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信仰的這位創造宇宙真神,是一位開口說話的神。聖經頭一卷書創世記的第一章,就記載了上帝開口造萬物;顯然 的話語帶著權能,可以使無變有,並且上帝的話語是出現在任何一個版本的聖經成形之前。不過,開口說話的上帝並沒有動手撰寫前八十章舊約經文;上帝動手寫字可是發生在出埃及記第卅一章,一直等到 在西乃山上頒布十誡時, 才動手寫了字在石板上。
聖經前五卷書又稱為摩西五經,據傳說是摩西寫的。摩西在世時到底會幾種語言,並不可考,不過摩西五經是用希伯來文寫的,所以後世的人至少能肯定摩西會說希伯來語。
摩西說亞蘭語
然而,聖經譯成亞蘭語,是好幾個世紀以後的事了,要從猶太人亡國、流放到巴比倫開始說起。當時他們被迫離鄉背井,隻有極其貧窮的人才留在巴勒斯坦。然而,到了主前538年波斯皇帝塞魯士釋放以色列人回歸巴基斯坦故土,結束以色列人的流亡。波斯的巨大版圖囊括了許多地方性語言,其中也包括了希伯來語。隨著時間前進,希伯來文漸漸被政府和商業的官方語言──亞蘭文──推到一邊涼快。
比起選擇留在巴比倫建各地立家業的猶太人過著安舒的生活,那些回歸故土的人日子要艱困得多。他們遭遇乾旱、莊稼欠收、生活拮拘,並且還受附近北方撒瑪利亞人的騷擾,苦不堪言。他們幾乎撐不下去,年複一年,生活壓力從未得到緩解,內心原本美好的彌賽亞異象盼望早已消失地無影無蹤,更是難以看見做為上帝百姓的福份。
大約主前四百五十年,以斯拉和尼希米由波斯國的東部,前往耶路撒冷,要鼓勵那些從巴比倫流亡返鄉的士氣低落的猶太人,重建聖殿。他們兩人都是波斯政府高官。返鄉後,以斯拉改革了當地百姓的靈性生活;尼希米則在政治上,重建防禦工事,並且恢複建殿工程。
由於幾十年的生活憂患,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早已與自己的過去曆史脫節,失去了重建聖殿的使命感。以斯拉曉得自己必須在人心中立下良好根基。於是,他在城中央廣場搭建了一個平台,召集百姓,開始朗讀希伯來文經卷,好叫大家明白自己是誰、從何處來、自己的身分、以及神在他們身上的旨意。
不過,這裏有個技術上的問題。在流亡巴比倫一百卅年左右的這段時期,猶太百姓對自己原來的語言已經不熟悉了。多數人大概聽得懂希伯來文,但希伯來文不再是他們的母語。他們成長於講波斯國通用語言亞蘭語的環境;並且,亞蘭文會繼續成為他們未來的主要語言,直到耶穌時代仍是如此。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以斯拉重建百姓身分,朗讀希伯來經文,實在需要譯者相助。聖經記載有十三位利未人策略性地分布在百姓當中,「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希米記八章8節)。這段經文似乎暗示著,這群流亡回歸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在聆聽希伯來經文時,需要有人一旁說明與詮釋,協助明白經文的涵意,這也許涉及偶爾一、兩個希伯來字詞需要翻譯成亞蘭語。
然而,幾世紀以來,經文翻譯成亞蘭文多數是口述的。直到大約是主後第五世紀,才正式由猶太拉比塔古明譯為亞蘭文。值得一提的是,亞蘭語是耶穌和 頭一批跟隨者所使用的主要語言,這事實對多數基督徒來說可能是模糊不清,因為聖經中並沒有清楚指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