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看到此,可別忙著為我貼上紅藍綠的標簽。其實,我隻想指出一個現象,就是人信主後,若不能跨越社會文化的層層羈絆,把自己絕對的忠誠奉獻給這位一切文化的共同之神,批評、紛爭、分化,甚至苦毒心生,是必然的現象。
我那滿有愛心的阿姨因社會、政治的景況而憤憤不平,內心所受的煎熬不亞於喪親之痛。其實,阿姨的反應絕對不是特例。略觀台灣目前的政治現象,政黨彼此猜忌、人身攻擊的暴力政治語言與行為、政論節目的偏激語言┅┅等,阿姨的反應隻是典型的例子,連基督徒也很容易受大環境的影響。
沃弗(Miroslav Volf)曾指出∶「排斥是在文明之下的野蠻,在良善之下的罪惡,在自我的圍牆之內直接對他人犯下的罪行」(注一)。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整個新聞媒體、社會文化的問題所在。
麵對排斥現象,其實,基督徒占了一個優勢,就是能夠拉開自己與固有文化的距離,卻又同時歸屬於這個文化。這就是沃弗的「距離與歸屬」的主張,也就是當我們信主時,我們的忠誠全然獻給了上帝,而上帝超越各種文化,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然要從自己的文化中「出走」;然而我們同時又要歸屬於文化,來傳遞福音。當我們從自己的文化中出走的同時,若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就能夠跳開目前的泥沼,擁有「不帶排斥的判斷」,把和好與合一帶給社會大眾。(有關「距離與歸屬」和「不帶排斥的判斷」,請看《擁抱神學》一書。這本書初看不易消化,但定下心細讀,會發現作者很有見地。《校園雜?》2007年9/10月號的特稿介紹了這本書,值得一讀。)
* * *
基督徒站在自己神聖的崗位上,成為改善社會、文化的清流,絕對不是口號,而是可行的。容我以加拿大為例。
提到台灣政治事件,必然會想到二二八事件,這四個月的暴亂在台灣人的內心留下一道難以平撫的傷痕。無獨有偶,加拿大也有一道國家的傷口,就是英裔與法裔之間的分歧。
英法兩裔之間的仇視遠遠發生在立國之前,可追溯到16世紀。其實,最早拓殖加拿大的是法國人,他們沿著聖勞倫斯河,建立了殖民點魁北克省魁北克市和蒙特利市。 法國皮毛商人還沿著聖勞倫斯河進入五大湖區,並且南下到密西西比河流域做生意。法王路易十四甚至派軍隊與原住民部落作戰,並且特別從法國招募了上千的姑娘,稱為「國王的女兒」來到新大陸,與這批軍人在新大陸建立家園。到了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占有了大片北美殖民地,形成了一個新法蘭西。
然而,在英法戰爭(西元1756年至1763年,又稱七年戰爭)中,入侵的英軍戰勝了法軍。其實,法軍驍勇善戰,是因法王沒有照承諾派遣援兵支援,法軍彷佛被遺棄的孤兒,最後彈盡糧絕隻好投降。因此,加拿大在1867年立國時,英法兩裔之間就存在不和諧的張力,尤其在魁北克省更見嚴重。90年代末期,加拿大英法兩裔還出現分離運動,魁北克省鬧獨立,令加拿大政府頭疼不已。
1995年我與美國籍的老板上魁北克省蒙特利市開會時,就受到英法裔仇視的波及。起因是我那金發碧眼的老板去小店買筆記本,結果對方說∶「不說法語,不賣你。」話說回來,我倒是沒太大問題,黑頭發黃皮膚,他們沒指望我說法語。不過,遇言語不通(他們多數人隻說法語)時,仍可見到他們對我說英語的不滿溢於言表。麵對這種待遇,大家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算是加拿大特色之一。
然而,還是有一些人超越自己族裔的立場,致力於加拿大的和解與合一。加拿大「萬國守望者」事工(Watchmen for the Nations)就是其一。
我個人觀察,近幾年魁北克省鬧獨立似乎沒有以前那麽猖狂,分離主義的呼聲小了很多。不但如此,族裔之間歧視現象減低不少,政府也開始有更多的善意回應。我認為這是許多人努力的結果,其中也包括教會的禱告與實際行動。
聽我說加拿大族裔歧視的問題,可能會讓一些人大吃一驚,因為加拿大向來以包容、和平,及鼓勵種族多元化聞名於世。然而,事實上,這個國家卻埋藏了一些種族歧視的不公義曆史。
中國人的人頭稅,就是一例。19世紀有許多國家徵收人頭稅,加拿大也是其一。1885年,加拿大政府頒布了《華人入境條例》,而此年正是聯貫加拿大東西兩岸的交通命脈太平洋鐵路通車的那一年。換句話說,加拿大為了建立這條交通命脈,雇用華工,等華工利用價值沒了,就想把他們一腳踢得遠遠的,於是訂立了這個條例。
在航空業發達之前,太平洋鐵路可說是加拿大的經濟命脈;不但如此,立國之初卑詩省願意加入並為加拿大一省的條件之一,就是要興建這條鐵路。這樣的要求是十分合理的,因為卑詩省與其他省份隔著地形險峻的落磯山脈,自成一個小小的天地。
要知道,1881年至1884年間有一萬多名華工來到了加拿大。雖然他們隻負責大約480公裏的鐵路工程,卻是最艱險的一段,從事的是最累人、最危險的工作,比如清掃路基、用炸藥開山等。施工中,他們常常遇到山崩、爆炸等意外事故,常有人員傷亡。他們住在工寮、帳篷、貨車裏,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很多人都得了壞血病。令人心酸的是,一旦生病,他們隻能靠草藥醫治。然而,華工一日工資是加幣1元,而白人是1.5-2元。
當這條號稱「加拿大動脈」的鐵路完工時,加拿大首任總理麥克唐納曾感慨∶「沒有中國工人,就沒有太平洋鐵路。」加拿大輿論一致認為,每一段路軌,都有華工的血淚和白骨!
然而,就在鐵路竣工不久,加拿大政府急速推出單單針對華人的人頭稅法令,要每個中國移民額外繳納50加幣的人頭稅。值得注意的是,華人是當時唯一需要支付稅金才能進入加拿大的族群,換句話說,歐、亞洲其他國家來的移民都不受此限。這意味著,華人如果想將家屬接到加拿大來,便要額外支付一筆巨款。不久後,加拿大政府發現50加幣的「人頭稅」仍無法有效地阻止華人進入加拿大,於是又先後兩次提高金額,到1904年竟增至500加幣,而這筆錢足夠當時在大城市蒙特利市購置房產。
這還不打緊。1923年,加拿大政府還通過了惡名昭彰的《華人移民法案》(又稱排華法案),取代人頭稅法令,全麵禁止華人入境,惟一例外是外交官、商人、留學生,以及少數個別情況。即使已移民加拿大的華人,也要定期向當地政府報到,並且每次出國,頂多可在加拿大境外逗留兩年。這項法案生效後,幾乎所有的華人新移民都被加拿大拒於門外,包括當時已居住在加拿大幾千名華人勞工的妻子兒女,硬生生拆散無數華人家庭。據統計,在該法案實施的24年內,總共隻有20多名華人進入加拿大;1931年時,加拿大僅有約4.6萬名華人,其男女比例竟達到荒唐的13比1。可笑的是,排華法生效的日期7月1日,恰好是加拿大的國慶日。
二次大戰結束後,華人多方奔走,加上國際輿論的壓力,加拿大政府才在1947年廢除排華法案,恢複加拿大華人的公民權利。許多加拿大人視此法案是整個國家的「忘恩負義」羞恥,然而政府一直沒有提出道歉的行動。更令人難以容忍的是,1993年加拿大自由黨領袖克裏可勤(Jean Chretien)當選總理,他的政府還拒絕道歉,直到他連任兩任總理下台後,才再次有解凍跡象。2006年,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履行競選時的諾言,才首次代表加拿大政府向華裔移民正式道歉,應允采取行動,盡快賠償受害人及其遺孀。
加拿大這段惡待華工的荒唐史,總算在政府善意的行動下劃下句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