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樓

勝負決於常規之外。
正文

【勝負決於常規之外】

(2008-06-09 23:32:29) 下一個


    文化戰略的必然興起暨世界未來的終極對決

前言:人類社會發展了幾千年,生生息息,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不斷消亡,隻有文化得到了延續。任何一種政治格局、經濟結構、技術產品、藝術創作、生活方式乃至個人習慣,都會以不同的文化方式體現出來,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訊息。如果偏離了文化的本質與內涵,任何事情都將失去意義。落後的文化必然導致落後的一切。所以說,文化是社會的主流,不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乃至軍事抗衡,任何領域的終極對話與對決,都終將在文化層麵上作出最後體現。

一、文化的本質以及在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會的生存發展中,文化問題至關重要。一直以來,人們對這個議題倍感困惑。什麽是文化?它的本質與內涵到底是什麽?怎樣才能建設一種健康進步、和諧穩定、有實際意義的文化?要理清頭緒,必須從根本入手。隻有弄清問題的根本所在,才能明了什麽是本質上的需要,形式和行為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不同文化的形式表現各不相同,本質上卻是相通的。人們日常所說的文化僅僅是文化的形式與形態,遠遠沒有涉及到文化的本質。一切社會、國家、地區、城市、企業或者個人,不論規模大小,不論想不想長久生存和發展,也不論是否刻意追求或刻意樹立,它都已經在事實上擁有了一種文化,且往往呈現出某種固定的趨勢和體係,但是,卻大多不能上升到理論性和哲學性的高度。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之所以一波三折,除了客觀條件的難度限製,人文的內在因素才是真正阻隔,而那些固定的、未能上升到理論性和哲學性的趨勢和體係,正是困擾文化發展阻礙社會進步的至要內因。

前社會科學研究對文化的闡述與解讀仍然不夠完善,不夠精準,仍然停留在形式與形態的層麵上。所以,要切實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須首先認清文化的本質與內涵,同時,也必須透徹地理解信仰和哲學的本質性涵義。

就本質而言,文化是不同的行為方式所反映出的共同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行為結果所反映出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是行為習慣與思維習慣的綜合反映;就形式而言,文化是知識和信仰的積累與表現;就內涵而言,文化就是一種趨向和凝聚力。

信仰,就是思維方式的方向性和行為方式的準則性,屬於價值體係,而不是一種簡單的精神寄托,更不是迷信或盲從。

哲學,就是對事物進行本質性探求,以期對事物的發展趨向有所洞察。

人類社會離不開信仰和哲學。沒有正確的信仰就沒有正確的追求,就失去了前進動力和準則。沒有哲學就沒有洞察力,就看不清發展目標和前途。信仰和哲學決定了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又是實際行為的直接指南。盡管多數人很難在主觀上清晰發覺已經對這些要素有所承載,但這些要素確實在每個人身上都真實存在著,並主導著其人生走向。文化、信仰、哲學都不是虛無縹緲。

落後文化是造成落後現實的根本原因。文化落後的基本表現就是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缺乏哲學素養,缺乏對事物本質以及時代信息的認知和洞察,沒有把信仰修煉成為一種潛質。

二、文化的發展規律及發展方向

任何區域或群體的生存與發展,以及任何想要長期占據競爭優勢的群體或區域,都強烈依賴社會認同和社會評價。

常規模式的常規產品,其生產、營銷手段都有極限,所需成本也有極限,市場占有率和市場份額的極限性更不用說。到達任何一個極限,會出現發展瓶頸,而且影響成本變化的潛在因素更是隨時存在,防不勝防。

文化、思想領域則正好相反,不但沒有極限,還恰恰扮演著影響並引領社會進步的重要角色。發展文化就是挖掘精神需求,引領社會進步。縱觀世界及曆史範圍的偉大事業,它們的一個明顯共同點就是文化發達思想先進,善於創造精神需求,在精神上引領社會向前邁進。

文化的發展創新也有規律限製。發展文化,或者說超越傳統,並不意味著說法或做法上的標新立異,而應該是一種回歸,是那種朝著真理和本質方向的邁進與靠攏,就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博取最佳的社會評價,以有限的成本創造無限的價值。深、新、奇、特是必要的追求,但傳統本身卻是一座凜然高台,超越傳統不能靠獵奇和扭曲,險而不怪方為正道。隻有深刻地認識傳統,才能發展和超越。

一切文化所共同追尋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平衡與對等,也就是和諧。平衡與對等是自然領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規律與法則。自然災害的每一次發生,都是因為平衡與對等出現了偏差或遭到了破壞。人文社會也是如此。例如,利益驅動與獲取方式的平衡與對等,激勵機製與懲罰機製的平衡與對等,發展時機與社會進步節奏的平衡與對等,人類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平衡與對等,自然科學發展與社會科學進步的平衡與對等……諸如此類。追尋這樣一些社會群體中的平衡與對等,是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潛台詞。

所以,平衡與對等不隻是客觀需要,也是人文社會的主觀訴求。要實現長久的穩定與發展,就必須把平衡與對等的問題解決好。實際上,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除了自身的客觀發展慣性以外,在人文的主觀推動方麵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正是在於沒有能夠充分認清文化的本質和人性的內涵。

三、人性的內涵及其客觀文化追求

社會由人組成,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人性。人性又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麵,通俗說就是天性和德性。人類對利益的追求與維護就充分體現了這兩個方麵。

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是雙機製群體,其他動物是單機製群體。

單機製群體的主要特征是,主觀需要隻保持在最低程度,隻以客觀需要為轉移,隻依靠客觀條件來實現。雙機製群體的主要特征是,主觀需要不完全依靠客觀條件來實現而且沒有程度限製,對客觀需要的占有欲過於膨脹,以至經常打破客觀條件所允許的平衡與對等。

利益驅動是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動物產生行為動機的根本原因。人類的一切活動與行為莫不為此。這是人性內涵的主體核心,是自然屬性。

但是,人的利益不隻包括金錢權力或地位名聲,情感需求和精神指向也是利益的一種,甚至更大。比如積德行善、愛心奉獻、追求真理等思想、行為,就往往被看做是人生的最高利益和價值。這些都是人類的社會屬性,是人性內涵的重要組成,體現著群體特求以及道德潛質的驅動和製約。

人一般都具有明確的精神指向。這種精神指向就是人類特有的內涵。人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知識、思想、辦法、品格。沒有知識肯定不行,有知識才會有想法。想法是一時一事的,隻有形成體係、理清來龍去脈之後才能變成思想。人生漫長,世界永久,一時想法解決不了長久問題,所以還須有思想。有思想必然有理想,有理想就想做事業,做事就需有辦法。辦法至關重要。

知識有了,思想有了,辦法也有了,做事可以成功了,結論也隨之出現——流芳百世或者遺臭萬年。曆史其實就這兩方麵,在這兩方麵不具有顯著影響的人和事,一般不會進入曆史的記載,而曆史價值的性質定位正是由品格一票通過或者一票否決。品格貫穿著人類生命的全部過程,是區分人類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主要借鑒,也是人性內涵在文化層麵上的主要體現與客觀追求。

四、扭轉文化失衡及占取文化戰略製高點

社會需要引導,人生需要激勵。激勵機製不可或缺。

人類文明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激勵機製也應該包括這兩個方麵。諾貝爾基金會已經填補了其中自然科學方麵的空白,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填補社會科學方麵的空白。

一百多年來,諾貝爾基金會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激勵和推動作用。不無遺憾的是,諾貝爾先生沒有在遺囑中對獲獎者的品格提出任何限製性要求,基金會執行人也沒有對此予以完善,以至獎勵了某些對和平與進步造成極大破壞的人。諾貝爾先生畢竟不是人文學家,不能予以責難,他的高尚品質和行為,已經是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況且自然科學本身就是雙刃劍,既可以豐富物質文明,也可以對人類社會構成潛在甚至直接威脅。

社會科學則不然,它隻會推動社會進步,因為它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可是,社會科學的發展遠沒有能夠象自然科學那樣碩果累累。經濟活動無序擴張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毀滅性掠奪,使人類文明逐漸顯現出倒退的隱患。膚淺、浮躁、不紮實、表麵化、形式化、情緒化充斥在眾多領域和階層,社會局部已經出現嚴重的道德缺失,除了獲取金錢的欲望,對品格、精神的追求越來越少。諸多現象充分表明,文化進步正在日趨緩慢,相比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表現出嚴重的不和諧。此時開展文化戰略布局,建立一個標誌性的激勵機製,恰好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符合各方麵的平衡與對等,符合人性內涵的客觀文化追求。這是文化戰略的至高點。

目前的各種基金會大多屬於慈善機構,盡管設立了很多獎項,但少有形成激勵機製的。慈善機構不斷湧現及其高尚愛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但是,要推動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隻有愛心還遠遠不夠,還應該從更深層次激發人類的整體進步潛能。

那些為文明、發展與進步做出巨大貢獻和傑出成就的組織或個人,正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主體。他們對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遠遠大於普眾群體,所經曆的艱難也遠遠多過其它人群,理應得到激勵與表彰。如此,才能對社會進步形成更大的綜合推動力及凝聚力。

法製建設不斷完善,隻能說明懲罰機製日趨完美。激勵機製總體失衡,肯定是現代文明的巨大缺憾。懲罰機製屬於政府職能,個人無法參與,也不應該受到個人幹預。激勵機製屬於社會職能,隻能來自民間。激勵機製健全與否,是影響人文社會各項平衡與對等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社會進步程度和進步潛力的重要標誌。

在非和平時期,最偉大的事業是實現社會和平。在和平時期,最偉大的事業是推動社會進步。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甚至必須對未來做出充分預見,讓人們清晰感受到這個未來確實存在,完全能夠實現。實現所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未來。創造未來的首要工作正是在於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在精神上引領社會前行。

綜上,文化的本質、內涵、地位、作用以及發展方向,加之人性內涵的客觀文化追求,都明確顯示著文化戰略必然興起,未來的終極對決必在文化層麵。

結語:冷戰期間及冷戰之前,美、蘇是全局競爭的對決主體,對決方式與手段重點集中在軍事擴張和軍備競賽,屬於外功較量。隨著蘇聯解體華約崩潰,冷戰大體結束,而之前的實力格局卻鬥轉星移,不待美國安享一家獨大,中國已經悄然崛起,美、中之間又展開了全局競爭的主體對決,方式與手段也漸行漸變,軍事抗衡轉入潛在,經濟角逐成為主場,文化較量漸已凸顯,內功開始發威。

先進科技在軍事領域的體現和應用,已經使主體之間的大規模直接軍事衝突失去了常規意義所以未來的終極對決,必然在以經濟和軍事為常規支撐的態勢下延伸到文化層麵。

文化對決需要厚積薄發。美國的優勢是思維狀態先進,關鍵在於能否消除思維深處和潛意識中的傲慢與偏見,深刻理解文化的真實內涵並創造性發揮。中國的長處在於文化底蘊豐厚,症結是能否順應人性內涵的客觀文化追求,加速形成和諧、自然的文化狀態。

不論是理論分析還是事實判斷,文化層麵的戰略對決都已然不可避免,作為對決主體的美、中雙方也都將藉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誰的文化先進、誰能博取最佳社會評價與廣泛社會認同、誰會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主體,誰就將主宰世界的未來。

總之,一切競爭與抗衡皆屬常規,但廟算勝者得算多,而勝負則往往決於常規之外。

東 樵  18-03-200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