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隻要看他一眼,就會留給你難以磨滅的印象,班·卡森醫師就是這樣子的人。頭一次注意到他,是在一個基督教電視節目中,他應邀上台做見證。他那世界聞名的腦神經外科傲人資曆,得到許多著名獎章,以及無數榮譽學位,固然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他是黑人,更顯特別;然而,在這節目中,最令我難忘的,卻是他那溫和、充滿善意的眼神。
在北美,黑人我可是看得不少,他們的眼神似乎總給人木木、冷漠、或是憂鬱、有戒心的感覺,甚至有的人還會表達出一副高不可攀、歧視人的姿態。黑人歧視別的種族,沒搞錯吧?絕對沒錯,其實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非裔民族當中,也發生在其他的族裔當中──說穿了,這是先下手為強;對有些人來說,歧視人也是保護自己不受歧視的方式之一。我總覺得不少北美非裔人種眼神所流露出的那份冰冷,是由於他們的生命承受著先祖們和自己所受的歧視、壓迫所致。
然而,從班·卡森醫師的眼神,你找不到一絲冷漠、也沒有流露任何的自豪、或是專業人士常有的銳利,隻是充滿著笑意。那時的他,也隻不過四十多歲。我心裏想,難道他是出身於黑裔豪門之家,沒有曆經過任何人間滄桑,才會有今日他的這份平和與專業成就嗎?一轉念,忍不住拍一下腦袋,暗笑自己,在北美那麽多年,似乎從沒聽說過有甚麽黑人豪門之家的。不過,我想他至少也應該是出身於中產階級的背景,要不然怎麽讀得起長春藤名校的醫學院呢?
他的那份平和在我的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年過去了,似乎沒有淡去。直到去年底出門旅遊,無意中在書房看到他寫的兩本書(注一、二),一口氣讀完,才曉得他所流露的溫和善良,是其來有自的。
貧困的童年
一九五一年,卡森出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母親十三歲就嫁給卡森的父親,當時他父親廿八歲。許多年之後,母親吐露自己當年早婚多半的因素是為了逃離生活中無助的景況,因為她一直寄人籬下,常常換寄養的家庭。聽說她可能有廿三個兄弟姐妹,不過她隻認識其中十三位。當她一遇見帥氣且誓言旦旦的羅勃特·卡森,實在不想再繼續過這種漂泊的日子,毫不考慮就嫁給他。 卡森的父親一直堅持不肯有孩子,剛開始卡森的母親也不以為意,但婚後五年,她開始想要有孩子。卡森的父親好說歹說,連哄帶騙,就是不要孩子。最後,還是熬不過他母親的懇求,生了卡森和他哥哥兩兄弟。 卡森的父親每周都上台講道,但不確定他是否有按牧;由於她的母親童年時很少上教會,所以嫁了他父親之後,就盡量向教會裏的婦女們學習。但是,在她的眼中,信仰與生活似乎是脫節的;在她心中,丈夫超過了神的重要性,甚至丈夫可以說是她的神。卡森的父親周間還在卡迪拉克車場工作,常常周六玩樂、開派對,醉酒到半夜,但是主日早晨照樣爬起床,上台講道。對她母親而言,信仰似乎像是演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