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休憩棧

歡迎您來心靈休憩棧歇歇腳。
正文

在網海中做轉化心靈的說書

(2010-03-25 05:41:49) 下一個

據說當英國人探勘澳洲,第一次看見那手短短蘋腿跳來跳去肚子還有個大口袋的動物時,問當地原住民∶那是什麽?」原住民聳聳肩,回答∶kangaroo」意思是,不知道。於是,英語係國家叫袋鼠kangaroo,也就是原住民的母語不知道」。

不知道」正是我麵對網際網絡快速成長莫可奈何的反應。盡管從八十年代學生時期起,便開始使用學術網絡,用電子郵件連絡,但是當我還在努力跟上電腦係統更新的步伐時,網絡族早已嫻熟跨越國界在線上虛擬交流。據估計,最近卅年產生的資訊遠比過去五千年所累積的資訊總和還要更多。十年前買的電腦是今天的垃圾。

當大家在電子資訊高速公路上穿梭往來時,我還踏在瀝青鋪設的土路上舉步不前,與內心不想求變的意誌奮戰。世界的改變速度遠超我應變能力的極限。盡管如此,我仍然奮力克服內心那個「不」字,在時代潮流的推擠下,以龜速前進,反思從事後現代文字工作的我當如何因應這洶湧澎湃的改變風潮

終究,我還是接受了必須改變的事實,願意調整自己在文字事奉的心態,甚至寫作方式,來順應遽變的風潮

 

學習寫故事

        頭一個改變是,痛下決心去學習寫故事。在現代的世界裏,故事並不討喜,在人們的下意識中,故事是讀完就可隨手一扔的,而能夠清楚表達思想觀念、能逐點分析、教導該怎麽辦的文章才值得認真閱讀。看看目前中文基督教出版的書籍,就可一見端倪。比起其他類的書籍,故事類的書籍(童書除外)相形之下寥寥無幾,而最受歡迎的書籍是告訴你該如何活出美好人生的書。

        然而,遂特(Leonord Sweet)撰寫《中譯∶鴿子型教會》(Soul Tsunami),一言驚醒我這個夢中人。他指出∶「在後現代世界中,未來是屬於那些『講故事的』──那些可以在所有基本媒體形式(印刷、軟體、音響、錄影帶)講述自己故事的人。」

        你可能會質疑遂特是否太誇張了。一點也不,他真有先見之明。他十年前就指出,後現代人的特質之一,是喜好「感知」甚於「認知」。後現代的人注重靈性,竭力尋覓「有靈」的人事物。單是看《哈利波特》小說的銷售量,就可清楚看到後現代人對靈性充好奇與渴望,企盼找到心靈的歸宿。後現代人想認識上帝,但對有關上帝的事以及認識宗教往往興趣缺缺。人們要在內心體驗「那遠超一切的」。

而講故事正是提供了感知的交流,能「體驗其他人的經驗」。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共享故事主角們的喜怒哀樂,從故事中汲取勇氣和智慧麵對人生,甚至讓故事醫治我們破碎的心靈。可惜的是,現代人往往不懂得品味故事,不曉得如何從故事中汲取精華,但後現代人可是天生讀故事好手,他們用心靈去咀嚼故事情節,而不是用腦袋去分析它。

        福音書講述耶穌在世的故事;不但如此,耶穌自己就是說故事好手,以故事教化 的跟隨者。基督信仰的信息正是一篇愛情故事,而愛情最動人心弦之處,往往那尋尋覓覓的時刻,愛情是需要細心培養和照料的。聖經敘述著上帝創造了人類,每每向人類表達愛意,向人類啟示 自己,期盼人類回應 的愛,並且也描述了人類對上帝的回應。而對我們基督徒而言,我們的生命是聖經故事的延伸,也是一篇愛情故事─體認上帝的愛,回應上帝的愛,並且在地上活出 的愛。

        用「痛下決心」四個字來描述自己學習寫故事,並不誇張,因為它涉及了改變,跳出長年來給自己設立的框架。在慢慢摸索中,我發現必須首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態度∶脫掉「這是我的立場」的高帽,誠懇地邀請「讓我們一起前行」;從批判思考,改為接納,且以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從客觀冷靜分析,到參與有份;從「由上而下」到「平行一起」的關係;從考慮「是否傳達了意義」到「是否分享了良好的體驗」;從積極呈現結果、歸納富有意義的結論,到真誠剖析內心的曆程。

        態度的改變,是內心的轉化,需要時間的載運。在摸索中,我有兩年多的時間幾乎都不投稿,動筆寫的東西全部封存在電腦裏。我努力以第三者客觀的眼與心,來檢討自己寫的文章。故事體現了什麽生命的議題?是否描述精彩,卻隻有娛樂果效、或個人抒情,卻缺乏重心?這樣寫會不會傷人、導致某些讀者有挫敗感?故事的陳述會不會誤導人?這篇故事是否能引領讀者出黑暗入光明?故事是否傳遞了有偏見的信息?

        誰又能超越主觀,以客觀評論自己呢?內心似乎有一堆問也問不完「不知道」答案的問題。過程是痛苦的,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摸不著頭緒。然而,我漸漸明白很多時候,重要的不是該怎樣寫,而是該成為怎樣的人,因為怎樣的人,就用怎樣的眼光看事物;而眼光決定了筆觸與思考方向。

 

看重人際關係

        第二個改變是,著重關係。這是前不久才有的領悟。其實,遂特早在他的書中一再強調∶「關係統管著後現代人的生活。」可是,我必須承認自己眼有看、心沒懂。後現代人真的十分重視活躍的接觸,網絡之所以吸引人,不僅是因為提供資訊,更是給予了虛擬空間的活躍人際接觸。不信的話,問問你認識的青少年,一星期花多少時間上網與朋友聊天。衝突管理學領域中,有句名言質問著∶「你是要據理力爭,還是要與人親密?」後現代人寧可選擇擁有關係,勝於爭辯!

        葛培理布道團指出,百分之八十接受耶穌基督為主的人,是受朋友影響而信主的。要向後現代人傳福音,就要著重關係。網路不隻涉及科技,更是涉及人際關係。可惜,我對這一點實在後知後覺。

        在朋友的慫恿之下,我躊躇了二、三年才開博,無非是猶豫著自己可否做到一周固定貼上二、三篇博文,養博客。心裏忖度著,做不到,倒不如不動手。但是,網海實在是向後現代人分享信仰的好園地,實在不想錯失這機會。終於在文學城博客名廚毛毛媽的幫助下,開了博客。開博時,毛毛媽細心叮嚀,要上上其他人的博文,留下話,交流交流。我又是耳有聽,心沒懂,隻是努力盡可能按時交作業,貼博文。直到最近,才懂了交流的重要性。交流中,才能你來我往,才有關係存在。這是我做網民最大的失敗處,正在積極改善中。

        你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你來我往,照樣會結出美麗的果子!我記得幾年前,新浪博克『哼小調的哈比人』開博不久,有一位徘徊在信仰邊緣的朋友在博克留下話,結果在哈比人博克貼博的眾弟兄姐妹在基甸的帶領下,關心這位朋友,努力為他解惑,經過一段時間,他信了主。

        著重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會拓展文字傳達的深度。至於,怎樣才能與讀者產生互動,我還在摸索學習中。

 

從「我」變為「我們」

        第三個改變是,從「我」改變為「我們」。後現代的人深知單打獨鬥的獨角秀年代已逝,團隊行動才是方向。網絡之所以吸引人,不隻是提供資訊,更是讓人能自由且盡情地展現自我。然而,若是能夠結合許多不同的「我」,欣賞彼此的不同,通力合作,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體驗,展現集體身分的「我們」,來呈現與分享自己所經曆的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就能夠提供多元化的文字體驗,讓讀者經曆上帝。

        在這個方麵,己有不少先驅者開路。請容我以請容我以「哼小調的哈比人」博克為例,進一步解釋。幾年前,蘇文峰牧師和網絡先驅基甸有獨到眼光,帶領一群海外校園的作者,開了『哼小調的哈比人』博客,幾年下來卓然有成,最近又開了「耶路撒冷的星光」博客圈,更廣地匯集基督徒博客,並且還有聲有色地開辦圈內活動,這就是「我們」,也是建立「關係」。這樣的博客與博客圈增加了文字的多元性。

XXX

        負責挑選美國空軍「捍衛戰士」(Top Gun)成員的克林柏中校曾提到挑選捍衛戰士的標準∶「我不隻要求飛行技術精良,更是要找那些願意更上層樓、走第二哩路的人。」也就是,除了技術精良之外,還要有熱忱。同樣的,想要在網海中轉化後現代人心靈的文字工作者,除了要勤練文筆外,還要有走第二哩路的熱忱。這正是我對自己的期許與目標。

 

後注:

這是四個月前左右寫的文章,已刊登在《傳揚雜?》。當時,滿腔熱情;回顧起來,做網民這件事對我還真有些困難。怎樣維持網絡熱情,對我真是難事一樁。一有時間,多半總是跳在書海裏悠然自得,浮遊、潛遊兩相宜。隻能對自己說,加油,上網去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細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鼓勵!
毛毛-媽 回複 悄悄話 期待在這裏聽到更多的故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