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如同法國《費加羅報》某些人胡言“作秀”、美國影星莎朗•斯通大放“報應”厥詞外,那些此前就人權問題或西藏問題攻擊中國的言論幾乎同時噤聲了。世界都在以同情的眼光注視中國,重新認識中國。
一位在華美國青年感受極深,他告訴美國親友,“這裏簡直是空前的民族大團結,中國政府和士兵還有人民,他們很偉大”。連對中國“人權”有過質疑的《芝加哥論壇報》也說,“中國對此次地震的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反應,正在改變世界對中共的看法”。《洛杉磯時報》也讚,“中國領導人跋山涉水,不畏艱難,到地震現場慰問災民,親自指揮救災行動。這表明中國領導人關心民眾疾苦,身體力行地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中國民眾捐錢捐物獻血,要求到災區救援的人排起長隊。這一切表明中國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國家”。
其實,中國充滿人道主義的反應,並非始於此次地震。隻是此次災難空前巨大,因此給人印象深刻;再則,此次抗震救災空前開放透明,使得西方人對中國了解不深者在加深了解,對中國誤解不淺者在端正認識,對中國疑惑不斷者在釋疑改觀,對中國攻擊不絕者在改弦更張。
不過,不宜天真地認為,西方政客及輿論對華意識冷戰熱戰從此“休戰”。但也不應忽視,此次意識樊籠的突破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西方傳媒輿論開始正視中國的“製度優勢”。與窮困的緬甸相比,與發展中的印度相比,更與發達的美國相比,他們認為,這些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與中國抗震救災的速度、力度和縱深度均無法比擬。
近年來,亞洲地區多災多難:菲律賓的台風、印度洋的海嘯、巴基斯坦的大地震和緬甸的熱帶風暴。在這任何一場災難中都未曾看到過像中國這樣舉國動員的能力、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強大的團結互助精神。“美國是所謂的典型民主國家,但它卻在幾年前的卡特裏娜颶風救災中為何表現得如此糟糕?”彭博新聞社網站文章更直言不諱:“自然災害會帶來政治後果。如果布什總統在處理卡特裏娜颶風災害時能像中國領導人處理四川地震災害時做得那樣好,他可能更得人心'”。
對中國政府官員、軍警、民眾的各種讚譽,其實就包含著對“製度優勢”的敬佩和讚譽。如美國退役海軍陸戰隊上將詹姆斯•瓊斯就感歎,中國抗震救災“很有組織和秩序”,實質涉及製度性優勢。
在種種比較和稱讚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製度優勢”、“製度優越”的直接認可和讚揚。當然,這還不是對中國社會製度、政治體製的全麵認識和整體肯定,但已較大突破了製度性偏見。如果說新加坡《聯合早報》以亞洲人較為相近而友好的眼光看出和讚賞中國的“製度優越”,那麽彭博新聞社網站文章則以西方重新審視的眼光,看出和肯定“凸顯了中國的製度優勢”。
盡管有不少缺陷和不足,中國這種“製度優越”和“製度優勢”一直存在著。症結是如何認識,如何凸現。其實,許多國家製度,都包括民主和集中兩端或兩極,隻不過兩端或兩極不平衡而已。 (宗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