大小,而瑪麗亞比她的兒子尺寸要大很多。如果她站起來的話有大約 7 英尺( 213cm )高。但她的頭卻和基督的一樣大小。 Pieta 一個令人稱奇的地方之一,就是像這種不同尋常的比例組合但又不攪擾人的視覺。米開朗基羅說過“必須將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雙眼,而不是人的手,手隻是用來做事,而眼是用來判斷的”。
瑪麗亞坐著,用手臂將基督柔軟的身體托放在她的膝蓋上,使之看上去微微向她靠攏。她的衣服巨大得難以相信,在她的大腿前麵形成一個寬大縱深的平台,往下逐漸和底部的岩石相融合。這個平台解決了支撐真人大小基督的問題。
從側麵看 Peita
從細節上看,從來沒有人對死去的身體有過如此生動的刻畫,並且如此之美:骨架,肌肉,血管,神經形成一個完美的組合。手臂,腿和身體的連接是這樣的和諧。特別是手(手指),腳(腳趾)和瑪麗亞的衣服被精心雕刻以及 細致入微的打磨 。戲劇化的打褶的衣飾在米氏以後的作品中不再認為有必要。(有些地方隻是很細的皺褶近乎於半透明的)。與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大理石被切割並且高度拋光。作品表麵起伏光滑,所呈現出的光與影的完美組合宛如一幅大理石繪畫。
基督的腳 和手
又如瑪麗亞的雙手被精心處理,一個手隻看到一部分托著基督的身體維持平衡,而另一個手向外張開,泄漏了她對兒子的死感到極度的悲哀,盡管從她臉上我們看到的隻是平靜安詳的神態。
瑪麗亞的手
米開朗基羅摒棄了傳統的現實主義,而在 Pieta 中采用了超現實手法:相互衝突的組合,令人感到奇特和矚目。基督死了可仍像活著那樣, 生命的脈搏使他的血管擴張, 他柔軟的身體如同熟睡一般。
聖母和死去的基督是那麽年輕,那麽的完美無暇。 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聖母瑪麗亞是純潔、崇高的化身 (the personification of perpetual purity) 和神聖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遠保持青春 .
二張年輕的臉
這座雕塑現在被置於高處展示,而原來的設計是平視看的。
Pieta 是最能表達米開朗基羅內心世界的渴望,甚至在晚年他又繪畫和雕刻了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中有一個是為他自己的墓地設計的。
從 Pieta 我看到的是不同與《大衛》,不同與《摩西》的另一種米開朗基羅的風格:細膩,溫柔,平靜和永恒。毫無疑問,米開朗基羅是偉大的。我想,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他用其平凡之手創造了眾多關於基督教題材的傳世之作,更在於他將上帝的愛詮釋為普世之愛。這愛並不局圄於虔誠者。這愛灑向普羅大眾。而芸芸眾生在上帝的慈愛中得到永生的慰籍。
舒伯特《聖母頌》Nana Mouskouri 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