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亂 講

曆史學生 大學行走 文學參議 業餘收藏
正文

說貝10

(2004-12-29 18:16:52) 下一個

說貝10

當元明政府接收和使用貝幣的時候,他們也試圖控製,削弱,和結束貝幣,代之以銅錢。前麵提過,元朝政府試圖分清真吧和私吧, 冀望限製貝幣的流通。明朝政府采取了進一步的措施。 1555年,明政府開始在雲南鑄造銅錢。 一份奏折指出,從前,雲南的銅料被運送到湖廣鑄錢, 未免勞民傷財。所以戶部最後決定在雲南鑄錢,從雲南的鹽稅裏撥白銀20000兩作為本錢。 但是結果卻令人失望。1558 年的一份奏折說,33000 兩的白銀投資最終換成了28740700 枚銅錢,遠遠低於官方預計的定額33012100 枚銅錢。由於成本大於銅錢的麵值, 這份奏折建議停止鑄錢。皇帝看了奏折,批示說,既然雲南產銅,就不宜惜小費以虧國用, 命令繼續鑄錢。

但是,朝廷內的爭論並沒有結束。1565年明政府還是下令停止在雲南鑄錢,不但因為虧本, 而且因為貝幣統治著雲南的市場, 銅錢的流通不被百姓接受。11年之後,1576年,雲南的一個官員建議重新鑄錢。 他說,況滇中產銅,不興鼓鑄, 而反以重價買海貝,孰利孰害?於是繼續鼓鑄, 然而貝幣帶來的問題並沒有解決。銅錢在雲南依然不受歡迎,不得不運到貴州,用來支付士兵的俸祿。 四年之後,再次停止鼓鑄。

話說回來,雖然銅錢幾次在雲南受阻,士大夫並不放棄,因為貨幣的統一是帝國的象征,是關係到統治的合法性的問題,因此,利益的考慮不停改成為首要的因素。1625年,也就是在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情況下,雲南重新開始鑄錢。這一次比前兩次要成功得多, 老百姓開始接受銅錢。閔洪學, 雲南巡撫,在他的奏折中就1626 年的成功誇耀了一番。這一年陰曆710日,雲南已經鼓鑄了超過700000 枚銅錢, 而且定於那天流通。老百姓之間也有許多留言,很多人持懷疑態度。閔洪學於是起草了一個章程, 向百姓做個說明,以撫慰人心。 官府還寫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招貼,讀給不識字的人們, 以贏得更多的支持。 到了陰曆7月初, 全省的官員,官學的學生,以及地保, 全都動員起來,. 向老百姓解釋和說明銅錢的發行。他們強調,銅錢是大明王朝的象征,大家既然生活在大明王朝的恩澤之下,怎麽能不使用銅錢呢? 這頂帽子誰感戴啊?於是,從1626年開始,銅錢開始在雲南流通, 和貝幣展開了競爭。1627年的一份給雲南的聖諭指出,銅錢開始在雲南紮根, 所以要求京師把鼓鑄的模子運到雲南去。可是,700000枚銅錢在雲南的市場上能有多大作用?打個漂而已。因此,對官方的材料不可全信。貝幣在雲南根深蒂固,要被銅錢取代絕非如此簡單。

明清之際的大西政權繼續了明代在雲南的鼓鑄。  孫可望下令為他的政權鑄錢,禁止貝幣的使用。貝幣使用者將被割掉鼻子。考慮到鼻子的重要性,我想,短期之間的昆明,應該沒有人敢用貝幣。可是, 在雲南廣大的鄉村, 孫的禁令又有幾分管用呢?

等待吳三桂統治雲南的時候, 他也繼續鼓鑄。1673年吳三桂造反,於是鑄自己的錢。1681年,康熙平定叛亂, 清政府又開始鼓鑄。正當這個時候,歐洲的殖民主義向全世界擴張,新大陸的奴隸種植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歐洲的殖民主義者便用貝幣購買大量的黑奴,因為非洲也用海貝作貨幣使用。 這樣,貝幣價格直線上升,貝幣就不再流入雲南。由於印度洋的貝幣價格高,海貝還有可能從雲南留了出去。最後,到了17世紀末,雲南的貝幣體係崩潰了。偶爾的海貝也隻是用來做裝飾品。

一句話,歐洲的殖民擴張幫助了清王朝對雲南的控製。

信不信還是由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