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大選手記四十九】: 黨代會前的風雲變幻.

(2008-09-30 18:21:23) 下一個
【美國大選手記四十九】黨代會前的風雲變幻
文:尼伯龍根·蝸藤

在我的手記四十八中,談到了麥凱恩的取勝策略。總結下來不過4點:

1. 負麵攻擊
2. 利用突發事件
3. 以靜製動,誘使奧巴馬出錯,或“潛移默化”他的負麵形象
4. 讓奧巴馬在更多的問題上轉向,動搖左派選民的信心

在選舉百日倒數之後的在短短兩個星期左右,這4點全部兌現。

第三和第四點最先兌現,百日倒數一過,奧巴馬就做了兩件讓支持者很不爽的事。

===========================================================================

(1) 守株待兔,靜候出錯

首先就是奧巴馬的精英氣再現。

在從歐洲訪問回來之後,在國會的一個會議中,他這樣
形容自己的歐洲之旅,“我已經成為一個美國能夠回歸自己最好傳統的象征 ”(I
have become a symbol of the possibility of America returning to our best
traditions)。這種明顯屬於自吹自擂的言語頓時被媒體宣揚得沸沸揚揚。

聯係到他一係列不是總統,勝似總統的姿態,例如在訪問歐亞期間,保安陣容比總統還要龐大;所到之處,堪比接待總統陣容的長長的摩托車隊開路;行程對公眾和媒體保密;籌款晚會上和支持者拍照要收取1萬美元的支票;

更有甚者,還有報道指出奧巴馬已經開始對白宮應該如何裝修調整以接待新總統指指點點等,人們相信奧巴馬已經把自己當作下任美國總統了。這種自視過高的態度頓時遭到眾多媒體的抨擊。

麥凱恩立即製作係列廣告,展示奧巴馬的精英姿態和驕傲氣焰。

其中一個以好萊塢最出名的“壞女孩”Paris Hilton和Britney Spears為引子加上萬眾歡呼中春風得意的奧巴馬的視像,然後點題:奧巴馬現在已經是一個人氣火爆的“名人”(celebrity)了,
但是這個鎂光燈下的名人是不是有足夠的能力領導國家?這些廣告充分調動人們的聯想能力,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以油價逼轉向

奧巴馬第二件讓左派不爽的事情是在近海石油開采問題上的轉向,他這一轉向之快實在是有些出乎我的意外。

共和黨依仗美國人近期最關心的油價問題展開一輪急攻,麥凱恩
在6月份率先從不支持近海石油開采轉為支持開采,並旗幟鮮明地支持開發核能和其它
環保能源,並以此集中攻擊奧巴馬的不作為。乘著油價居高的東風,麥凱恩的廣告成效甚大。奧巴馬陣營疲於應戰,幾乎全無還手之力。

黔驢技窮的奧巴馬甚至還說出了能令人笑掉大牙的話:人們把汽車的車胎充足氣就能緩解不少油價危機。可是麵對布什取消近海石油開采禁令之後(國會還沒通過),油價即時回落的局麵,奧巴馬陣營無法繼續逃避現實,終於放棄之前民主黨嚴防死守的反對近海石油開采的立場,繼續他無底線的變臉之旅。

8月1日,奧巴馬在一個場合宣布,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支持“有限度”的近海石油開采,而條件是:需要先建立起一套全麵的開發節能汽車和發展替代能源的政策。

為掩飾其立場轉變過於突兀,奧巴馬當然一如既往地發揮他擅長的政治化妝術。他堅稱自己的立場一直沒有變,而把這次的flip-flop裝扮為不過是為了推動全麵的能源改革計劃(comprehensive plan)而對石油公司和共和黨做出的妥協雲雲。

他這樣做,一方麵希望
能化解了共和黨的攻勢,另一方麵又希望再一次把石油公司以及和他們聯係密切的共和黨醜化為阻礙新政治的絆腳石,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立場變了就是變了,不管奧巴馬如何粉飾都無法改變實質。要知道,就在6月14日
,他的發言人伯頓還在說:開采近海石油不過是對30年來已經證明失敗的華盛頓圈子的能源政策的一個延續而已。奧巴馬在競選中更是一直標榜為華盛頓的圈外人以及發誓要徹底改革後者“舊政治”的領袖,而華盛頓錯誤能源政策正是他和民主黨極力抨擊的重點之一。

可是短短的一個來月,隻因為短期油價的飆升造成的民眾壓力,奧巴馬就已經扛不住要向“舊政治”妥協了,那麽他有如何能夠令人信服一旦他入主白宮後真的會是一個勇於徹底改革而不是輕言妥協的人?

其實,目前近海石油的開采之所以那麽受捧,是因為近海石油的開采著眼的是短期利益,能在最短一到兩年左右就能影響油價的政策,而“全麵的能源政策”放眼的是中長期利益。所以,能源政策的角度而言,兩者根本相輔相成,而不應該象奧巴馬聲稱的那樣以長期政策作為短期政策的前提。

左派民主黨人最核心的利益之一就是環保,民主黨大佬之一的戈爾就是環保界的旗手,這個核心價值幾乎是不可退讓的。左派在之前兩個月頂住右派和民眾的壓力,為阻止近海石油開采找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環保大道理,可這些努力就在奧巴馬驟然轉向下變得非常尷尬。

就在奧巴馬發表轉向言論的第二天,佩羅西就再次強調,絕對不會讓近海石油
開采提上議會討論日程,那無異於扇了奧巴馬一記響亮的耳光。

==========================================================================

(2) 負麵攻擊.

這段時間,共和黨的負麵攻擊也提上日程。民主黨的實力豪強愛德華茲首當其衝,他的私生子醜聞紛擾了大半年,最終是不認不認還須認。這件事最早在去年10月由一家小報爆出。由於缺乏證據,主流媒體都基本沒有報道。但是在7月22日,事情發生戲劇性的變化。那家小報的狗仔隊在契而不舍的努力下,終於探訪到愛德華茲將在某酒店和情婦以及私生子會麵,於是派出了精幹的狗仔隊埋伏,果然人贓並獲。

右派電視台Fox電視
台如獲至寶,迅速跟進,整件事就不可挽回了。愛德華茲經過幾次徒勞的否認之後,最終在8月8日終於承認自己有私生子的事實。

在愛德華茲醜聞爆出後,奧巴馬當然立刻與之劃清界限。

四個月前,愛德華茲還是初選中決定性的因素,兩個月前愛德華茲還被看作是奧巴馬副總統候選人的熱門之一,現在就連參加黨大會的機會也未必有,他可算前途盡毀了。民主黨在這半年內已經有4個頭麵人物染上桃色醜聞了,對於民主黨的形象是絕大的打擊。

當然,共和黨還得努力攻擊奧巴馬,這才是最有效而直接的辦法。這次發動負麵攻擊的還是著名的槍手柯西(Jerome Robert Corsi)。柯西出身名門,是哈佛大學政治係博士。他倒不是共和黨人,而是屬於一個叫做憲法黨(Constitution Party)的小黨派,這個小黨支持原教旨主義的憲法解釋,在政治頻譜中是屬於比共和黨更右的派別。

2004年總統大選之際,此君聯同另一作者一同寫了一本書“Unfit for Command”,一手炮製了Swift Boat事件,將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克裏拉了水。這個後來證實即便不是無中生有也是撲風捉影的“醜聞”成為了扭轉局勢的關鍵,最後斷送了克裏的總統夢。

柯西在4年後卷土重來,於8月1日出版了新書《奧巴馬的國家》(The Obama Nation)
,旨在全力攻擊奧巴馬。有了柯西的名頭,又有奧巴馬的綽頭,新書一上市就躍居排行榜第四,次周更加飆升到第一。書中集中討論了奧巴馬的早年生活,力圖證明奧巴馬是一個極左分子,所以不應該當總統。

柯西對反左派事業的忠誠是沒得說,不過這次可令右翼人士大大失望了一把。書中的內容多半是老調重彈,就是把以前散布在各種右派報章上的東西組織一次,比如和萊特律師的關係啊,比如和Rezko的關係等等,基本沒有什麽爆炸性的東西。對於關注大選的人,可以算得上是審美疲勞了。

更加要命的是,書中的硬傷很多。嚴陣以待的奧巴馬陣營羅列了40多頁的材料,舉出了書中不確的內容。而其他左派和中間派的報刊對其也是痛批的居多,對它羅列的材料的準確性大打問號。

目前看來,柯西這本書並沒有對奧巴馬有什麽負麵影響,反而可能讓
因為奧巴馬變臉而一度有點離心的左派重新靠攏奧巴馬。

柯西雖然初戰不力,但是隻要右派傳媒大肆宣揚,謊言重複一百次等於真理,對選舉關注度不高的人,說不定也能有一定效果。不過,無論怎樣也不可能達到如同2004年一擊即中的效果。

==========================================================================

(3) 利用突發事件——格魯吉亞衝突.

當然,真正可能扭轉選舉形勢的還是第二條戰術——利用突發事件了。這次共和黨運氣不錯,格魯吉亞一手把事端送上門來。

......

格魯吉亞的事變頓時成為美國政治中最大的話題。麥凱恩的反應最快,甚至比布什政府的反應還要迅速(布什那時正在北京看奧運,忙著和沙灘排球女將Walsh & May打球)。他在8月8日事變之後就立即發出聲明,第一時間譴責了俄羅斯,要求俄羅斯應該立即無條件地結束它的軍事行動,撤出格魯吉亞領土,並要求召開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向俄羅斯施加壓力。

在大家鬆了一口氣的8月12日,他還表示,格魯吉亞遲遲不能進入北約,
等於給俄羅斯的進攻開了綠燈,並要求北約立即重新考慮格魯吉亞加盟的問題。在8月
13日,形勢再度惡化,俄軍再度進攻之後,麥凱恩就放話。把格魯吉亞衝突定位是“冷戰之後第一次嚴重的國際危機”。

相形之下,奧巴馬的反應就遲鈍得多了。他在8月9日才從夏威夷中斷度假趕回華盛頓,再和國務卿賴斯會談,然後才發表一個四平八穩的聲明:格魯吉亞的領土完整必須受到尊重,雙方應該展開直接對話,美國、聯合國和國際社會應該全力支持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案雲雲。在13日俄羅斯再度進攻之後,他才跟隨麥凱恩和布什政府譴責俄羅斯。

格魯吉亞這個突發事件,成為共和黨的殺手鐧。共和黨當然也順勢而上,開始在國內營造“新冷戰”的氛圍。“北極熊歸來”,“鐵幕再臨”等標題比比皆是。盡管布什政府一再宣稱新冷戰沒有到來,但共和黨人都明白,這個不過是向國際喊話,對於國內大選來說,“新冷戰”就是救命仙丹。

“新冷戰的到來”對麥凱恩至少有三個好處。首先,格魯吉亞的危機正好暗合3月份淩
晨3點鍾廣告。在半夜3點鍾,危機忽至,美國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當機立斷的總統呢?還是需要一個臨時上崗接受培訓的實習生?麥凱恩是美國政壇中長期警惕俄羅斯的人,他一直堅持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威脅。

奧巴馬卻是另一種傾向,他不多的外交經驗幾乎完全集中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他一向不關心俄羅斯,對於俄羅斯的威脅估計嚴重不足。這次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驗證了麥凱恩的先見之明,狠狠地扇了奧巴馬一個耳光,雙方在此次事件中對於局勢的判斷和處理能力高下立判。

其次,美國冷戰中的勝利,共和黨要占絕大部分功勞。尼克鬆政府毅然與中國建交,聯合對抗俄國,成為美蘇交鋒中重要轉折點。裏根政府推行一麵把俄國拖入軍備競賽,一麵推行和平演變計劃,在10年間令龐然大物轟然倒塌,四分五裂,實在是現代政治策略中最經典的一役。對付俄羅斯,麥凱恩這樣老一派的政治人物比奧巴馬有經驗得多。

最後,曆年來的總統選舉都證實這樣一個規律:在選舉前夕,如果有新的戰爭的危機,那麽對於在位政府的連任都有絕大的幫助。而長期的非關鍵戰爭(2戰之類的生死之戰不算),幾乎都會讓在位政府落選,越戰和朝鮮戰爭都是這樣。共和黨政府深陷伊戰,本來很有機會讓民主黨反勝。但是“新冷戰”一來,形勢就很可能逆轉了。

------------------------------------------------------------------------------------------------------------------------------------------------------

在連串事件之下,奧巴馬的後勁不繼。近期的民意調查中,奧巴馬由領先到平手。而到本周,奧巴馬在曆史性路透社和佐格比(Reuter/Zogby)的民調中第一次落後於麥凱恩,而且多達5個百分點。在其他的民調中,雙方的距離也比前一階段大幅度縮小,隻有1到3個百分點。

奧巴馬陣營麵對最近幾周下滑的選情,自然是心急如焚。為了進一步拉攏希拉裏派,奧巴馬陣營對希拉裏作出讓步,主動提議把希拉裏也放在黨大會的投票名單上,也同意希拉裏的支持者可以在大會上有自己的組織,這些在一個標誌團結(unified)的黨大會都是不尋常的,反而有點現場投票的意味。這個意味著希拉裏派可以在黨大會上有自己的聲音,也意味著奧巴馬準備接納希拉裏的一些條件以換取希拉裏的支持。

在重壓之下,奧巴馬也開始打負麵廣告了。在最新的一輪廣告中,奧巴馬把麥凱恩以前散布在各個場合關於經濟的言論斷章取義地剪輯在一起,刻意歪曲麥凱恩的言論。

當然,共和黨的廣告一向帶有負麵攻擊色彩,表麵看來奧巴馬也不過分。但是奧巴馬正是因為共和黨這些負麵攻擊來形容麥凱恩為舊政治的代表的。現在,奧巴馬也進一步走上了這種舊政治的老路。他這樣做,不但不能起到正麵效果,反而更加加速了自身形象的墮落,也讓共和黨有更多負麵攻擊的藉口,相信結果會是得不償失。

本周之內,估計兩黨都要宣布副總統人選了。下周一就是民主黨的黨代會了,而再下周就是共和黨的黨代會了。正式的較量就要開始,下界美國總統究竟是奧巴馬還是麥凱恩,是黑人還是白人,是小年輕還是老革命,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短短2個來月後就見分曉。未來兩個月,將會是2008美國大選最精彩的階段。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