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5 聖地之行 -- (4)

(2009-03-08 14:04:17) 下一個

 

第四部分橄欖山

橄欖山在聖經新約中不時提到。因為擔心治安不好,我叫了出租車。車停在橄欖山下,死活不肯上去了。又叫了一輛車,沒開幾步又停下了。我當時真是又氣又害怕。好在橄欖山也不高,我便走上去了。站在半山腰,眺望對麵的耶路撒冷城,薩赫來清真寺的金頂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耶路撒冷城牆圍繞著舊城。在耶路撒冷城和橄欖山之間隔著一道穀地。穀地的兩邊布滿了墳墓。因為耶路撒冷是聖城,所以死人是不可埋在城內的。但那些猶太信徒又希望死後仍能離聖城最近,這樣當彌賽亞來時可以複活,和彌賽亞一同進入耶路撒冷。所以穀的兩遍布滿了墳墓。由於地不夠,所以墳墓層層疊疊。據說目前看到的墳墓下麵還有七八層墳墓。奇怪的是靠城牆的卻是穆斯林的墳墓。猶太人的墳墓都靠橄欖山一邊的穀地。

照片上右邊的城門是金門。是離聖殿最近的城門。耶穌第一次榮耀進耶路撒冷時是由金門進入,17世紀時城門被穆斯林封了。當基督耶穌再來時還會由金門進入耶路撒冷。(見聖經<<以西結書>>44:1-3)

 

 

橄欖山邊的猶太人墓地

 

 

在橄欖山我碰到一群來自北愛爾蘭的朝聖者,由一個修士帶領唱著讚美詩下了山,就像當年門徒們跟著耶穌唱著詩上橄欖山。本人的體會是若有機會還是跟著牧師遊聖地。路上遇到好多朝聖者在牧者的帶領下在橄欖山崇拜。其中有一隊人是來自芝加哥的波蘭裔信徒。

 

 

這個花園是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耶穌在此作了最後的禱告,隨後被猶大出賣。影片《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開始部分敘述的故事即發生在客西馬尼園。說來慚愧,因為平時不注意客西馬尼園的英文拚寫,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就是客西馬尼園,直到回到旅館對照英文聖經才知道。

 

 

在客西馬尼園旁邊是Church of All Nations 又叫 Basillica of the Agnony. 裏麵的一塊岩床據說是耶穌被捕前禱告的地方。聖經描寫“耶穌及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離開橄欖山後,我因為要走悲痛之路 Via Dolorosa,所以,便前往獅門(又稱司提凡門)。

 

Church of All Nations,旁邊金頂是Russian Church of Mary Magdalene

 

 

Church of All Nations 正麵上方描繪的是耶穌為各國帶來和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