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休憩棧

歡迎您來心靈休憩棧歇歇腳。
正文

化人生阻力為助力──班·卡森醫師的故事(一)

(2008-02-29 04:29:29) 下一個

有些人,隻要看他一眼,就會留給你難以磨滅的印象,班·卡森醫師就是這樣子的人。頭一次注意到他,是在一個基督教電視節目中,他應邀上台做見證。他那世界聞名的腦神經外科傲人資曆,得到許多著名獎章,以及無數榮譽學位,固然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他是黑人,更顯特別;然而,在這節目中,最令我難忘的,卻是他那溫和、充滿善意的眼神。

在北美,黑人我可是看得不少,他們的眼神似乎總給人木木、冷漠、或是憂鬱、有戒心的感覺,甚至有的人還會表達出一副高不可攀、歧視人的姿態。黑人歧視別的種族,沒搞錯吧?絕對沒錯,其實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非裔民族當中,也發生在其他的族裔當中──說穿了,這是先下手為強;對有些人來說,歧視人也是保護自己不受歧視的方式之一。我總覺得不少北美非裔人種眼神所流露出的那份冰冷,是由於他們的生命承受著先祖們和自己所受的歧視、壓迫所致。

然而,從班·卡森醫師的眼神,你找不到一絲冷漠、也沒有流露任何的自豪、或是專業人士常有的銳利,隻是充滿著笑意。那時的他,也隻不過四十多歲。我心裏想,難道他是出身於黑裔豪門之家,沒有曆經過任何人間滄桑,才會有今日他的這份平和與專業成就嗎?一轉念,忍不住拍一下腦袋,暗笑自己,在北美那麽多年,似乎從沒聽說過有甚麽黑人豪門之家的。不過,我想他至少也應該是出身於中產階級的背景,要不然怎麽讀得起長春藤名校的醫學院呢?

他的那份平和在我的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年過去了,似乎沒有淡去。直到去年底出門旅遊,無意中在書房看到他寫的兩本書(注一、二),一口氣讀完,才曉得他所流露的溫和善良,是其來有自的。



貧困的童年
一九五一年,卡森出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母親十三歲就嫁給卡森的父親,當時他父親廿八歲。許多年之後,母親吐露自己當年早婚多半的因素是為了逃離生活中無助的景況,因為她一直寄人籬下,常常換寄養的家庭。聽說她可能有廿三個兄弟姐妹,不過她隻認識其中十三位。當她一遇見帥氣且誓言旦旦的羅勃特·卡森,實在不想再繼續過這種漂泊的日子,毫不考慮就嫁給他。 卡森的父親一直堅持不肯有孩子,剛開始卡森的母親也不以為意,但婚後五年,她開始想要有孩子。卡森的父親好說歹說,連哄帶騙,就是不要孩子。最後,還是熬不過他母親的懇求,生了卡森和他哥哥兩兄弟。 卡森的父親每周都上台講道,但不確定他是否有按牧;由於她的母親童年時很少上教會,所以嫁了他父親之後,就盡量向教會裏的婦女們學習。但是,在她的眼中,信仰與生活似乎是脫節的;在她心中,丈夫超過了神的重要性,甚至丈夫可以說是她的神。卡森的父親周間還在卡迪拉克車場工作,常常周六玩樂、開派對,醉酒到半夜,但是主日早晨照樣爬起床,上台講道。對她母親而言,信仰似乎像是演一台戲。


就卡森的回憶,在父親離家之前,他最愛的時候是傍晚等父親回家;然而,卡森的母親自述,從卡森的哥哥上學之後,他的父親似乎愈來愈認為孩子是他的擋路石,回家的時間愈拖愈晚。後來,他的母親還發現他父親的一個大秘密,原來他的父親過去成過家。終於,八歲那一年,父親離開他們,父母離了婚。自此,他的母親一手撫養他們長大。

在婚姻的打擊之下,他的母親患了憂鬱症,甚至到想自取性命的地步。然而,她曾二次在陷入憂鬱深淵時,為了自己兩個孩子,趁自己尚有理智,把孩子交給親友,瞞著孩子說是自己要訪友,但孩子要上學為理由,自行上精神機構住院求助幾周,直到自己能夠再次站立腳步,為孩子奮鬥為止。這一切是等卡森長大之後,才曉得的。

卡森的父親離開後,他們搬到波士頓,依靠卡森的阿姨和姨父一陣子。他的母親趁著這段時間療傷,並且重新站立起來。然而,禍事連連,她離開底特律的那兩年,卡森的父親與前妻複合。他的前妻冒卡森母親的名字開了許多張支票,把卡森母親為孩子存的教育費全用光。

然而,這兩年卻是卡森的母親蒙福的時日。她不再對信徒假冒偽善,心懷厭惡。在她姐姐的引領之下,他與神建立了個人的關係。並且,在這段時間,她漸漸地也走出了憂鬱症的陰霾。

等站穩了腳步,她又搬回底特律。由於她沒受過甚麽教育,所以,隻能做清掃的工作。有時候,她必須做三份工,才付得起家裏的開銷。她母親那麽拚命,一人幹三份活的原因是,她不願意領救濟金。她強烈認為,要是自己領救濟金,就是放棄對自己和孩子們的生命控製。她從不自憐,也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卡森曾半開玩笑的說,「麻煩的是我母親也不覺得我和我的哥哥身世可憐。」

卡森曾感喟地說,人若要找藉口,是永遠找不完的。在麵對孩子埋怨困境時,他的母親總是問他們:「你有沒有頭腦?」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麽不管別人怎樣,你自己應當可以想出脫困的辦法。這份人生哲學,也成為卡森兄弟倆的行事原則。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