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道德體係的信任危機解圍

(2008-03-28 11:33:43) 下一個
任何事物如果經過人類的腦部運動,都會以不同的形象或者形式存在於不同的人的思維裏。我們說的人類的腦部活動是對現實世界的再創造,這個再創造也就是認識過程。基於此,八角魚認為同樣的事物基於不同人的再創造後就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但是,這隻是作為個性認識存在於社會整體活動中的認識差別,它體現的也僅僅是個性的局部認識。在社會的整體活動中,表現個性的認識是一種點活動。點活動的放大或者縮小是構成矛盾的基本要素。如果點活動放大,個性表現突出,那麽,社會整體活動就會受到影響而形成混亂。如果點活動縮小,個性隱匿於共性之中,社會整體活動就相對和諧。   道德的產生正是為了求得共性,約束個性的無序張揚和無節製地擴張。其出發點是避免因個性極端化後給社會整體活動帶來不良的反應和惡果。但是,整個人類社會沒有形成一個普遍的道德觀。各個國家或者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時期,都有各自不同的道德實踐。近代特別是現代的一些西方強勢文化推動者欲以製度取代道德,而以所謂的民主來統一整個人類的認識活動,用所謂的民主這個西方概念化定型化了的觀念試圖固定人類的思維。   當道德形成一種教條的時候,個性在一段較長時期被整個道德體係的共性原則壓抑,這為道德信任危機創造了條件。一種新的力量在危機中醞釀而出,在歐洲,人們為了衝破天主教會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束縛而爆發出的文藝複興運動,提倡的個人主義就是為了滿足個性自由擴張。這在那段時期起過積極作用,但是到了後來,建立在個性自由擴張基礎上的西方民主理念把這種自由膨脹到極端又形成了強權。甚至令人驚訝地意欲以強權產生的財富作為物資基礎控製整個人類社會的精神,盜竊了公正,剽竊了公認的原則和行為準則的名義。   這個所謂的民主正用它的謬論,借道德體係自身出現的信任危機,衝擊著所有民族的道德。而這些謬論又缺乏可靠的連貫性的邏輯和基本理論,大多是表現為模糊和複雜混亂的思想觀念。當它的物資的光輝黯然失色後,人類就已經被這種模糊而複雜的思想觀念以及混亂的命題攪渾了頭,從而陷入了越是犯錯誤,越不以為有錯的尷尬境地。就如同一個花了大價卻買了個贗品的文物收藏者,總想證明所持之物是真品一樣,由於情緒化原因致使這個文物收藏者傷失了作為一個文物收藏者對文物最基本的判斷。   證明這道命題的真偽不能有情緒化的表現,中國傳統道德家們用自然來詮釋人類社會的諸活動,為證明這道命題的真偽提供了很多線索,儒家的“天人合一”、“生生不已”、“萬物一體”從三個層麵解釋人與自然的和諧。整體的和諧更能夠為個體發展提供空間,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那些作為個性的家們就是在整體的文化氛圍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從而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道德的本身不會束縛個性的施展,隻有道德被教化後,才會與個性產生碰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