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班德婆婆
若要介紹班德,而不提他的母親,就像一個句子,少了句號,因他的母親影響班德至深。他每一本書都提及自己母親的事跡。我想他從自己母親身上學到一項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愛隻能在個人之間傳遞。
班德婆婆原成長於倫敦郊區,出身豪門,卻跑到印度偏遠地區宣教。六十九歲那年差會要她辦理退休,她照辦如儀。但退而不休,因發現還有些地方沒有宣教士,又跑去傳福音。在沒有差會的支持之下,自己爬到那些山區,蓋了一間小木屋,又繼續工作了二十六年。
印度生活很困苦,她營養不良,患斑疹傷寒、痢疾、瘧疾等病是家常便飯。她又曾馬上摔下來,頭撞石頭,導致雙膝以下癱瘓。七十五歲那年,她在山區工作,又跌了一跤。臀骨破裂,躺了一夜才被人發現。班德力勸她退休,舉出一堆理由,諸如∶獨住窮鄉僻壤不安全、她平衡感不良,腳又癱了,隨時需要緊急治療,脊椎、肋骨都斷過,壓著她的脊椎神經根部,又有過腦震蕩、大腿骨折、外加手發炎得很厲害。結果,班德吃了閉門羹,她說∶「總的說來,神要我去的地方,我若不去,留著這副老骨頭,又有啥用?」
她仍然是騎著一匹老馬背著名藥箱,踏遍山區,找出那些被遺棄的、不可愛的、病的、瞎眼的人醫治他們,並且講述基督耶穌的故事。這樣又工作了十八年,直到九十三歲,才很不甘心地放棄騎馬,因摔下來的次數太多了。熱心的村民用吊床把她抬來抬去在各鎮上,就這樣又作了兩年的宣教士,於九十五歲時去世。
她在班德去美國工作的前一天,找班德談後事,因為她知道今天是母子最後一次見麵。她要求班德絕對不可用棺木埋葬她,她最討厭浪費木材做棺木,隻要鋪蓋一卷,挖個坑,撒上鮮花,埋了即可。
班德曾提到同情憐憫(compassion)這個字的拉丁文字根有「同受苦」的意思。班德認為自己父母雖然沒受過甚麽訓練,但他們對印度村民正體現出這個字「同受苦」的真義,來傳達耶穌基督的大愛。我相信也正是由於這份大愛與母親美好的榜樣,使班德奮不顧身向淋瘋病患也活出「同受苦」的真義。
末了的路
他與妻子在一九八○年中期退休,搬到西雅圖,繼續在華盛頓大學擔任榮譽臨床整型外科教授;同時擔任總部在倫敦的國際淋瘋宣教組織(London-based Leprosy Mission International)的負責人。二○○三年六月十九日,他扛著一箱書,失足從家中樓梯摔倒,腦部有好幾道深深的傷口。腦中有一塊血凝塊,從動手術取走這血塊之後,他就沒有再清醒,於七月八日回到愛他的天父懷中,享年八十九歲。(全文完)
參考資料
(一)Philip Yancey, Soul Survivor.(中文版《靈魂幸存者》,學生福音團契出版)
(二)Paul Brand & Philip Yancey, Pain: the Gift Nobody Wants, 1993, Harper Collons.
(中文版《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智庫文化出版社出版)
(三)Paul Brand & Philip Yancey, Fearfully and Wonderfully Made.(中文版《神的傑作》,更新出版社出版)
(四)Paul Brand & Philip Yancey, In His Image.(中文版《神的形像》,更新出版社出版)
(五)Christianity Today, July 10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