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大不同係列”之“小朋友故事”
序言:
從10月31日-11月21日,夕子在《北美時報》對幾位久居加國、最近回國居住或是探親的朋友進行越洋連線直播。從第一篇的《旅行陷阱》到《感受國內的‘大爺文化’》、《把我狠狠卷進去的‘人際漩渦’》、《小‘洋人’的校園故事》;夕子希望通過從和我們差不多的同是移民的眼中,從他們的親身經曆裏,在他們的感受中;為我們展示了國內現在的生活究竟有何大不同;而熟悉又陌生的親愛的故土,究竟又有怎樣的變化。
本係列的采訪故事得到了熱烈的反響,大家在對種種國內和加國習慣差異,從官場上到市井的各類需要重新適應的“規矩”、“條例”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也為一些準備回國小住或是徹底“回流”的朋友提供了一些相關資訊。畢竟,真實的才是最切實的。
夕子舉雙手支持所有準備回去報效祖國的有誌人士,也希望在更多海歸們的帶動和影響下,將先進的技術和正直認真的風氣傳遞回國;我們祖國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小洋人”的校園故事
近年來,國內家長爭著把孩子送出國留學,不少在國外打拚的中國移民卻在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回國內接受“中式”教育。對他們而言,讓孩子回國讀書既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掌握漢語,又能更直接地了解中國傳統不忘本,同時,國內嚴格的基礎教育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上進心。
大人長久離家在外回國會有很多不適應,那麽對於在北美出生長大的小朋友們呢?遭遇兩地文化的碰撞;麵對麵包牛奶和油條豆漿的文化差異;尤其是兩地教學風格的迥然不同;都讓人覺得新鮮有趣。
雅同的女兒Cindy今年12歲,她是一個在多倫多出生長大,從幼兒園一直讀到小學的徹頭徹尾的“CBC”。所謂CBC,是CANADA BORN CHINESE(在加拿大出生的中國人);通常來說,他們又有一個新名字“香蕉人”,外麵是黃皮膚的中國人臉,可是裏麵受西方文化的洗禮,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洋人了。
雅同和老公拿到國籍後,雙雙找到不錯的OFFICE工作;可是因為近年北美的經濟危機實在來勢凶猛,他們做出了回流的打算。
雅同和老公均是地道的國人,雖然移居加國十年有餘,可是倆人都曾經在國內工作過很長時間,回國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一個難題;讓雅同發愁的是這個“小洋人”女兒。因為受做文字工作的老媽影響,Cindy從很小就被惡補中文,因為環境製約,雖然沒有國內的小朋友學得那麽好,但是Cindy的中文水平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她甚至可以用中文寫博客。
在媽媽雅同的大力推薦下,夕子點開Cindy的博客,瞧瞧在這個小洋人眼中,中外的學校教育究竟有何大不同?
為了讓和cindy一樣的“小洋人”們也可以了解中國的小學生的生活,以下用Cindy的身份進行講述,並且,夕子特地保留了一些Cindy的原汁原味的英文,即使是“小洋人”們,閱讀起來也不會太難——
在我們全家回國將近100天後,我越來越感覺到多倫多和上海學校的不一樣;在網上原來的同學對一個普通的中國小學生作息時間很感興趣,我特地寫下來告訴她:
“Well, my schedule is getting up at 6:30am, and we have to get to school at 7:40am. School finishes at 11:05am, but it starts again at 2:00pm, then finishes the whole day at 4:25pm. During the time between 11:05am and 2:00pm, You could go home for lunch or have lunch in school.(我一般6點30分起床,7點40分必須到校。上午11點5分下課,下午2點重新開始上課,4點25分放學。在中午這段時間,你可以回家吃飯也可以在校吃飯。)
在多倫多我讀的是普通的公立學校,沒有校服,更不會有紅領巾,即便有的同學光著腳來上學也沒有人管。但是回到中國讀書,需要每天穿學校統一指定的運動服也就是校服上學,還要戴紅領巾。
另外,以教室來說,中國的教室課桌椅一排排擺放得整整齊齊,而在多倫多每間教室的課桌擺放都不同,基本上是根據老師和同學們的喜好來排的,而且老師有時還會根據自己的心情和同學們的建議對教室進行一些布置,讓人有一種家的感覺。
;
我在多倫多的老師寫信問我:“what are the classes you normally have in school?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bjects?(你們平時在學校都上些什麽課?在主科方麵有什麽不同嗎?)”
“We have cores such as Chinese, Maths and English. Business, Art, Music and PE are the encores.(我們在主科方麵有語文、數學和英語,副科有信息、美術、音樂和體育。)”我回答說, “ I think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subjects. First, I believe the Chinese Maths class is harder than Canada in the same grade. However, the thing which is taught in the Canada Maths class is actually much more practical. Secondly, I had a encore class called FACS in my school in the Canada, which we do not do here. FACS class taught us things such as cooking, sewing, financing. It is also very practical and fun.(我想在科目方麵有許多不同。首先我相信中國的數學比
加國同一年級的數學要難些,但是加國數學的教學更具有實踐性。其次,我在加國的學校有一門很好玩的副科叫FACS,專門教我們廚藝、縫紉、理財等生活常識,而在中國沒有這方麵的課程。)”
“Do you have any school bus or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你們有校車或課外活動嗎?)”
“We do have school bus but you have to pay for it. Not many kids ride school bus in my school. (我們有校車,不過你得付費,所以坐校車的並不多)”我繼續回答同學感興趣的問題,“We have activities but not after school. On Tuesday, we will have 40 minutes for activities or clubs such as Music, Art or whatever.(我們有活動課,但不在放學之後。比如星期二,我們有40分鍾的活動,可以參加音樂、美術等興趣小組。)”我知道,美國學校的興趣小組活動一般都在放學之後進行的,而且種類比較多,比如說樂隊、劇團、寫作等等。
想起10個月之前,當時讀小學6年級的我隨爸媽回到中國,媽媽擔心我在語文、數學方麵跟不上國內的教學進度,讓我繼續留在小學5年級。盡管我回國“原地踏步”一年,但還是覺得不太適應,因為中國的作業特多!在加國時,老師每天布置的作業比較少,而且一般都是兩、三天後才交,所以不覺得有什麽壓力。
回國剛上學那陣子,我中午走路回家吃飯,下午一放學就忙著做作業,由於題型不習慣,有時要做到晚上10點才完成。周末的作業量更多,每周六上午我到這裏的一個繪畫老師家裏學畫畫,繪畫老師希望我留下來和他們家的孩子好好玩上一天,可我都沒敢答應,因為我擔心作業來不及做。而在美國,老師周末是從來不布置作業的,我可以很放鬆地和爸媽一起出去玩。
不過,在調整了學習、生活習慣之後,現在我的感覺好多了。我中午不再回家,而是留在學校吃飯,這樣就可以利用午休時間先完成一部分作業,晚上七八點就可以把所有作業搞定了!
在采訪過程中,雅同對於回國這件事情還是慶幸不已,尤其是對孩子的教育方麵。她說,“中國強大了,我們在國外感受得更強烈、直接,受重視程度都不同了。在加國,很多老外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都在學漢語;作為中國人,自己的子女不會寫中國字、說中國話,這是不能原諒的。”我一直堅持讓Cindy用中文寫日記,後來她願意自己放在博客上麵,這種辦法讓她的中文一直都很不錯。這次回來,在課堂上,他還了解了上海的特產、旅遊景點等風土人情,加深了對家鄉的認識和熱愛。一年下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讓Cindy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感性的認識,加深了理解。 中國的曆史、文化的教育,隻有在國內才能學到、感受到。這是國外優質的教學環境、福利待遇都無法給予的。
牢記中國文化和曆史“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中國人,以“龍的傳人”為驕傲,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忘本、忘根,成為黃皮白心的“香蕉人”,這也是許多中國家長讓孩子回國受教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