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轉帖): 真正的“大躍進”:中國製造曾擠垮西方工廠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80717/14973656.html
2008-07-17 10:46:38 書摘
目前,中國正在實施一場真正的大躍進,其動力是在製造業上的投資。今天,中國的儲蓄額達GDP的40%以上,是全
世界最高的國家。大量流入中國的外國投資投入金額遠遠不及中國自己的投資金額。有證據表明,有些“外資”其實是來自中國國內。因為外資可以享有特殊的優惠,有些投機的中國人就利用這一點,先將錢匯往香港或台灣,再由這兩地打回中國內地。若將這個因素考慮進去,那麽中國的國內投資金額約占GDP的42%~45%,加上國外的投資,兩者共占中國GDP近50%。這些錢幾乎全被用來建設新的基礎設施和工廠。將這一數字放到世界範圍比較來看,美國的投資占GDP的19%,日本的投資占GDP的24.2%,歐盟的投資占GDP的19.9%。
巨額投資的結果就是生產的大發展,使中國逐漸回到其全球最大經濟強國的曆史地位。過去10年來,中國占全球GDP增長的30%以上,而其本身的經濟成長翻了一番還要多。當前,無論你以市場的兌換率將人民幣換算成美元來計算,還是以國內購買力來計算,中國都是全球第七大經濟實體或第二大經濟強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中國在未來10年或更長的時間,有能力保持每年7%~8%的經濟增長率。以這個速度,中國的GDP以最保守的方式估算,將於2016年前後超過日本,並可望在2040年接近美國的規模。但若以國內購買力來計算,中國的GDP很可能在2025年達到美國的規模。
這一發展速度的動力來源於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國和工業強國。現在,中國生產的複印機、鞋類製品、玩具和微波爐占全世界產量的2/3;生產的DVD放映機、數碼相機、水泥和紡織品,占世界產量的1/2;生產的DVD/ROM光盤機和桌上型
電腦,占世界產量的1/3;生產的手機、電視機、PDA、鋼鐵和車載音響,占世界產量的1/4。這些產品大部分用於出口。1990年以來,中國的出口量增長了8倍,達到4000億美元。2004年中國出口的電子產品占亞洲電子產品出口總量30%,它已經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僅次於美國。龐大的生產量也是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的需求。中國市場如今在手機、機械、水泥、鋼鐵和電視機等100多項商品的銷售量方麵是世界最大的市場。在個人電腦方麵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國,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勢必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個人電腦消費國。
保證中國能快速發展的是一個簡單而強有力的公式,
我們在上海和杭州的耐克公司、中芯國際公司和漢帛公司都看到了它的運作情況。這裏的勞動力的確非常便宜,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因素。中國的勞動力比越南、非洲和拉丁美洲某些國家的勞動力便宜,但中國工人訓練有素,大多數都有文化,能夠很快地學會新技能。中國工廠的工人中有很多人的
技術一點不比美國生產線上的工人差,可是美國工人的時薪高達15美元~30美元,而中國工人的時薪卻僅有25美分到1美元。他們習慣於難以忍受的超長工時,能忍受艱苦的
工作環境。不僅如此,以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當年,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實現工業化時,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來的是勞動力短缺,結果導致工資顯著上漲。這最終又削弱了他們當初的競爭優勢。中國內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雖然經理一級人員的工資因
人才短缺而大幅提升,但生產線上的工人工資卻增長不多,盡管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個中原因在於中國農村依然有八億的貧窮人口,他們都渴望能夠在城市的工廠裏找到一份工作。
當這樣的勞動力與現代化生產技術相結合,加上良好的交通和通訊設施、對美元維持相對弱勢的貨幣以及可觀的減稅和金融優惠措施,使得整個生產機製變得非常強勁。除此之外,還要再加上深具潛力的規模經濟以及你的產品在這個已經是或者很快將是全球最大市場上動作的長期商機,所有這些綜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戰無不勝的大組合,這個組合正快速地造就一大群日益崛起的中國製造商,挑戰現今處於領軍地位的大廠商。
以海爾為例,當中國東部城市——青島市的一個小官員張瑞敏於1984年接管這家賠錢的電冰箱
公司時,工人的紀律非常差,他們經常酗酒,還在廠房內的地板上撒尿。20年後的今天,海爾是中國製造電冰箱、空調機、洗衣機和其他家用電器的領軍
企業,銷售量超過100億美元。不久前,海爾更超過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成為全球第四大白色家電產品製造商,僅次於惠而浦、伊萊克斯和博世西門子,它的小冰箱和冷酒櫃兩項產品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0%和50%。在歐洲,海爾已經占領了10%的空調機市場。它在全球165個國家中設有銷售中心。再看華為的例子。它原來是一家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名退役士官於1988年成立的配電盤批發商店,如今已經是一家擁有22000名員工的大公司,幾乎壟斷了整個中國的高速轉接器和高速路由器的市場。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給了思科公司一個沉重打擊。2004年它又打敗所有世界級的頂尖
供應商,成功爭取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建立第三代無線電話網絡的工程。我還可以繼續講下去,但你已經有了一個印象:有一種新的自然力量正在發揮作用。
迫使西方製造商向中國投資的最後一個因素是中國的國內市場。中國的國內市場現在是或者將會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在爭論貿易和
工作機會問題的時候,美國人說中國是一個全球大企業選擇的具有生產成本低廉優勢的地方。其理由是這些公司及其產品的消費者可以擁有多種選擇。但事實是,“中國不僅限製歐洲、日本和全球其他企業的選擇,也讓美國企業無所選擇”。其眾多的人口和有利於節省成本的環境,不僅讓低成本的製造成為可能,而且是大勢所趨。越來越明顯,不是別的國家的選擇,而正是中國所作的選擇,將決定西方經濟發展的未來。
摩托羅拉就是我所說的一個最好的例子。
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摩托羅拉前總裁高爾文所以在1990年初作出向中國進行巨額投資的重大決定,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對摩托羅拉產品來說是個潛在的龐大市場。他的預測是對的,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擁有3億手機用戶,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攀升。中國是全球目前最大的手機市場,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除了摩托羅拉之外,歐洲幾家大製造商現在也成了在中國的大投資商。不過,中國40%的市場份額現在掌握在中國的製造商如寧波波導公司的手裏。波導將出現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手機製造商名單中。盡管在中國的生意不好做,摩托羅拉依然認為,若不將越來越多的製造
業務甚至研發工作轉移到中國,公司將無法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GE塑料集團也持相同的看法。該集團的大中華區總裁郭馬克說:“瞧!現今的中國已成為全球製造商的
最佳選地。”正是這樣的輿論才引誘美國製造商前往中國投資。無論是玩具廠商美泰兒公司,木製家具公司貝塞特公司、電子大亨惠普公司,還是製鞋大王耐克公司以及許多其他公司都一致認為,將大量的製造業轉移到中國是迫不得已的做法。
這樣做的不隻是美國廠商。日本的日電電子(NEC)將其硬盤的製造業從菲律賓移到上海,東芝在杭州設立
個人電腦工廠,這是它在中國設立的第34個工廠;先鋒公司位於上海南邊的工廠有3550名工人,一天24小時不斷地產出DVD。整體而言,日本企業在過去5年當中,向上海注入了90億美元的新投資。與此同時,芬蘭的諾基亞,也與其競爭對手摩托羅拉一樣,將大量的手機製造業務移往中國。西門子(Siemens)也將其一半的
研究與開發業務轉移到中國進行,而對大眾汽車而言,中國是它在德國以外的最重要的市場和製造基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02年中國最大的出口商是台灣的鴻海電子公司。台灣在大陸的企業共有4萬多家,總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居全球轉移到中國內地的企業之首。台灣企業在鍵盤、主機板、熒屏和筆記本電腦等產品方麵,占有全球50%的市場份額,而這些產品的製造業已經全部轉移到了大陸。韓國也不甘落後,三星公司已經將中國視為其個人電腦和平板顯示器的主要基地,同時現代汽車集團也計劃到2007年將其在中國的汽車產量增加至100萬輛。在這波投資中國的熱潮中,日本人的舉動可能具有最重要的意義,因為日本人長期以來一直不願意將製造業轉移到外國。先鋒公司上海地區總裁峰田解釋目前的想法時說:“我們以前猶豫不決,現在不能再這樣了。我們必須打消顧慮,否則我們就無法在市場上生存下去。”
全世界有這麽多的製造廠商都轉移到了中國,於是就產生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全世界其他地區的工人幹什麽?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工人(他們的工廠正在迅速地消失)幹什麽?幾年後,這個問題得到了
答案,就是一個詞:服務業。
印度開始發展服務業,正像中國一直在發展製造業一樣
——威普羅公司總裁阿齊姆·普雷姆吉
文章摘自《崛起的4大國》新華出版社 作 者:【美】普雷斯托維茨 著 王振西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