繚繞的鷹笛

在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後,心靈從剛硬到柔軟。做回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 會哈哈大笑會悲傷流淚,喜歡品嚐美食,也喜歡欣賞?寫著玩
正文

馬甸這個地方 (3)

(2005-03-07 16:35:32) 下一個
馬甸的人(上) 就像文革對於父輩們的記憶來說是充斥著打砸搶,抄家,批鬥的灰蒙蒙的日子。可是對於當時的孩子來說卻是不用上學,充滿自由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我上中學那會兒,馬甸兒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可不是什麽好地界兒,可是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同當時千篇一律的大院比起來,太有自己的特色了,在我記憶中印象反而更加深刻。 其實,你要是真的走進當時的馬甸兒,這地方同其他北京的老城區沒什麽兩樣。一樣的平房,胡同;一樣的槐樹,棗樹,大黃狗;一樣的熱誠的北京人。海澱區因為機關,學院裏的人來自全國五湖四海,所以很多地方,北京味兒不是很濃。反而生活在馬甸兒這裏的人因為是世代住在這裏,老北京味卻很濃。就那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在學院路,北太平莊的機關學院立可就很少聽到。但是,同其他地方相比,馬甸的不一樣可能就在這人上麵。 去國十年,有兩句話一直記在心裏。一句是《編輯部裏的故事》裏麵的餘德利說的,“不能欺負人,但更不能讓人欺負嘍“。另外一句是,”寧可叫人打死,不能叫人嚇死“。我想,這兩句話頗能代表生活在馬甸兒的人的特性。 我先說發生在我上初中時候的兩件事。 我們初中班上,有一個先天脊柱彎曲的馬甸兒男同學,加上為人敦厚,不善言語,在馬甸兒這群同學中,就顯得有點窩囊。有一天,外班的兩男生想擺份,欺負人。 在課間時候,就找茬要把我們這位同學掀倒在操場上揍一頓,當時我們班其他男生,都在四樓聊天,等事兒發生的時候,也來不及下去幫他。結果我這位殘疾同學,竟然同這兩個混小子隊打了五,六分鍾,並且將其中的一個人踹倒在操場上。最後,還是過路的老師將它們分開。我這位同學,一下在我們班成了傳奇人物。這件事發生到現在,有二十年了,可是到現在我還記得從四樓望下去,他那打架的姿勢。今天想起來,那姿勢雖然笨拙,又有點可笑,可真有股男子漢不服輸的陽剛氣。 另外一件更不能讓我忘記的事也是在初中,大概是初三那年夏天,快中考了。一個被我們學校開除的混兒混兒,趁著中午午修,老師不在的時候,跑到學校鬧事,挨著班找人打架。到了我們班要找XXX, 但是要找的人不在,那家夥從軍挎裏抽出一把菜刀,朝著教室裏的一排桌子,當當當,一桌子一刀,其中一張桌子上的書包帶連代著被砍了一個口子。當時在班理複習的一群男生,還真被鎮住了,就因為那家夥手上的菜刀。那家夥正往外走,班裏一個馬甸兒的女同學,平常文文靜靜,眉清目秀的,卻追了出去。因為就是她的書包被剁了,她要找那人賠她書包。看著她一個小小的女孩子,理直氣壯,一點不畏懼的神態,可真讓我們這群男生佩服。我忘了是因為她哥也是馬甸的一個頑主,還是他同那家夥住一條街,反正那家活沒敢跟她撒野。今天想想,就衝人家沒回家找她哥或找家長去解決,就讓人佩服。 提起這兩件事,就是想讓讓你知道生活在馬甸的人一個特質,那就是不能讓人欺負了, 有冤一定要伸,有仇一定要報。 但凡生活在機關大院裏的孩子,總有幾個霸王(或者叫小流氓,頑主之類的),可也有好些被欺負了不敢還手,找老師找家長,因為家長就是這麽教育的他們的。但是馬甸出來的孩子,在我記憶中就沒有被欺負了不還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