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9日將零售汽柴油價格提高18%,國際原油期貨應聲大跌4.75美元。在對抗高油價和全球通脹的戰役中,美中作為第一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本應同仇敵愾,但事實上卻正進行一場博弈。核心是:誰付出更大代價,來贏得這場惠及雙方的勝利。這就不難理解美國為什麽敦促中國減少成品油補貼,要求OPEC表態增產,而自己則在油價創下曆史新高後,依然堅守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中國19日將零售汽油和柴油價格提高18%,國際原油期貨應聲大跌4.75美元,至每桶131.93美元。
從中國角度講,這是長久以來兩害相權下最終選擇的一步棋。麵對高油價和通脹壓力,中國可謂進退維穀:提高成品油價格,恐給已受到人民幣升值打擊的國內企業,和蠢蠢欲動的高通脹火上澆油;堅持成品油補貼,則難免損及中國的財政實力。
美國當然也不願看到高通脹和高油價為患經濟,但政策上卻按兵不動。
如果說對抗高油價有"刀、槍、劍"三件利器,分別是:美國貨幣政策,OPEC和中國石油需求。那麽不難看到,直至油價飆升到曆史最高點,美國除了動嘴,也暫無調整擴張性貨幣政策之意。而隻敦促中國減少補貼,OPEC表態增產來緩解油價的上行壓力。
難道高油價不會衝擊美國人的生活?當然會。
"加滿一遊艇的油要1200美元,所以我們都不出海了,"斯賓塞夫婦,一對供職加州矽穀,熱愛航海的的美國人對我說。
伯南克在發言中指,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要為高油價負責。於是,不明就裏,站在油泵前為錢包心痛的美國人由此將目光轉向國外。美國政客也在忙碌,布什訪問沙特、國會展開石油稅收和本土油氣開發的討論,相當程度上緩解了民眾情緒,起到了安定作用。但具體措施,卻似乎仍然時機未到,或者說急迫程度上仍不足夠。
伯南克難道不擔心通脹發展到難以駕馭,引火燒身?當然擔心。
但是,從美國內部油價對通脹的傳導機製上講。近年來很多經濟學者都就美國經濟對高油價越來越脫敏的現象作出了分析。
美國經濟已經轉型為以高科技和服務業為主體,雖然油價的快速飆升,但通脹尤其是核心通脹數據卻相對緩和,從而也佐證了很多經濟學者認為油價在美國的通貨膨脹傳導效應內較其他國家為輕的觀點。這是伯南克暫時按兵不動的一顆定心丸,也為他堅持縱容美元貶值挽救美國經濟提供了相對空間。
牛津大學經濟學院的牛津能源研究機構的教授Paul Segal曾在他2007年10月發表研究報告中指出,他認為過去三年的數據顯示,高油價不一定導致美國經濟走緩。他分析說,油價影響經濟最重要的路徑是通過貨幣政策:當油價傳導到核心CPI,貨幣當局就會提高利率,經濟隨後相應放緩。但過去三年高油價沒有明顯傳導到核心CPI,美國也就不一定非要采取貨幣緊縮政策。前聯儲的經濟學家Mark Hooker甚至稱,美國在80年代之後,持續油價上漲導致經濟持續走緩的相關性,似乎已經消失了。
雖然學術分析和統計數據不可能給很多懸疑以確定答案,但從目前觀察,美國確實具備相當的以內憂私利為先,縱容全球通脹的空間。
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美國5月CPI同比上升0.6%,核心CPI(剔除能源和食品)則僅上升0.2%。作為CPI先行指數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上漲了7.2%,但是核心PPI隻同比上漲0.2%。而中國則麵對更大的通脹壓力和艱難的外部環境。有世界工廠之譽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符合傳統模式的油價-通脹傳導壓力。
補貼油價,可以抑製通脹為企業緩壓,但也在用國民財富,補貼著在中國完成加工環節的美國企業,在中國加油的外國航班和邊境口岸的借光車。在上月CPI出現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相機減少的油價補貼,應該是兩害相權之下的相對好棋。最重要的的不是升,更是如何升。從發改委公布的政策看,中國將調整普遍補貼而對農業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補貼,這當是一種明智的政策選擇。隻是需要密切觀察補貼的落實和上升後的價格向通脹的傳導情況,再相機決定後續的政策。
這是一場博弈戰。處於現代化核心期-重工業期的中國需要的穩定的油價,如果美國真正言行一致的承擔"大國責任"調整貨幣政策,將無疑在對抗通脹、理順經濟、穩定增長中獲得助益;但美國急於解決"次貸"引發的內憂,同時也希望遏製通脹變身出籠猛獸。美國具備優勢也有明顯的意圖不以自己的政策調整為代價,而以用包括中國的提價在內的他國調整做籌碼。
在這場高油價對抗戰中,將需要中國決策者更深刻的決策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