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Nomadland》觀後感
周五,在收音機慣常的電影評論節目裏聽到《Nomadland》要在Disney頻道中上映,就在晚上抽空看了。有人說這個電影適合在大屏幕上看,因為有大量的地貌景色。但現在無法進電影院,隻能求其次在電視上看,總好過電腦上不清晰的盜版吧。
《Nomadland》講述的是一個女人Fern的故事,她住在一個叫Empire的工業鎮上,曾經是替補教師。經濟蕭條到來,公司關閉並伴著丈夫去世,Fern幾乎失去了一切:工作,丈夫,房子,成了無家可歸者,於是不得不把她的van當作她的“家”。實際上,這些都是在隻言片語中提到的背景故事,而影片著重拍攝的是Fern開著她的簡單的“房車”,一直奔波在路上。
影片的情節就是這樣簡單,一句話可以講清。但是我卻目不轉睛地一口氣觀看了1小時45分鍾,並一次次被感動。
感動?憑什麽?沒有完美故事,沒有曲折情節,沒有美女帥哥,隻有一個老女人,開著一輛破車,反反複複地走在路上,反反複複地做著下等工,反反複複地遇到稀奇古怪的人,甚至開頭不像開頭,結尾不像結尾,有什麽可感動的嗎?仔細想想,我覺得是真實,細膩,Fern的執著和獨特,及影片所帶來的對現有生活的懷疑和思考感動了我。
《Nomadland》帶給我一種久違的真實感。在現在的影視上看過太多矯揉造作,浮躁的東西,而Fern一出場就深深地抓住了我。我自然沒有經曆過Fern的艱難和曲折,然而在一個作品中,真實的東西不須經曆就能感受到其真實,就像浮誇的東西不須經曆就可鑒別出浮誇一樣。也許你一直富有,下輩子也不擔心無家可歸,但有心無所依這種感覺有過嗎?即使不是物質層麵的,心理上,感情上,精神上有過無所歸依的片刻嗎?正是影片中這些從內心中流露的真實的感覺讓我產生了共鳴。
細膩,也是這部影片的一個大特點。如此簡單的故事,唯一的主人公又是一個寡言,看起來乏味,甚至表情動作都很少的人,那麽觀者的情感是靠什麽跟著她的節奏動呢?我想就是靠導演的細節處理和演員的細膩表演完成的。演Fern的演員是著名的Frances McDormand,她出場後一分鍾就震撼了我——她麵對丈夫舊衣,沒有語言,沒有眼淚,麵部甚至沒有表情,隻有一個把衣服擁在懷裏這樣的肢體動作,就讓你瞭解了她的內心的煎熬和不舍。主人公的大部分情感都是靠動作完成的:在昏暗的油燈下無聲地看舊照片;細心地修補那個被朋友摔壞的瓷盤——那是grandma給她的高中畢業的禮物;在大峽穀中笨拙地奔跑,像個孩子;給另一個流浪者香煙和三明治,呈大字形一絲不掛地漂在潭水裏······。這一係列細節串起來主人公獨特的特點和性格。
從情節上看,Fern應該是不幸的,但是主人公沒有絲毫地“賣慘”,因為這不是影片所要表達的。在Fern“流浪”之前,遇到一個女孩,曾是她的學生。女孩稍有羞澀地問她:“聽說你無家可歸了。” Fern回答:“I’m not a homeless. I’m just houseless, It’s not the same thing.”——我沒有了房子,但不是無家可歸,這兩者不是一回事。Fern的“慘”是小鎮經濟塌陷造成的,但成為一個nomad(流浪者?)卻是她自己的選擇。這一選擇無疑是艱難的,流離失所,漂泊不定,最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是很大的問題,甚至要在車裏解決三急問題。Fern有機會結束她的漂泊:接受妹妹的邀請;與兩情相悅的人同居;或者換一個地方,換一個活法,安定下來,但是,她每一次都選擇了離開,選擇了回到路上。Fern執著、真實,就像她妹妹說的:“You are braver and more honest than everybody else.”,而在她鮮有表情的外表之下又是非常友善和關心他人的。同時,她既有對失去的丈夫的深愛,又有一顆渴望遠方的心 ,這就造就主人公的立體和多層次的性格,也是她在Amazon配貨中心季節性打工的間隙,不斷地驅車駛在路上的原因。
Fern一次次“在路上”期間,遇到過很多駕車流浪者,如那個“流浪者烏托邦”首領Bob,音樂愛好者Dave,接受了Fern煙和打火機的男孩,及得癌症得老女人Swankie。他們選擇流浪的原因各種各樣,但大多數肯定都不是生活所迫。他們在做自己選擇的事。因為這些人表現的太真實,我好奇地上網查了一下,果不出所料,很多人就是在演他們自己,絕對地本色出演。其中有一段場景讓我非常感慨:Fern與Swankie再次相遇,並了解到75歲的Swankie患了癌症,將不久於世。而Swankie竟然說了那樣一段話:她說我有很好的一生,見過很多絕美難忘的情景。有一次在科羅拉多劃獨木舟,懸崖上成千上萬的燕子窩,成千上萬的燕子在我頭上飛,她們的影子映到水中,好像我和她們一起飛翔。我的一生即使到此結束,也值了。
有一首歌,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是感謝《Nomadland》,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群,不一樣的生活,稍稍了解一點nomad的艱辛、痛苦,但同時也看到他們對生活不同的理解,他們的樂趣和情懷。
說實話,當初想看這個電影的動力多少與導演趙婷有關。在她的身上有很多“標簽”——“華裔”,“十幾歲獨自來到西方”,“宋丹丹的繼女”,等等。但是,幾乎從屏幕的第一個鏡頭——一個憔悴的女人,從簡陋的儲存間將東西搬向半舊的van裏,然後看到一件男人的夾克衫,她拿了起來,緊緊抱在懷裏——從那第一個鏡頭,我就似乎完全忘掉了“一部電影還需要導演”這一事實,好像我不是在看電影,就是跟著這個女人,聽她講故事,(我都忘了她在“演”故事),和她一起在流浪。
回頭再說趙婷導演,我覺得她能在近乎沒有情節、故事的平鋪直敘中,讓我,相信還有很多人,記住了Fern這位既芸芸眾生,又獨特的女人,並深深為她感動,這個導演就是成功的。趙婷隻用作品說話,而絲毫不在意什麽“華裔”,“年輕”,“女性”等標簽,這就更讓我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