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國內的傳統節日到了國外之後,並沒有因為漂洋過海的旅程而淡化濃鬱的中國味道;反而因為身在國外,對於帶有強烈中國傳統特色的東西格外珍惜,端午節和中秋節、春節一起成為海外華人心中最隆重的三個節日。每到這幾個節日臨近,各大華人超市和商場都會舉辦各種主題活動。
端午節前的幾個禮拜,一走進華人超市,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不少各種口味的粽子,還有粽葉和糯米的大促銷;有時候覺得這些節日到了國外反而比國內更“火”起來。甚至連本地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些節日的具體日期以及特色的風俗食品,發出“粽子”、“餃子”的音輕輕鬆鬆,格外標準。
不過節日因地製宜,也不是在所有的地方中國傳統節日都那麽“火”。09年的端午節剛剛過去,夕子邀請了幾位身處海外不同國家的朋友,一起聊聊在當地是如何過端午節的;也帶大家一起了解同處國外,他們是怎麽看待這個節日的。
李冬:在巴黎追尋端午節的影子
到了國外後,我變得越來越民族化。從前在國內總也記不住的傳統節日,到了法國後卻格外記得住。我在電腦上查到所有農曆節日的時間,然後輸到手機日曆中;基本上節日之前的一個禮拜就開始“滴滴”地提醒我了。前兩天手機又開始滴滴響,翻翻日曆,沒錯,端午節快到了,本想趁著周末去華人商場買些粽子,可是轉了一大圈,連個粽子的影子都沒見到。無奈之下,我給一個“香蕉人”朋友(在這裏出生長大的華人)打了電話,詢問到哪裏可以買到粽子。“粽子,端午節?讓我想想,哦,端午節是什麽意思?”對方接電話的反應真是出乎我意料。
原本還以為海外華人逢中國節必過呢,原來也隻是過春節、中秋節這類特別大型的節日。每次到這些節日來臨的時候,我總會跟著華人浩浩蕩蕩的彩妝隊伍穿過巴黎的大街小巷,那民族自豪感統統抹在臉上啦。
由於法國的華文教育水平不高,所以大多數年輕的華人不了解中國的曆史。
當地華人不搞慶祝活動,留學生這個群體總該會記得這個節日吧。我在網上向一些留學生朋友詢問他們打算如何過端午節?得到的回答大同小異:“端午節,哪一天?怎麽都沒人提醒呢?”聽上去大家還是很有過節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可是再深入地問如何去紀念這個節日時,大家都說:“當然要買粽子吃嘍”。然而當問及去哪裏買時,大家卻都沒了主意,最後還是一個網名為“忘卻的記憶”的網友提醒了大家,“去網上買呀”。於是我又點開了法國留學生經常瀏覽的網站“戰鬥在法國”,上麵果然有些出售粽子的家庭作坊,仔細一看,品種還真不少,巴黎的價格稍微貴一些,大概每個粽子2.5歐元,其它大區的1.5歐元就能預訂到。之後我和網上商家取得聯係,老板告訴我說:“每年端午前我都在網上賣粽子,預訂的大多是留學生,賣得真不錯。”看來,法國的經濟蕭條還真沒影響到咱們端午節的生意。
留學法國,我看咱們這些留學生還有個不小的任務,那就是想辦法讓咱們的傳統節日在當地重新“火”起來。畢竟,吃粽子事小,文化缺失事大嘛。
TONY:在多倫多,天天都可以過端午節
當國內姐姐問我,在多倫多如何過端午節,大腦一片空白,端午節難道就是印象中戴彩線的“粽子節”?
在中國時,家裏老人總是會經常翻翻皇曆看看什麽時候過節,即使老人不注意,快要過節時各處的節日氣氛也能提醒我們。但是在多倫多,我們除了刻意去上網查,哪裏還有黃曆。雖然離國慶日還有1個月,各大商場裏已經開始鋪天蓋地很多帶著加拿大國旗標誌的東西了;混在這些紅白相間的旗幟裏,有點讓人淡忘了日漸臨近的端午節。
每次去超市的時候,感覺永遠都在過節。冰櫃中總是有冰凍的粽子在賣,也總是有成堆的袋裝速凍餃子在賣;隻不過端午節快來的時候,家門口把手上掛的超市促銷廣告單頁裏,赫然一篇子的特價糯米和各種粽子。我感覺在多倫多,天天都可以過端午節。隻要想吃粽子,不論何時何月,總會買得到的。
前幾天在超市排隊準備結賬的時候,有位白人老太太揪揪我的衣角,問我買的那些綠色葉子包起來的小東西是什麽?有什麽來曆?這可是個LONG STORY,而且在這其中牽扯到的很多名詞都沒有對應的英文單詞準確翻譯,隻能連比劃帶表演;付完款之後把籃子放在腳邊,跟老太太又比劃了好一陣子才讓她似懂非懂。那一刻,我完全忘記了隻是應景買幾個粽子,這些原本有些枯黃的粽葉簡直就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代言;不過也許老太不怎麽明白這個食物怎麽就跟愛國情懷、悲壯有關聯了,但起碼“粽子”她算是記住並知道怎麽用中文發音了,嘿嘿,這也就足夠了。
路石:端午節在澳洲很時興
在加國過端午節正值初夏,可在澳洲已是初冬季節。在悉尼,有些樹木已經落葉,乍冷的北風染紅了道路兩旁的楓葉,早晚的氣溫已下降到攝氏10度左右,人們已穿上薄薄冬衣,然而移民在澳洲的華人和東南亞一帶的移民,卻仍然保持著過端午節的習俗。
我是十年前到澳洲的,和我剛來那會兒相比,現在飛越太平洋在澳大利亞落戶的華人,可比從前多太多了。也許是因為華人越來越多,近年來粽子在澳洲已成為華人商店裏的時興商品。用糯米加紅棗、醬油肉、蛋黃、赤豆等用蘆葉包起來的粽子煮熟了吃別有一番清香味。
不少澳洲人端午節也買粽子,品嚐粽子,說明華人已把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傳給了澳洲人。節日期間,華人報紙還刊登了有關屈原和端午節的故事,這給我們在悉尼過端午節又增加了一點節日的喜慶。
朱安:沒想到端午節在馬來西亞那麽“正宗”
朱安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她的父親是馬來西亞人,母親是華人;朱安在多倫多出生,但是幾乎每年假期父母都帶她回到馬來西亞的爺爺奶奶家住上一陣子。有的時候朱安會趕上端午節,她說在馬六甲,家家戶戶“掛紅”(掛紅布),在她眼裏的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本來就應該這麽深入到街頭巷裏的,所以雖然朱安外表洋妞做派,但是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慣還是深入她心的。
朱安的媽媽總是對她說,“清明掃墓,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餅,這些文化就是我們的根;不管怎樣我們都要堅持,如果不保留,我們就斷了中華文化的根,我們就不是華人了”。所以朱安從小到大,這些傳統節日都會過,而且講究起傳統文化來,毫不含糊。
不僅朱安的媽媽非常看重如清明、端午、中秋、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在馬來西亞的一些華裔,甚至自行在這些節日休假或隻工作半日;有的已經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但是仍然恪守中華的傳統,不希望將這些東西丟掉淡忘。
夕子:我們的文化情結
回顧這麽多年來,傳統節日遭遇了太多的尷尬:曾幾何時,在全社會抹殺傳統文化的大潮中,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無一幸免,被戴上了諸如“封建迷信”、“落後保守”的帽子,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被連根拔起;而隨著市場經濟、消費社會的強勁發力,全社會一頭紮進了充滿誘惑的滾滾紅塵中,端午節被淡忘了,在老一輩人那裏,成為失落的記憶,而在年輕人那裏,端午節是如此陌生。
不過,我們都知道,文化總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生命力,更何況,傳統文化本身就融化在我們的血液裏。
尤其是到了國外,在我們這些海外遊子的心底,離家越遠、時間越長,那種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反而變得越來越強烈。而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這些節日,並不隻是簡單的過節,而是帶著那麽一種中華文化的傳承味道;這些傳統的、民族的東西已成為一種文化情結,文化力量,生生不息,永遠停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