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
2024 (1)
我不喜歡《繁花》的理由
《繁花》在國、內外很火。對於影視作品,我不大趕得上潮流,總是不疾不徐地按自己的節奏找些喜歡的東西看,所以總是慢幾拍。但最近談論這個劇的人太多了,也就跟風地找來看。雖然目前還沒看完,但有些感覺如鯁在喉,想要頂風作案地吐吐槽。
其實,爛片多了去了,沒必要一一吐槽,再說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喜歡可以不看,有什麽可談論的。我之所以費勁碼字,還是衝它的盛名去的,可以肯定,《繁花》不在爛片的範疇,但是如此盛名,就讓我有些疑惑了。我為自己納悶:在一片叫好聲中,為什麽我欣賞不來呢?
說實話,在看前兩集時,我挺起勁兒的,鏡頭講究,節奏快,眾多人物出場,每個人似乎都自帶故事感和懸念。我想著:這麽熱鬧的開篇,正好可以搬個小板凳看大戲。然而,看著看著,就有些索然了:一個好題材,一眾好演員,怎麽每一集都像在給賣大力丸的開場子?
我也看到一些關於《繁花》的爭論,大部分都聚焦於是否真實,而我,倒並不糾結於此。其實,“真實”本身就是一個“不真實的標準”,因為人,場景,社會,現實,總是有太多太多的麵,個人視覺的真實可能眾多人感覺不真實,反之亦然。而對我來說,如果把《繁花》作為一部優秀的作品來評判,我不喜歡這部劇的原因是另外的方麵:人物的呈現和故事的帶入方法。
先說人物,《繁花》裏人物眾多,且個有個的特點,從橫向來說,這是這個劇好的地方。但是從深度來說就有些一言難盡了。怎麽形容呢?就好像你看一場戲,生旦淨末醜,每個角兒有自己的扮相、唱腔、動作,花臉就是花臉,青包公就是青包公,你絕不會看混。但是一部30集的電視劇,時間跨越10年,如果每個角色都僅以一張臉來呈現,人物就非常臉譜化,沒有層次感和立體感。可能有人會說:上海女人就是那樣子!上海人就是那個樣子!這話我不反駁,因為如果你截取任何一個劇中片段,某個街景,某個人物,都可能觸動你真實的記憶,讓你回想起曾經的人和事。但是,人物也好,事件也好,都是立體的,多層次的,變化的,而《繁花》的很多人物缺陷就在於此,幾乎每個人都是一張臉,一種腔調,一個模式貫穿全劇。拿汪小姐舉例:比較10年前後的她,除了衣著打扮變了,表演方式變了嗎?幾乎沒有!如果不看衣著,又沒有畫外音的提示,你能看出她是在演10年前還是10年後?除了表演痕跡極濃的乍乍呼呼,你看不到她的表麵之後的內在,更看不到她的變化。同樣的疑問也適用在其他人身上,比如李李,比如那個金美林的老板娘,再比如“大男主”寶總。《繁花》成功地讓觀眾記住了每個人物的臉,但僅限於單薄的臉譜性的臉,就像早年間你家裏掛了一張美女年曆,看了一年,總歸會把她記住的,然而,美則美哉,活則不活。當我回頭看《繁花》的宣傳照時,就是這種感覺。如果是一般的電視劇,做到能讓觀眾記住人物的“臉”就是不小的成就,但如果用高質量衡量,這種人物呈現就很遜色了。
再說故事,電視劇《繁花》的故事有很多討巧的視覺:老派+現代,市井+暴發戶,體製內“白領”+裏弄白丁,帥哥+美女's;商戰,股戰,情戰;臥薪嚐膽,一夜暴富(暴窮);加上本身就充滿機會、轉折、夢幻、多彩的時代背景(上世紀90年代);加上話題指數妥妥居首的地域背景(大上海);加上中、老觀眾的懷舊熱,年輕人的好奇感;當然,最後還要加上重磅炸彈---王家衛。這,這,能不火嗎?當然,話雖然這麽說,但真正駕馭這樣大的時間跨度與人物繁雜繽紛的故事也是很有難度的。不過,王家衛是誰呀?那可是專門在電影裏把故事講得讓人看不懂的主兒,怎麽會沒有震場子絕活?據說,因為這不是電影而是電視劇,王導還是體察民情,考慮到受眾群體的理解能力的。沒有把“王家衛手法”直搬過來,而是加了很多插敘,倒敘,畫外音,形成了這個“弱王家衛體”的敘事方式。感謝王導的體恤,看這個作品讓我感覺輕鬆很多,沒有以前的那種看不懂還要裝懂的壓力(同時也偷偷懷念一下在半懂不懂的某一點,心靈被針刺一下的痛)。但是,恕我一個外行人說句外行話:我覺得很多切換太生硬了(太王家衛體了?)。有些電影,全篇都在插敘,回憶,甚至幻想中切換,但仍覺得行如流水。而《繁花》的敘事,卻讓我有一種玩假深奧的感覺。進一步,我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取巧偷懶的手法,故事講不通順了,來一個旁白補充一下。愛恨情仇交代不過去了,補一下往日的場景。這個用法有點像劇中無所不能的“老爺叔”---寶總出現問題了,老爺叔會出來保駕,故事有破綻了,補一塊陳年舊事的補丁。
話說回來,雖然依我的觀點,我覺得《繁花》太過吵鬧,不是我的菜,其表現手法也很難稱之為上乘。但是,一部劇能受眾多人喜歡也自然有它的道理。還是那句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PS: 還沒有把這個發出去,就看到了張藝謀也要拍電視劇的消息,看來大腕導演們也開始競相放下身段“親民”了。
拍的花裏胡哨的 劇情還是就老套。
要不是陪女朋友看了幾眼 我連聽都不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