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說英語
摩西說英語可是一段迫害滄桑史。首先必須提到十四世紀的約翰·威克裏夫。由於他在學術上有傑出的表現,這份表現成為他分享信仰的工具。當時的羅馬教廷十分腐敗,他大無畏地指出神職人員已經偏離了神的話語,並且呼籲教會要恢複聖經應有的地位。
威克裏夫最重要的教導是,強調聖經是絕對權威,詮釋聖經不是某人或某個組織的特權,凡心存謙卑的信徒都可蒙聖靈光照明白聖經。不但如此,他主張人是靠著信心得救,而聖化的行為乃是信心的證據,他並沒有把信心與行為一分為二,而是如同使徒雅各所說,行為是信心的表現。
他的洞見顯然侵害到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與教廷架構;講穿了就是,他侵害到教廷的基本利益。主後1377年,他被教廷指控是異端,那年代的人若是被戴上異端的帽子,大概就是死路一條。然而,由於他的聲望以及英國國王力挺,再加上當時羅馬教廷正麵對四十年的分裂,無暇管這檔事,所以他得以善終。
威克裏夫不擅於希伯來文和希臘文,但卻是出色的拉丁文學者。他不是一開始就著手譯經大業,而是從寫福音單張開始,大約在主後1382至1384年間,他完成了英文聖經的譯作。
到了十六世紀,情況仍沒有改善。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沒有受過訓練的人讀聖經,會因誤解而離經叛道,所以嚴禁一般人讀經。這看起來似乎是很好的理由,但是他們動輒逆我殺人,可見不準讀經的規定不但是出於驕傲,更是出於怕人民讀經會威脅到教廷的控製權。
英國人丁道爾常與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讀聖經,在聖靈光照之下,對真理的認識讓他看到教廷的腐敗,以及神職人員對神話語的無知。於是,他決心要把聖經譯為英文。麵對著那些對神話語無知的神職人員,他曾說過一句名言:「倘若上帝給我足夠的年歲,不消幾年的時間,鄉下年輕的農夫都能比你們對聖經的認識還要多。」
由於對聖經的執著,他卅歲就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到處流亡,一生飄流海外。然而,透過對福音的直覺性,他曉得聖經書寫與翻譯的語言十分獨特──是日常使用的口語,而不是艱澀的語言。他在流亡當中,翻譯聖經,頭版英文新約聖經在主後1526年出版。
他的一幫朋友為了神的話語能夠傳到英國,冒著生命危險運送聖經到英國,其中一些人因而喪生。當時英國主教杜士高嚴禁群眾閱讀英文版聖經,並且邀請學者莫耳做他的打手,批評丁道爾的翻譯錯誤百出,不堪閱讀。丁道爾回應,個人能力有限難免有誤,但是歡迎改正。有意思的是,後來到如今仍是許多人熱愛的聖經版本英皇欽定本聖經正是依據丁道爾的譯文『修正』(這是另一個小故事,待會再說喲!)。
同時代的馬丁路德對譯經的看法與丁道爾雷同,他說:「你必須走出門,找家庭主婦、街上玩耍的兒童、市集裏的普通老百姓交談。觀察他們說話時嘴唇的移動,並且就照那個方式翻譯。那麽他們就會了解你,明白你在對他們說德語。」馬丁路德為了把聖經譯為德文(他譯的新約德文聖經在主後1522年出版),深入百姓街坊生活,舉個例:為了明白摩西律法的獻祭儀式,他還特地請屠夫宰羊,為的是能夠研究它們的內髒。
盡管路德的德文譯本聖經和丁道爾的英文譯本聖經展現出富前膽性、語言更新口語化的翻譯,英皇欽定譯本聖經發出流暢悅耳、雄偉的聲響,長達近四百年。在說英語的世界中,這本聖經譯本是人們最經常購買(不曉得到底看了沒?)的譯本。受洗沒多久,我手上也有一本,但是看得十分吃力,最後懷著敬畏的心,把它高束之高閣。
英皇欽定譯本聖經的譯者有四十七人,他們在偉大的學府和皇家宮廷豪華環境之下工作,大量倚賴丁道爾的譯本。我可沒有誣陷他們喲!有人用電腦統計兩本聖經的異同,結果是新約聖經中有百分之八十三相同,舊約聖經中有百分之七十六相同。也就是這些所謂的學者專家的精英分子,取走四分之三以上的內容,並且巧妙、徹底地改動語言的口氣,把丁道爾的農家子弟的普通英語,改成皇家宮廷的雄偉、莊嚴的演說。
就總體來看,這四十七位譯者(其中許多人是主教)生活在安舒的環境,抄襲丁道爾的譯本,而這可是丁道爾在八十五年前,在英皇追捕、驅逐的情況下,單槍匹馬一人獨力完成這份作品的。然而就這樣,英皇欽定本聖經成為西方世紀的文學經典著作,卻以丁道爾的農家子弟做為犧牲的代價。不但如此,可憐的丁道爾並沒有善終。他被人出賣,以異端的罪名被捕定罪,最後被綁在木頭上燒死。
教會又等了四百年,才等到另一位擁有丁道爾熱情的譯者,把聖經譯成「農家子弟」讀得懂的語言──英文白話文聖經。自此,英文版聖經如雨後春筍出現,單是廿世紀出現超過七十五種新約英文譯本。聖經學者戈登·費依和道格樂思·史督華在《讀經的藝術》第二章,對聖經直譯、等義活譯、意譯給予不少平易的簡介,並且還在選擇聖經譯本上給予深入的建議,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