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二):教皇Julius二世之墓(中)

(2009-12-25 13:34:37) 下一個

《奴隸》

盡管米開朗基羅未能完成教皇 Julius 二世之墓,原因甚多。不過,墳墓的規模或外觀如何現在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為之所建的幾座雕塑已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奴隸》是把米開朗基羅的熱情與意誌的均衡表現得最完美的兩座雕像。現在存放在巴黎的盧浮宮裏。

《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 )

《反抗的奴隸》( Rebellious Slave )

如果對自由藝術賦予人格化,我們不知道《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 )是否象征繪畫( Painting) 藝術被教皇 Julius 二世喚醒,又因著他的逝世成為死的奴隸?

除去象征意義,雕像非常優雅均衡。從他的頸項,上半胸和左手腕,似乎能看出他被無形的鎖鏈束縛著。但米開朗基羅所感興趣的是那種朦朧性感的姿勢( dreamily sensual pose) 和俊美的麵容。這是他少數幾個完成的男性頭部,體現了他理想中對美的理解。此外,身體曲線和諧流暢,雕塑表麵精心打磨,讓人賞心悅目。這座原本用來做底部裝飾的身體呈扭曲狀態的雕塑。從正麵欣賞是最好的角度。

同樣,我們不知道《反抗的奴隸》( Rebellious Slave )是否象征雕塑( Sculpture )藝術被教皇 Julius 二世喚醒,又因著他的逝世成為死的奴隸?《反抗的奴隸》( Rebellious Slave )引起了許多新柏拉圖主義的解釋: 人想脫離身體的桎梏,所謂的精神與肉體的搏鬥。這隻是現代人的看法,在 1513 年時的墳墓設計與新柏拉圖主義沒有任何關係。在這座雕像中,奴隸企圖掙脫對他的捆綁,米氏似乎受到了《拉孔奧》 (Laocoon , 見下圖 ) 的影響。還有舊時的基督教傳統中被捆綁的英雄 -- 聖。塞巴斯蒂安 (St.Sebastian) 也是激發米開朗基羅創作這一類型雕塑作品的源泉。此外,這部作品像是西斯廷教堂頂部的繪畫中的一些人物在大理石上的展現。米氏將這座雕塑可呈現 180 度視角。若我們從正麵觀看,《反抗的奴隸》將他的軀幹和肩膀轉向我們的左側,而將他的膝蓋和頭向另外的方向偏轉。這種形體的扭轉,使我們的目光移向右邊,從而看到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側麵輪廓。

據 1513 年的草圖, Dying Slave 作為中間的 . 壁柱,而 Rebellious Slave 放在左邊的角落。 不過米氏對於 Rebellious Slave 視覺角度的控製是如此完美,無論將 Rebellious Slave 放在哪個角落都可以。

1513 年的草圖

《拉孔奧》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so Maestos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