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殲10及其它
(2008-05-31 00:16:19)
下一個
中國軍隊走向現代化的標誌性事件是1992年從俄羅斯引進蘇- 27戰鬥機。(有消息說在92年之前就引進過一批蘇- 27,尚無法證實。)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軍事遺產的俄羅斯由於嚴重的經濟困難,迫不及待地將軍火庫的大門向同樣急於實現軍事現代化的中國敞開了。雙方一拍即合,紅紅火火的軍火貿易一直持續至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蘇- 27是與美國F- 15齊名的同屬第三代的噴氣式戰鬥機,兩種機型各有千秋、旗鼓相當。蘇- 27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空軍長期缺乏先進戰鬥機的窘迫狀況。當然,軍隊高層還是有明白人:中國軍隊若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就決不能受製於人,一定要實現先進主戰裝備的國產化。
然而,這項任務對於長期以來百病纏身,弊端百出的中國軍工科研體係來說,似乎是過於艱難了。於是,從1992年開始,為了引進蘇- 27生產線,我們花費了200億美元,有人計算這超過了我們以往幾十年對航空工業的投入累計。折騰了十幾年,裝由AL- 31F發動機國產化而來的“太行”渦扇發動機的殲- 11B(國產化的蘇- 27)終於在2003年12月6日首飛了。但是,即便如此,也未能實現100% 的國產化,一些關鍵設備還得求助於蘇- 27的娘家——蘇霍伊公司。而且,國產化後的殲- 11出現性能不穩定,總之問題一籮筐。更慘的是,就整體技術而言,蘇- 27已經是三十年前(蘇- 27從1969年開始研製)的落後於時代的產物了。
三十年,整整一代啊,我們和美國的F- 22有代溝啊。本人非先進武器製勝論者,但亦非精神萬能論者。在現代戰爭條件下,隻有同時具備先進的作戰理念、堅定的作戰意識、完善靈活的保障指揮體製和先進的高科技武器裝備,才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1983年敘以貝卡穀地之戰,以色列F- 15、F- 16為主的第三代戰鬥機和敘利亞米格21、米格23等二代機之間80:0的損失比(這個0有爭議,但空戰出現一邊倒,這是舉世公認的。),離今日中國空軍並不遠。
1999年,二十世紀之末——一個以戰爭開始(1900年庚子之變),又以戰爭結束的包含兩次世界大戰的血與火的世紀。在這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場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又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甚至還狠狠地給了我們一教棒。(5月8日,美國空軍B- 2隱形轟炸機使用JDAM製導炸彈炸毀我駐南聯盟大使館,邵雲環、許杏虎、朱穎三位烈士遇難。)。雖然南聯盟軍隊頑強抵抗,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如擊落F- 117隱形戰鬥轟炸機,破了其金剛不壞的神話。),但總的來說,他們還是失敗了的。在北約持續數月的高強度空中打擊下,南軍被迫從科索沃撤軍,接受停火協議。隨後,前南總統米洛舍維奇在大選中敗北,接著更是被作為“戰犯”送到海牙國際法庭接受審判,審了幾年也沒審出個子寅卯醜來。前不久,客死在它鄉的監獄裏。
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最令人扼腕歎息的是一代名機米格- 29英雄末路的淒涼和出師未捷身先去的無盡遺憾。
作為南聯盟空軍最先進的16架戰鬥機,由於沒有預警機的戰場信息支持,空中的戰場成了對北約空軍“單向透明”的屠宰場,米格- 29成了被北約飛機圍獵的獵物。南軍的米格- 29剛剛一起飛,就被北約的預警機發現,並將其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通報給周圍所有的北約戰鬥機。悲哀的米格- 29往往還沒有發現敵人,就立刻被不知何方而來的“暗箭”擊落。最後,南空軍損失慘重,被迫放棄起飛作戰,無法捍衛頭頂的領空。
這一切對於今天研製預警機幾十年仍未能修成正果(僅僅裝備到部隊還不算,真正形成戰鬥力才是功德圓滿。),前不久還摔了實驗機的中國空軍來說,一旦發生戰爭,夢魘就會立刻變成現實,悲劇立刻在東方的天空重演。
回到前麵,殲- 11如此,那成飛的殲十又如何呢?
1985年,殲- 10立項,至今二十年了,終於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了。一般一種戰鬥機從研製到服役,大概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但我們卻用了差不多一倍的時間。
二十年啊,殲- 10的作戰對象由當初的蘇- 27、米格- 29變為F- 15、F- 16,後來又是美國所有的第三代戰鬥機,到最後竟然要求其具備抗衡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的能力!殲- 10就像一位閉關修煉多年的武林高手,神功練成,重出江湖。驀然回首,卻發現江湖已不再是當年的江湖,自己當年不共戴天的仇敵都已退隱或是無疾而終。如今的世界是屬於第四代武林新秀的,自己,又何去何從呢?
然而,現實的世界畢竟不是虛擬的江湖,麵對新的巨大威脅,殲- 10不可能退隱。所以,殲- 10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首飛成功,卻一改再改,為應對新的威脅而反複改進,以致服役日期一拖再拖。這都是技術儲備不足造成的惡果啊!更可悲的是,即使我們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最後飛機的心髒——發動機還是用的人家俄羅斯的AL- 31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