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公戰秦瓊 (一):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和列維坦 (Isaak Levitan)

(2009-09-07 12:03:11) 下一個

小時候聽侯寶林的相聲《關公戰秦瓊》,印象特深刻。關公,關羽是三國時代蜀國的大將,秦瓊是隋末唐初的大將,兩人相差幾百年,怎麽會碰在一起大戰幾百回呢,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可是他們之間似乎又有些關連。每當欣賞這些作品時,總讓我不由自主地聯想起這段相聲。

關公戰秦瓊 (一):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和列維坦 (Isaak Levitan)

俄羅斯對我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她的音樂和繪畫風格與歐洲其他地方的完全不一樣。在粗曠豪邁的外表下有著俄羅斯特有的淡淡的憂傷。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便是其中最好的例證。當年第一次聽《如歌的行板》,真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在作品中柴氏采用了烏克蘭民歌的旋律。這原是柴科夫斯基於1871年寫作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 據說托爾斯泰聽到《如歌的行板》時被感動得淚流滿麵,說柴可夫斯基“已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

《如歌的行板》由Rostropovich 演奏

列維坦是俄羅斯巡回展覽派大師,他的《符拉基米爾路》(The Vladimirka Road),我是初中時在《少年文藝》上第一次看到的。

記得當時的解釋是一個人孤獨地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走向哪裏。曾經深深地被它感動,因為特符合當時的心情:迷茫和困惑,用一句當下時髦的話是覺得無處安放我們的青春。

可惜那時沒記住這幅畫的名字和作者,在以後的20 多年裏一直在尋找這幅畫,未能如願。期間看到過一幅Alfred Sisley 的《Le chemin de Montbuisson a Louveciennes》,與其有些相似,可是缺乏那種攝人心魄的哀傷。

Alfred Sisley 的《Le chemin de Montbuisson a Louveciennes

直到去年在一本書上再次看到列維坦的這幅《符拉基米爾路》,二十多年已經飛逝過去了。

實際上,這是一條是通向西伯利亞具有悲劇色彩的路。當年許多人就是由這條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包括列維坦本人。當時許多俄國知識分子看到這幅畫時,不由得黯然落淚。十二月黨人和他們的妻子就是沿著這條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壓得很低的視平線使畫麵顯得遼闊深遠,孤獨的行人,荒涼的原野給人一種悲涼氣氛。可惜的是,我當年並沒有注意到在天空中依然有一些藍色,即使是在悲哀絕望的環境中仍存在希望,正如普希金在《致西伯利亞的囚徒》中寫道的那樣:

災難的忠實的姐妹希望,

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

她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

大家期望的時辰不久將會像光一樣來臨

 
苦難並不是白白忍受的,而是為了要我們變得更為高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