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興而發

有些是隨興而發的感言,有些是深思熟慮後的想法,不一而足.
正文

北約到底還能走多遠

(2011-06-09 11:25:34) 下一個

非常有意思, 今天早晨在加拿大主要報刊之一的環球郵報看到一整版關於北約轟炸利比亞事件的署名文章, 其中的小標題是這樣的:”They said the conflict would be weeks long, but now there seams to be no end in sight”, They say they went in to protect civilians, but now they are pummeling Tripoli”, “They say they don’t want to kill Gadhafi, but they bomb his headquarters and kill his son”, “They promise millions in humanitarian aid, but the UN says ‘An aid crisis could be looming’”. 這是我在訂閱這封報紙十六、七年以來第一次看到加拿大主流媒體公然挑戰自己的同盟國組織,盡管這在政治上是不正確的. 但這也恰恰說明了北約各成員國在對如何處理利比亞問題上的困惑.

 

北約的誕生是冷戰的產物,隨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及前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轉向資本主義,北約來自對手從意識形態上到國家安全上的威脅已不複存在,因此它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但是冷戰結束後,北約並沒有解散,它在積極地轉變自己的角色,那就是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世界上強行推行自己的意識形態. 當然,推行自己的意識形態隻不過是一麵大旗, 隻是為了占領道德的製高點,也就是說政治上正確, 每個行動的後麵還是國家利益甚至是主要國家領導者的個人或黨派利益. 但恰恰就是這個不能擺到桌麵上來的不同利益訴求,會成為北約最終解體的根本原因.1990年的海灣戰爭,既在政治上正確又符合北約各主要成員國的國家利益,皆大歡喜.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既可以使前社會主義對手進一步解體、又可以打著人道主義的大旗,結果不錯. 阿富汗戰爭,各小兄弟看到了大哥受了委屈幫一把,情理上說得過去,打擊恐怖主義的大旗舉得高高,但是許多參戰國的利益受損,國內怨聲載道,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是否會參加將是一個問題. 伊拉克戰爭, 除美國外的其它國家沒有利益訴求,還要派地麵部隊作戰,更會使國家利益受損,清除薩達姆大規模殺傷武器的口號也沒有人道主義口號那麽響亮,北約第一次陷入分裂. 究其原因,成員國利益訴求不同.

 

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對於迷信普世價值的小老百姓們來說當然是好事,推翻獨裁者、自由選舉、民主化, 那不是應該支持的嗎. 但是對於許多高舉普世價值大旗的國家來說,別的國家真實行了自由民主卻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哈馬斯是民主選舉的勝者吧, 內賈德是民選總統吧, 查韋斯是民選上來的吧, 不照樣是另一些民主國家的敵人. 俄羅斯從一黨專製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了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它依然是北約的主要對手. 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推翻了假民主真獨裁的兩個親美政權, 心裏有苦說不出,最多隻能暗做手腳,把革命引到反美反西方的國家去. 這樣利比亞部族的造反就給了西方一些國家這樣一個順勢而盈利的機會. 薩克齊上台後一直想當一個曆史人物,因此在國際事務中動作不斷. 但在世界舞台上混是要講實力的,別的大國不夾他,他混了半天也沒有混出個名堂. 這次機會卻來了.卡紮菲在世界上聲明狼藉, 利比亞又是一個人口隻有六百萬、軍隊隻有幾萬人的小破國家, 借著其國內的反對勢力將卡紮菲搞下去應該是易如反掌的事. 一旦成功將會成為西方盟國眼裏的大英雄. 因此搶先接見並承認了利比亞反對派. 不料此舉引來了盟國的一致批評,這使薩某認識到自己陷入了一場大賭博,賭博的結果不是卡紮菲下台就是他下台. 恰好此時另一個二愣子出水了,那就是英國的新任首相卡梅隆. 本來英國用洛克比空難罪犯換取國家利益已在利比亞大賺一筆. 但是至今該罪犯未死, 使得英國占領了道德的最低點. 為了改變英國在國際上的猥瑣形象,當然要將陷自己於不義之地的臭小子趕下台了. 法英兩國的聯手,使得薩克齊的倒卡運動有了希望. 再來看美國,對於茉莉花革命, 美國的感覺是極其複雜的, 這是一把雙刃刀, 即使下去的是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 上來的卻有可能是一股拚命與自己作對的勢力. 最有利於國家利益的做法就是在下麵做些工作、因勢利導、讓忠於自己的勢力上台, 這種方法美國在過去屢試不爽, 給自己在國際上減少了許多麻煩. 但是這次在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利比亞,情況卻複雜得多, 各種勢力纏繞在一起,必須理清了才能決定如何行動. 但是性急的薩克齊卻並沒有給美國人足夠的時間, 聰明地和英國一起利用過去宗主國的身份成功地說服了非盟和阿盟支持他們打擊卡紮菲的計劃, 正是非盟和阿盟的態度使得中、俄對打擊卡紮菲的安理會決議沒有投反對票, 進而使美國被綁到了這部形狀奇特的戰車上. 顯然美國這次是被薩克齊玩了. 這當然是薩氏最得意的時候. 但是世事多變, 薩氏的笑音還未落, 美國人就明白上當了, 急忙往外抽身. 這就出現了北約曆史上第一次沒有美國主導的軍事行動. 美國又反過來把薩克齊玩了. 但是這一切對北約的嚴重損害卻已造成. 北約對美國的突然抽身一開始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進退失據,穩下陣腳後還得硬著頭皮進行既定的行動,指望在種種壓力下卡紮菲會退縮,從而贏得最後的勝利. 但是,持續的轟炸收效不大,得到北約資金和武器支援的反對派又十分不爭氣,連續數月戰事處於膠著狀態,這是法英最不願意看到的. 氣急敗壞之下就想把卡紮菲往死了打, 白天這邊廂剛說完轟炸的目的不是為了殺死卡紮菲, 晚上就追著他炸; 晚上找目標不容易, 又開始白天找; 戰機轟炸效果不佳就要改成武裝直升飛機. 殊不知這恰恰犯了大忌. 本來法英的目的確是想把卡趕下台,但是獨裁者下台是要有條件的,那就是保證他本人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卡氏人緣不好,其它國家沒人願意接收他, 他隻得留在國內與國家共存亡了. 在北約的巨大壓力下, 他本已服軟, 多次表示了願意接受國際調停和反對派談判的意願, 但是反對派有了北約的支持, 覺得卡紮菲已是囊中之物, 不稀得與其談判,卡氏平安下台的希望也沒有了. 當戰事久拖、盼速勝卻無望的法英把炸死卡氏作為快速結束利比亞戰爭的首選之後,卡氏已無任何出路,隻能是做困獸鬥. 現在利比亞戰局基本上是在比卡紮菲活得長還是以法英為主的北約能堅持的長. 北約總部剛剛宣布把對利比亞行動延長三個月, 卻並沒有得到所屬各國的積極響應, 對於北約要求德國和土耳其加大參加北約在利行動的呼籲, 兩國置若罔聞. 北約盟國間的裂痕正在加大, 現在著急的是薩克齊和卡梅隆, 如果卡氏能再苟活三個月, 北約還能再把利比亞行動延續下去嗎?要是卡紮菲還不死呢?說不定北約的解體就從這裏逐漸展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me.potato 回複 悄悄話 哈哈,說實話,我就希望其他人都解體。隻要是能讓人家勢力衰落的,我就很開心,因為我相信,人家衰落,我必然崛起!------looser's mind will always say that.
kitleo 回複 悄悄話 哈哈,說實話,我就希望北約解體。隻要是能讓歐美勢力衰落的,我就很開心,因為我相信,歐美衰落,中國必然崛起!壯哉,中華!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再次屹立於世界頂峰!
ahniu 回複 悄悄話 You think 北約的解體 is good for you?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