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扯太極拳

(2008-06-06 20:29:27) 下一個

為啥叫“扯”太極拳?    現時下時興說“侃”什麽。可“侃”其實和講座靠得比較近,你得肚裏真有點professional的貨色才能“侃”,要不怎麽叫“侃侃而談”呢。更隨便點兒,就是跟朋友們一塊兒“聊一聊”,互通情報,取長補短,消磨了時光,還長了見識。若是所知甚少,八成要出醜露餡兒的事,就隻能“扯”一“扯”了。大不了上趙本山說的“扯蛋”檔次。


    
這太極拳,我就隻能“扯”了。
    
    
太極拳的祖師爺是張三豐老道,這點沒有異議。但他如何創的太極拳,則眾說不一。一種說法是張三豐的同門師弟兼好朋友賣友求榮,二人情斷義絕,卻打不過他的師弟,眼見親近的人都死在他師弟手裏,精神受了刺激,一日三瘋,幹脆別人就給他起名叫“三豐”。瘋雖瘋,可武功的造詣不減,居然從人世間的滄桑演變和大自然的推陳出新悟到了真諦,一下子不瘋了,觀察研究了水缸裏上下翻滾的大皮球,創立了以圓為基調的太極拳,終於打敗了他師弟,成了太極師祖。金庸有另外的說法。在倚天屠龍記中,百歲三豐老道閉關三個月,悟出了一套太極拳,在大敵進犯的關鍵時刻,教給了徒孫張無忌。教會以後又要求張無忌忘掉,忘得越多越好。一遍,二遍,直至三遍,張無忌才把所學忘得一幹二淨,於是出去迎戰,一舉克敵製勝。
    
    
太極出自道家,道家篤信陰陽之道,其標誌是圓中二色蝌蚪狀小魚頭尾相依,是宇宙的啟示,對其深義不敢妄加評述。在拳義上,太極以柔克剛,奉行後動先至,後發製人,引敵之力,為己所用,獲四兩撥千斤之功效。
    
    
雖然太極拳以實戰為基礎,卻世世代代為百姓所接受,成了健身卻病的良方。所以國內公園、廣場處,早晨到處可見練氣功打太極拳的。太極類,不僅有太極拳,還有太極劍,太極扇。不知是否有太極刀,太極鞭什麽的。另外,“推手”算不算太極類?“推手”也是看上去慢騰騰,然突發施力,能將對方推出丈餘。從前出差到上海,在外灘見過一七旬老者,瘦幹兒狼似的,在公園指導幾人練推手。一健壯小夥把剛買好的早點放一邊,上前一鞠躬,請求指教。老人擺好架式與之對推,二人胳膊磨呀,推呀,上下調位,左右交叉,老人雙眼微合,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忽發一聲輕喊,“嗨”,隻見小夥子“蹬蹬蹬”連退好幾步,“丈餘”不敢說,五、六尺總有的,才穩住腳跟。然後走近前來,朝老人深深鞠了一躬,提起早點,走了。這老人真有那麽大的勁?我當時二十多歲,想不通,真想上去讓他推我一把,沒敢。據懂太極的朋友說,推手練得好的,你真推他不動,即使他單腳立地,你使出拉屎的勁也甭想推得動他。
    
    
我和太極拳套上關係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候剛上大學,到醫院體檢,醫生說我是“雞胸”,整個營養不良。可我足球踢得不賴,上了足球提高班。結果剛做完準備活動就一個貧血,暈倒在綠蔭場上。老師說,就你這樣還踢球哪?去體療組吧。體療組,意思是“體育治療”組,內容是打太極拳,舞太極劍,練氣功,加打羽毛球。練氣功在十幾歲的小青年來講,簡直是受罪。每個學生一個小本兒,記錄每天練氣功的時間。頭一個禮拜我交上去,老師看了以後就在班上念:星期一,氣功二分鍾,星期二,氣功二分鍾,。。。大家哄堂大笑。我哪知道氣功一次應該練多久啊?我以為二分鍾夠長的了。其實那都有水分,我往那兒一坐,數數數到60就拉倒。太極拳,太極劍什麽的倒是學的有點勁,二十四式簡化,八十八式陳氏,以及三十六式太極劍,都學過,考試5分,不是掰的。就是後來又是革命,又是打別的球,太極拳這事兒就撂下了。
    
    
年輕的時候當然都是喜歡節奏快的,不受約束的,可以自由發揮的運動,象球類。OSU的學生們有個足球俱樂部,每周二次在操場上練。十年前,我覺得自己曾掛名“足球提高班”,也不能就這麽埋沒了,就到操場上和年輕學生們練了一場。第二天起床費了半天勁,渾身疼,如癱瘓一般。上樓必須用二手搬著腿往上抬,搬了左腿搬右腿,上一層樓恨不得花二分鍾,總有一禮拜才恢複正常。打那以後就再也沒敢染指足球了。可“足球提高班”(重點在“提高”二字)的名聲是不容置疑的,常提。
    
和山洪暴發般的足球比起來,太極拳是潺潺的小溪,長流不斷,聚少成多,匯成江河湖海。太極拳嘛,老少鹹宜,學會了不僅健身,還是樣本事,這本事能維持許久許久。七老八十,白胡子老頭,照樣打太極拳,而且人人都認為越老越顯得功夫深。有誰聽說七十了還比賽足球的,他踢球還是球踢他?
    
    
有人說了,還是跳舞吧,跳舞不枯燥。象簡﹒方達的健身舞,或是別的西洋舞,民族舞什麽的,跳起來不更有意思嗎?不。不是說您說的不對,而是說不能一言以蔽之,可以討論。
    
    
基本上舞蹈是表達感情的一種表演性質的行為。表現哀傷的動作不外乎雙手抱肩,雙眉緊鎖,以腰為軸,左右搖擺,以示痛不欲生。這動作您要是做多了影響情緒,且讓人覺著是無病呻吟,於健康和觀瞻不利。那歡樂的呢,麵含幸福笑容,雙手分開上舉,大嘴張開,向左跳,向右跳,跳得要高,跳得要輕鬆。年輕的行了,上了年紀的這麽跳是不是就不那麽容易了?再說了,所謂“跳”,定義為雙腳同時離地,落地時腳尖先著地,膝關節微屈,然後。。。這些要領理論上明白實行起來肯定有一定困難。而太極拳就有各種運動以致舞蹈所不能比的優點,老少鹹宜(八、九十歲打太極拳沒人有意見),場所不限(室內室外皆可,甚至有拳打臥牛之地一說),成本不高(所需道具少,服裝可以不要,多說有把劍,來把扇即可),既可健身又可表演(但絕不能理解為“跳”太極拳,一定是打太極拳)。當然有舞蹈根基的打太極拳一定能賦以更多的觀賞價值,這是不容置疑的。
    
    
又有人說了,打太極拳哪,我會,不就是這樣,這樣,。。。二手比劃得比拳擊還快。以前我就是這麽說,幼稚啊。現在不了,隻敢說“學過”而已,對太極拳的精要所在基本上是一竅不通。其實不隻太極拳了,其他的各項體育運動都是,一般老百姓們都喜化高為低,化繁為簡,說那是“玩兒”,“玩兒”籃球,“玩兒”足球,“玩兒”乒乓球。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般的業餘還是外行,看的是熱鬧,是“玩兒”。檔次高的,自不說人家專業的,就是業餘高手,入了門兒,看的就是門道兒了。門道兒,不用腦子光“玩兒”看不出來。那叫“運動”,籃球“運動”,足球“運動”,乒乓球“運動”,到了太極拳這兒叫太極拳“運動”。凡“運動”就一定有研究的成分了,研究的成分越多,檔次就越高。跆拳最高為九段,但三段即可開館授徒。三段以上不以腿腳上功夫論級,而是看paper發表的多少和質量。高段位必有“儒將”風範。不得不承認,我們大部分人對太極拳缺乏“研究”。
    
    
聽說太極拳屬內家拳範疇。武俠小說裏記載,內家拳不和外家拳比試,因為在內家拳眼裏,外家拳用的都是蠻力,一拳下去,對方倒地不起,自己也因物理的力學定律而受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內髒容易受傷。內家拳和外家拳相比,就好比是大人與小孩相鬥一般,小孩再靈活,也不是大人的對手,他無用武之地。半個多世紀以前,上海灘來了個歐洲大力士,擺了擂台,說是打拳也好,摔跤也好,古典也好,自由也好,隨你,隻見輸贏,不拘格式。中國方麵挑出了好幾個體育好手和武術高手,可上台一較量,都讓這老外打爬下了。這老外一天比一天狂,又彈起了“東亞病夫”的陳調兒。中國方麵一麵忍氣吞聲,一麵緊著暗下尋找能人。有人就建議了,說某個紡織廠有個修理鉗工,歲數不大可聽說有點真本事。這就趕緊登門相請。到家一看,是個不起眼兒的邋裏拉蹋的主兒。再找人來不及了,隻好先湊個數兒,反正再多打倒一個輸贏百分比也變化不大。再三請求,小夥子說那就試試吧。等上了擂台一看,那身量也就是人家老外的三分之一強,二分之一弱。老外樂了,就這麽個家夥呀,一拳還不打二截兒?小夥子呢,一身工作服,鬆鬆垮垮,往那兒隨隨便便一站,也沒個架式。裁判一吹哨,開始。老外三大虎步跨上來,想抓起小夥子好扔出去。一抓沒抓著,一看沒人了。回頭一看,那小夥子已經到了身後,若無其事,沒什麽動作。老外轉身又撲過來一抓,人又沒了,回頭一看,又到了身後。這第三次,老外心說了,我來個老鷹抓小雞,張開胳膊攔著你,看你往哪兒跑。這老外象一扇大門板一樣排過去,看看要抓著了,二手一合,右手抓著了左手,又撲了個空,定睛一看,還是沒人。這時候,隻見小夥子一手“攬雀尾”在大塊頭的背上順脊梁骨從脖子往尾巴骨那麽一捋,再看大塊頭老外,象大麵團般慢慢地癱了下去,說什麽也起不來了。等抬到醫院一檢查,脊椎嚴重挫傷,住院治療。這小夥子天天練的就是太極拳。
    
    
希望大家都來參加太極拳運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高英姬 回複 悄悄話 你推陳出新:使出拉屎的勁兒,這勁與平時說的使出吃奶的勁,到底有多大?哈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