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的小腳印

記下淘氣成長的腳印,也錄下自己心靈的曆程。自娛自樂,博老公一笑,也希望淘氣將來為了能讀自己的故事努力學中文!
個人資料
正文

濕氣重的問題

(2017-04-24 11:46:58) 下一個

動心學中醫隻是,保健養生,關心的重點還是自己的問題,家人的問題。

我自身的最大問題是濕氣重。我的體質大概跟我媽,從小濕氣重,尿色黃什麽的,都習慣了,年輕時有一陣腋下汗漬都有些發黃,好在沒做什麽,很快就好了。這個冬天以來,難受的是早上醒來頭發沉,要是沒什麽事,倒回去接著睡,睡多久都好像清醒不了,中醫說“頭如裹”,就是我這樣。瞧瞧一年多沒體檢了,去看醫生抽血化驗,結論各項指標正常。聽說我這一向不怎麽鍛煉,醫生倒是提醒了一下,特別是這個年紀開始鈣流失,需要一些負重訓練。

我習慣也跟了我媽,需要動時很能動的起來,平常沒事能躺著不愛坐著,能坐著不愛站著。一學中醫發現,這就是病,濕氣重的表現。這樣的習慣也會導致濕氣重,真是雞和蛋的問題。也容易長小肚子。這麽長時間沒出什麽大問題,體重也沒飆升,隻能說我們家的飲食習慣還算不錯。

拿了濕氣重的症狀一對,老公還好。納悶的是淘氣teenage門檻上小男生一枚,冷飲吃的不多,運動不少,居然也濕重,他的最明顯表現是“大便粘質”,沒事時也愛發懶。想半天,除了體質隨了我,就是他臨睡前吃水果的壞習慣了。他是一天到晚把“吃”掛在嘴邊的,說的最溜的就是“我要吃東西”“還有什麽可以吃的”。按老公回憶,還有我記憶裏弟弟在這年紀,是容易餓,饞肉,可淘氣不是,他自己都說:“有時候不餓,就是想吃東西。”水果巧克力幾樣不屬正經飯菜的,在他那裏必須吃足了,否則這天不能算完。麻煩的是,他會自己惦記吃巧克力,不會自己想起吃水果。晚飯前沒想起來,晚飯又經常偏晚,飯後趕完這天的作業,練琴,吃完水果就該洗洗睡了。精神上,他滿意了,濕氣也就坐下了。

因是自己的痼疾,夏天有時會發作,腳上起水泡什麽的,難受,我早兩三年就根據百度出來的經驗,時不時熬個赤豆薏米粥,喝湯吃渣。有用,吃個幾天症狀就下去了,可一停“藥”,沒多久就反複。而且,從這幾年看,赤豆薏米的效果好似一年不如一年,發作起來的症狀好似一年比一年重。這也是我決定從係統概念開始,自學中醫的原因。

曲黎敏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講的挺係統,陰陽五行,說文解字,易經醫理,融會貫通,提綱挈領,令人茅塞頓開,但具體到每個毛病怎麽調養,卻是沒有。百度出來各種網站文章很多,有了之前的經驗教訓,我不再看見一個大家都說好的“萬靈藥”就如獲至寶了,而是試了幾組關鍵字搜索,仔細讀了不同側重和觀點的文章,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聽課的所得,尋找最“科學”的調理方法。

首先,赤豆薏米粥的問題。確實是祛濕良藥,中國超市有受,跟紅豆綠豆黑豆蓮子之類擺一起,可見基本屬糧食類,性不太偏,吃錯了問題也不大。隻是性寒,吃多了傷脾。濕氣重本來就是脾病,要根治正需要養脾。長期用赤豆薏米祛濕就有點飲鳩止渴的意思了。網上看到一個懂中醫藥的女孩子大聲疾呼女生們不要迷信赤豆薏米,說喝多了宮寒,影響生育。嗯,我早年沒吃過這個,有淘氣之前幾年懷不上,還賴不上這個。

有篇文章提到怎麽修正赤豆薏米的問題,薏米炒熟,加芡實。按五行生克,寒性的東西,經火/加熱,性會發生變化,至少不那麽寒。(BTW,按我找到的資料,薏米隻是微寒,可按那女孩子說法,很寒,炒過好點,還是寒。百度幾種藥材,發現對同一種藥材,幾套《本草》說法都有不同,暈!可能的話,還是少吃藥!)至於芡實,能補脾,也能補腎。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針,應該通過補腎來治療脾病,芡實是兩件事一起辦了。

赤豆薏米芡實沒有一定的比例,一般一樣一把。我是每種45~48克。中國超市一小袋340克,一袋正好吃一周。加電高壓鍋大半鍋水,選粥檔。湯,一家三口,睡覺前喝完。渣,做我的晚飯,第二天中飯。看熬出來的湯清清的,纖維比澱粉多,正好幫我減肥。炒熟的薏米不苦,整個湯有股很淡的清甜,按老公說,喝著有點像大麥茶,還挺好喝。以前的赤豆薏米有點微苦,為了喝得舒服,我會加點蜂蜜。在哪篇看到,糖會加重濕氣,估計加蜂蜜也好不了多少。

眼下也是去餘寒的時候,隻好早上和薑棗茶,下午回家再喝赤豆薏米湯。淘氣上課的日子,來不及喝薑茶,就早飯後含兩顆薑糖,吸著冷氣裝書包出門趕校車。薑也能去一點寒濕。不過,我看我和淘氣的濕,主要還是熱濕。

按最早看到推薦加芡實的文章,準備堅持吃個28天,人體的一個周期。

赤豆薏米還有一個修正方案是加茯苓。用茯苓的經典健脾湯水應該是四神湯,茯苓薏米淮山蓮子,比赤豆薏米芡實複雜些。暫時不準備嚐試。

比起送進身體進行搞不明白的“化學反應”,我其實更偏愛屬於“物理治療”的按摩刮痧。(還沒體驗過針灸,有點怕。)

翻了幾篇網文,祛濕的穴位,似乎有兩套。一說祛濕四大穴:豐隆,足三裏,中脘,曲池,刮痧。一說按摩承山,陽陵泉,三陰交。

看到時正好穀雨前後,祛濕的好時候,淘氣春假在家。先在自己身上按一遍承山陽陵泉三陰交,哪個都劇痛。然後把淘氣抓過來刮四大穴,淘氣蠻配合,雖然一路叫“疼,疼,STOP!”並沒有掙紮反抗。四穴七處,很容易就刮出了痧,成就感之餘,也有點心虛:“這天還不算熱,你出門還是穿長袖長褲啊。”又一想,不行,第二天還,有網球課呢。淘氣看看摸摸,問刮出痧是怎麽回事,聽老媽現學現賣了一通,不在意地說:“沒關係,有人問,我就說不小心撞了。不過,是不是太對稱了?”

晚上,讓老公給我刮,才知道淘氣是真英雄!那痛!還不出痧!一點沒有!一查,事兒大了!刮痧能刮出來,是靠體內的氣血頂出來的。痛而刮不出痧,是氣血虛的厲害了。

好在本來就是兩套方案,刮痧不行,多按摩。臨睡又按摩一遍承山陽陵泉三陰交。別說,第二天早起,說不上神清氣爽,至少不覺得頭昏欲睡了,利落下床開始一天,也沒怎麽犯困。再看淘氣刮痧的痕跡,很淡了,不近看都看不見,年輕,新陳代謝就是快。

刮痧和按摩之間,我是偏愛刮痧的。以往經驗,經常刮一次,讓淤積的不知道什麽發出來,就好了,就算要刮二遍,也是五天七天以後,省事。說到底,還是我懶。

按摩貴在堅持。這幾天,每天睡前按摩承山陽陵泉三陰交,找穴都很容易了,因為痛點很明顯。豐隆足三裏那天雖然沒有刮出痧,那附近一碰就疼。這五個穴位都在小腿。我的小腿這些天隨便一碰就疼,不過,疼法也有變化。剛開始按到點會有劇痛,厲害的像針紮,慢慢的痛區擴散,變成鈍痛,倒是容易忍受些。

倒是淘氣刮痧的效果不明顯,也已經說服他晚飯後不再吃東西,可並無明顯改善。看到下麵那篇文章,才知道刮痧對祛濕效果不大。祛濕看來是需要內部調節的水磨工夫。

喝上28天赤豆薏米芡實湯,我再加上每天按摩,再看效果。

-----

“三九養生堂”網站的文章《中醫常識 原來拔罐和刮痧祛濕效果都不好》:

相信大家對於中醫學中的針灸拔罐都不陌生,有很多人還會通過拔罐針灸進行養生保健或者是治療疾病呢。有些人說通過拔罐刮痧可以很好地祛除我們人體的濕毒。但是有人說拔罐與刮痧的目的不在於此。那麽究竟事實是怎麽樣的呢?今天咱們請來中醫師來為咱們詳細講解一下吧!

  拔罐和刮痧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來養生保健的一個方法。但是中醫專家提醒,有很多人其實誤解了拔罐和刮痧的主要作用了,還喜歡將濕氣重掛在嘴邊,身體困倦、上火、出濕疹等都被歸咎於濕氣重,其實真實的情況並不見得一定是這樣的。

  專家解讀:拔罐和刮痧的目的都不在祛濕

“拔罐可以祛濕排毒,這是坊間對這種療法最大的誤解。”中醫師說,拔罐的主要功效不在於祛濕,而在於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解毒等。因此,拔罐常用於治療經絡不通所致的月經不調、頸肩腰腿痛等症。同時,拔罐還有瀉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各種實證。

  刮痧與拔罐的原理相似,通過在經絡、穴位上刮痧,不僅對發燒、中暑、感冒等實證有較好的療效,還能很好地緩解上火等熱證。相比之下,刮痧的作用在淺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層,並且刮痧隻能用在有實證、熱證的人群身上,老年人、小孩、體弱者不建議刮痧;孕婦禁止刮痧。

  專家建議:祛濕主要靠內治

  先利濕再調脾胃

  中醫師說,中醫學中所講的濕,其本質其實就是水。濕氣主要通過大小便、汗液排出體外。雖然拔罐和刮痧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祛濕,但也可以拔出部分組織液,起到一定的祛濕作用。但是由於拔出來的水分不多,所以祛濕作用並不是很明顯,所起到的祛濕作用也是十分有限。拔罐相對還好一些,刮痧幾乎沒有祛濕的作用。

  祛濕主要靠內治,而非外治。濕氣重的患者首先要辨別濕的類型,可以采用具有利濕作用的藥物來緩解表麵症狀。由於濕氣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運化功能弱,因此,祛濕之後,還得調理脾胃,從根本上改善體質。

  專家提醒:出痧或罐印顏色深不表示體內濕氣重

  如果說拔罐、刮痧的主要功效不在於祛濕,那麽刮出來的痧顏色有深有淺、有紅有紫,又是什麽原因呢?中醫師表示,要解釋這一點其實很簡單,不同的人血液顏色不同,膚色也不同,刮出來的痧顏色自然會不同。另外,拔罐後皮膚上留下印記的顏色深不深,還與拔罐的負壓有關,如中醫拔罐除了用火罐外,還用竹罐、抽氣罐等。其中,竹罐是在水中去氧,沒有火罐的溫度,負壓也相對較小,所以不夠“給力”,拔罐後皮膚上留下的印記顏色自然偏淺。由此可見,拔罐後皮膚上留下的印記顏色越深越黑,說明人體濕氣越重,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

  那麽,什麽才是體內有濕的表現呢?中醫師表示:體內濕氣重的典型症狀是:舌苔白厚、口中黏膩、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大便黏滯等。

  哪些人不能拔罐

  這些年來,像針灸、拔罐、刮痧、艾灸這一類的中醫養生中的外治療法很受人們歡迎。雖然這些療法很有用,但是也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哦我們去注意的。

  針灸當心暈針

  針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在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灸;孕婦慎用針灸(一般妊娠前3個月忌針灸,以免引起流產);女性月經期間,不宜針灸;如果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等,不宜針灸。

  有些人在針灸時會出現頭暈、多汗等症狀,其實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暈針。此外,暈針的症狀還包括在針灸過程中突然出現心慌、惡心、麵色蒼白、四肢發冷甚至暈厥等。如果出現暈針現象,要及時通知醫生,一般在立即起針並平臥休息後可恢複正常。專家提醒,應避免在緊張、體質虛弱等情況下做針灸治療。如果暈針是因為饑餓、疲勞等引起,建議先休息,適當進食後再進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