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5 聖地之行 -- (2)

(2009-03-08 13:56:45) 下一個

 

第二部分 耶路撒冷

離開死海, 我回到了耶路撒冷。聖經第一次提到耶路撒冷是在<<創世記>>14章。說的是耶冷王麥基洗德祝福亞伯拉罕的事。耶冷便是耶路撒冷的簡稱,意為"和平"。它有5000年的曆史。 公元前10世紀,大衛作了猶太王,攻下耶路撒冷上城,歸於自己的名下叫它作大衛城。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王位,並建造了第一聖殿。主前586年,耶路撒冷城陷在巴比倫人的手中,屹立了4個世紀的聖殿也被摧毀。大批的猶太人被俘到巴比倫。巴比倫後被波斯帝國所滅。公元前538年,被俘的猶太人允許回到耶路撒冷,重新建殿, 後來由先知撒迦利亞和哈該等繼續, 於主前516年完工(<<以斯拉記>>)70多年後,省長尼希米等人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猶太地先後是波斯、希臘和羅馬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公元70年,羅馬軍隊拆毀了聖殿(隻剩下部分牆基,即西牆)。最後在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將耶路撒冷徹底鏟平,同時將所有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從此猶太人漂泊在世界各地近2000年,直到1948514日以色列建國後,猶太人才又回到上帝應許給他們列祖的迦南美地。

耶路撒冷老城分為4Quarters,分別為基督教居民區,穆斯林居民區,猶太居民區,和亞美尼亞居民區。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聖地。

 

耶路撒冷老城地圖(從網上下載)。

 

亞美尼亞居民區

 

耶路撒冷是處在巴勒斯坦最高處的一座城。上耶路撒冷,應該是象古代信仰虔誠的希伯來人那樣一路唱著“上行之詩” (一般指《詩篇》120 134篇)邁向耶路撒冷。

“今同心往聖山,就是那佳美之錫安:大家齊步奔往聖山,仰望那佳美之聖城”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讚美詩。不過呢,我卻是乘長途汽車再次回到耶路撒冷的,當然也沒有唱詩。

 

讀舊約時,我常常能感受到猶太人對耶路撒冷那種特殊的感情。《詩篇》137篇描寫了當年被虜到巴比倫的猶他人思念耶路撒冷的心情: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我們把琴掛在那裏的柳樹上 

因為在那裏,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 錫安歌吧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詩篇》137

--

 

 

而耶路撒冷對基督徒來講則是耶穌基督傳道,釘十字架,受死複活的地方。

1967年六日戰爭前,東耶路撒冷及約旦河西岸為約旦所屬。猶太人若想最近距離看到哭牆,隻能從這裏舉目遠眺。

 

 

 

來到耶路撒冷老城,哭牆(又稱西牆,Western Wall)是我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它是猶太人心中的聖地,猶太人相信西牆是第二聖殿的遺留下來的一部分,當所羅門建造第一聖殿完工後,在至聖所裏放了約櫃。約櫃內有寫著十戒的兩 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所放的。聖經寫道當時有   滿     殿(意味著神的同在)。

哭牆對與猶太人而言是聖殿的一部分,因而是猶太教最神聖的祈禱地方。現在第一,第二聖殿不再了,隻剩下這斷牆殘壁。許多世紀以來,猶太教徒都到這裏來麵壁祈禱,每當追憶曆史上聖殿被毀情景,便不禁嚎啕大哭一場,哭牆因此而得名。

哭牆的牆縫裏塞滿了寫著心願的字條。但我深信耶和華是聽禱告的神,即使我不寫紙條他也知道我的心思意念,所以就沒有入鄉隨俗。

可奇妙的事發生了,當我的手觸摸到牆的那一瞬間,我感到神離我是那麽的近,仿佛就在我身邊,垂聽我的禱告。像那些猶太人那樣,我一邊祈禱一邊禁不住淚流滿麵。好在旁邊的婦女們忙著禱告,誰也沒在意我的失態。此時此刻,聖經中敘述的聖殿不再那麽遙遠,就在我麵前,伸手可觸。有多少次我禱告到:

神阿,我曾求告你,因為你必應允我 

求你向我側耳 ,聽我的言語 

求你顯出你奇妙的慈愛來 

你是那用右手拯救投靠你的,脫離起來攻擊他們的人 

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  

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

《詩篇》17

--

 

哭牆前的廣場成了露天的祈禱地方,男女分開禱告。有些人禱告的時候前後搖晃,很是有趣。當離開時,我也照著那些婦女麵對牆往後退著,直到很遠才轉身離開。

 

哭牆 (男女是分開禱告的)

 

在哭牆的旁邊,即是著名的聖石拱頂(薩赫來)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 又稱岩石清真寺,或金頂清真寺)。這是個敏感而又神聖的地方。對猶太教和基督教來講,這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也是所羅門聖殿放約櫃的地方。對伊斯蘭教而言,是先知穆罕默德升天之處。猶太教的聖殿被毀後,現在在此地是岩石清真寺。可惜,我去了二次都因為時間不對,清真寺不對外開放。

 

The Dome of the Rock (背景是橄欖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