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難何以興邦

(2008-05-29 22:19:04) 下一個
多難何以興邦          秋風的博客

    汶川大地震之後,“多難興邦”一詞流行起來。溫家寶總理近日再次返回災區,在北川中學安置點對同學們說:“要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顆熾熱的心,為了明天,充滿希望地向前邁進!”隨後,他在黑板上寫下“多難興邦”四個字。

    這個成語出自《春秋左傳·昭公四年》:楚靈王以霸主自居,要晉侯前來與自己一同打獵,實際上是要其表示順從。晉侯不願前去,說,晉國地勢險要,戰馬充足,而勁敵齊、楚國內多有篡弑之難。司馬侯勸他前去,說:“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他舉了兩個例子:齊桓公、晉文公都是在各自邦國經曆內部政局混亂之後繼位,而成為霸主的。

    可見,原初意義上的“難”,指政局混亂。清朝末代狀元劉春霖在其殿試對策中就說:“夫殷憂所以啟聖,多難所以興邦。”這裏的難是指清廷麵臨的內外交困局麵。

    不過,邦國陷入困境,就必然能夠伴隨著邦國之興盛嗎?上麵引用的那位未來的狀元公緊接著說:“惟皇帝陛下踐阼以來,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因時製宜之道或有未盡歟?”

    不談邦國,在個人生命層麵,古人也說過與“多難興邦”類似的話,即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司馬遷遭受腐刑之後,也想起很多遭受苦難的先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很多人都曾經被這兩段話感動,在處於逆境之中時激勵自己。但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被關押、被放逐、遭受厄運,最終沒有成為文王、孔子。

    古人有很多偉大的智慧,但古人通常惜字如金。後人要準確理解其含義,得理解古人看待社會治理與人生的眼光、方式,最起碼,應當理解其完整的語境。

    比如,司馬侯所引齊桓公、晉文公的例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揭示“多難興邦”的真正含義。這兩位君主都因為國內政局混亂而經曆了很多磨難。這些經曆令兩人少了一些權貴的傲慢,發現了一些忠心或有才能的助手,並對統治、治理進行了較為認真的思考。在獲得權位之後,他們立即開始進行製度變革,從而建立了霸業。

    這些故事說明,對於有為的治國者來說,從困境到邦國的強盛,其間需經過一係列複雜的環節。首先,篡弑之類的混亂改變了原有相對僵化的政治格局,使有為君主有可能進行某種製度創新。其次,處於困境、經曆了這些變亂的君主,對變亂的根源進行了反思。再次,這些君主通過反思探求到解決混亂的正道。就像劉春霖所說,即便你進行了反思,如果“因時製宜之道或有未盡”,那就走不出困境。最後,有為的君主基於這些反思,審慎地進行製度變革。總之,真正促成邦國強盛的不是混亂本身,而是君主及其輔佐大臣在經曆患難之後所產生的明智的政治判斷和堅強的變革意誌。

    與這種治國者的多難興邦論不同,今人把“難”作寬泛解釋,包括重大自然災害,據此在現代民族國家框架內提出了另外一種多難興邦論。人們看到,發生重大災難之後,國民的同胞意識、仁善之心被激發出來,表現出人性最積極的一麵。相對於正常狀態下國民平庸、萎靡等令人失望的精神狀態,這精神令人眼前一亮。人們普遍相信,這種精神可以讓國民具有凝聚力,構成民族國家強盛的基礎。

    這些在特殊情勢下所形成的國民團結、國家強盛的精神狀態,值得我們加倍珍惜。如何令這種珍貴的精神狀態在特殊情勢不再存在時,繼續成為一種國民精神,恐怕恰當的製度安排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民眾可以充分自治,公民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政府比較公正、廉潔,那人們在正常狀態下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同胞情、愛國心。

    當然,災難中形成的令人振奮的國民精神,也為創造支持它的製度框架提供了機會和精神基礎。仁善之心會使人們更強烈地要求政府在救災時公正、廉潔,同胞之心會使人們更強烈地要求打破官民之間的壁壘。民眾會支持提供救災、救濟過程之公平性和效率的任何製度變革措施,而這些措施對於建立法治、民主的治理秩序顯然具有普遍意義。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