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和牛

一塊孺子和牛共同耕耘的處女地
個人資料
孺子和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介紹電影《孿生陌生人》,探討基因與養育的關係

(2018-12-02 11:06:25) 下一個

      電影《孿生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是今年CNN Files出品的一部紀錄片,以前在網上看見過廣告——三個一模一樣的大男孩衝著鏡頭傻笑,以為是無厘頭的滑稽片,沒有理會。昨天,偶然之間,看到文學城的一篇文章,題為《3胞胎分別被貧窮、中產、富裕家庭領養,重逢後揭開殘酷真相》,文章詳細介紹了這部電影(感謝作者!),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在網上尋找,所幸找到該片並看完。

      本以為紀錄片都會枯燥,但這部長達近100分鍾的片子卻非常緊湊,有趣,有哲理,有人情,有深度,讓人思考,(還讓我流淚)。整個一上午,我放下諸事,沉浸其中,一氣看完,並陷入思索之中。

      影片是從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真實故事開始的。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紐約,一個叫Bobby的十九歲小夥子到陌生的地方上大學,結果發現學校裏很多人熱情地和他打招呼,但讓他疑惑的是:人們都稱他為“Eddy”。而Eddy有個好朋友,他見到Bobby時驚呆了,因為他知道此刻Eddy正在遙遠的家裏,不可能出現在此地。但眼前的這位活脫脫地就是“Eddy”,於是他脫口而問:

      “你是被領養的嗎?”“是的。”

      “你的生日是1961年7月12日嗎?”“是的。”

      這位敏銳的朋友馬上意識到,眼前的這位一定是Eddy的孿生兄弟!他們相貌一樣,出生日一樣,又都是領養的。他和Bobby當即決定立即開車去與Eddy相見。於是就有了下麵這一幕。

      兩個孿生兄弟被分別領養,並在19歲戲劇性相見,這一消息很有娛樂性,於是紐約的報紙予以報道,並配上了照片。誰知,這一報道引來了更戲劇性的變化。原來,Eddy和Bobby不是雙胞胎,而是三胞胎!他們還有一位孿生兄弟,叫Dave,被另一個家庭領養。看到了報紙上的故事和照片,Dave的家人和朋友都確認Dave肯定和他們是同卵同胞兄弟。於是,孿生三兄弟相認,他們居然生活在方圓不到一百公裏之內,但十九年來相互不知。

      這一事件想來在80年代的紐約引起很大的轟動,報紙媒體爭相報道,訪談節目也做了很多。一時間,三人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甚至連麥當娜都請他們做其電影裏的角色。三兄弟在紐約開了一個名為《Triple》的餐館,一年就進賬一百多萬。隨後,各自又都找到心儀之人,所謂成家立業,結局完滿。

 

******

      這是電影《孿生陌生人》的開始一段,引人入勝,但似乎有炒冷飯之嫌——顯然影片不會用這個舊故事做主打,而是進入第二個層次,劇情畫風由喜劇、突變成懸疑劇、倫理劇,心理劇。

      影片在講述了Bobby, Eddy 和Dave 在80年代的故事之後,人們自然要問:三兄弟如今怎樣了?影片倒是沒從這個線索出發,而是轉向對另一個問題的探討:三兄弟是怎樣在養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領養的,其中有什麽隱秘之情。

      在三兄弟的養父母知道兒子是孿生的情況之後,曾聯合起來,一起去收養中心——一個非常正規的機構,質詢為什麽收養時沒告訴此情況,以至於他們的兒子長期飽受兄弟不相識之苦。但中心人員敷衍了事。養父母們甚至將收養中心告上紐約法庭,但後來受到各種阻撓,最後不了了之。

      這裏順便介紹一下三個收養家庭的情況。Bobby的家庭比較富有,爸爸是醫生,媽媽是律師,屬於上流家庭。Eddy的家庭大概就是典型的中等家庭了,父親是一個教師,較嚴厲。Dave更不同,他的父母是移民,英語不是母語,開一個小小的雜貨店,生活算是比較窘迫了。但是,這三個家庭顯然都非常愛他們的養子,而且三兄弟之上還都有一個也是被收養的姐姐。

      當時三個兄弟並沒有太多理會父母們對收養機構的不滿,他們還一直沉浸在吃喝玩樂之中。直到有一天,有一個記者偶然發現了一個情況。

      這個記者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這三個嬰兒的命運並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人為所致!

      他們被三個不同階層的家庭收養,並且對收養父母隱瞞有孿生兄弟的情況,這些都是收養機構刻意所為,甚至,他們各有一個同被收養的姐姐,也是被安排的。而究其背後,竟然是一個心理學研究項目,一個名為 Dr. Peter Neubauer的著名心理學家,將三兄弟作為樣本,安放到不同的家庭,並由他的助手定期以收養機構的名義回訪,為其研究項目搜集材料。而這個研究還涉及到一些其他對孿生子。

      在以人權為重的社會,這一消息無異於在相關人的心裏扔下了一顆炸彈,三兄弟頓時惶然,他們問道:我們是小白鼠嗎?他們的養父母也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公眾輿論也從道德倫理方麵加以譴責。

      詭異的是,這一研究從未公布於世,沒有結果,也沒有論文。那個記者花了很長時間探究這件事,他想知道這個研究的樣本有多大,涉及到多少人,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同時,那三胞胎兄弟也想知道,讓他們做小白鼠,那麽試驗結果是什麽,特別是在他們中一個人自殺了之後。記者花費很多時間精力,找過聽說或參與過這個項目的人,也沒人清楚整個項目。記者還直接找到那個心理學家,但他閃爍其詞,說現在不想說,以後發表了再談。直到2008年,Dr. Peter Neubauer去世,他即沒有發表試驗結果,也沒有再談及它。在記者了解到這個研究的資助來自私人基金和一部分政府資助,具有強大的背景時,他認為一定是某些勢力或人想讓這個故事保持沉默。

      後期,記者和三兄弟之一Dave試圖查詢Dr. Peter Neubauer留下的資料,它們被封存在耶魯大學,共66個箱子,項目時間跨度為1960年至1980年,但明確規定不得開封,直至2066年。開封需要一個組織授權,這是一個具有強大政治背景的猶太組織。順便說一句,Dr. Peter Neubauer、三兄弟都是猶太人。

      所以,影片的第二個層次揭示了三兄弟是怎樣進入各自的領養家庭的,他們的家庭狀況如何。三兄弟後來又是如何成長發展的。在這一層次裏,充滿的不是喜劇元素,而是嚴肅的探索、批判。並從每個人的敘述中尋覓事情的始終,及各自的心理活動。這裏涉及了科學的探索,道德倫理的界限,人對真相的追求,和每個人的成長痕跡。

******

      前麵囉裏囉唆說了這麽多,下麵回到主題——基因和養育的關係,這也是電影《孿生陌生人》的第三個層次。

      Bobby, Eddy 和Dave三個孿生兄弟的境遇幾乎可以說是兒童心理學家Dr. Peter Neubauer一手造成的。但是,Dr. Peter Neubauer冒天下之不韙,去做這樣的試驗,是要研究或證明什麽呢?他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事實是,心理學家本人不僅沒有發表他的研究,而且封存了所有資料,並拒絕向任何人談論此問題。但據一位曾參與過這個項目的學者說,Dr. Peter Neubauer的目的應該不是基因遺傳方麵,而是要找出基因和養育的關係。但是,即便他的猜測是對的,我們也暫且無法得到Dr. Peter Neubauer對此項目研究的專業結論。

      然而,這部電影已經有意無意地將這三個實驗者的生活展現在我們觀眾麵前,給我們每個人一個轉換角色的機會,試著當一回心理學家,自己找答案。

      先順著電影的思路,說一下三兄弟的發展痕跡。三兄弟的前半生已經在電影的前部分講得很清楚了:三個孿生嬰兒,在六個月大時被三個不同的家庭領養,十九歲時意外重逢。之後,三兄弟成為“名人”,一起創業成功,並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愛人。

      這時候電影借用的信息幾乎都是80年代初媒體上的信息。而當時的媒體和“吃瓜群眾”所關注的,除了戲劇性意外相逢之外,是三兄弟如何相像。他們的相貌、聲音自然是相像的。但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的興趣愛好,個人品味,甚至成長軌跡都是相似的,盡管他們來自三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他們都學過摔跤,都喜歡中國菜,抽同一牌子的香煙,喜歡同一類型的女孩子···。當你看到在電視采訪中,他們用同一樣的坐姿,同一樣的神情,不約而同地給出相同的答案時,大概每個人都會感慨:基因的力量真是太強大了!

      然而接下來,電影進入了導演、編輯自己對三兄弟發展的追尋和探索。大概是因為西方文化中對“成功”、“優秀”沒有硬性的指標,諸如上了什麽藤校,掙了多少錢,當了什麽官,發了多少學術論文等,電影並沒有評價每個人的人生,隻是通過一些相關人的敘述得到一些關於Bobby, Eddy 和Dave的生活片段。

      在紐約開餐館成功之後,Bobby離開了他們,餐館由Eddy 和Dave繼續經營。後來,Eddy 患了狂躁型精神病,住院一段時間。出院後不長時間,Eddy 竟然飲彈自殺。這件事給Bobby和Dave兄弟兩人的心裏留下來沉重的遺憾和陰影。

      至於Eddy 患狂躁症的原因,電影沒有明確給出,似乎並不是生活上遇到了難以逾越的坎坷。Eddy的妻子說:Eddy是三兄弟中最漂亮的,也是最希望看到三兄弟能和睦的。影片似乎暗指Eddy的性格發展與他與養父不和睦,養父過於嚴厲有關。電影近結尾時有這樣一個片段:Eddy的養父談到他得知Eddy自殺時的難過,情感非常真實,他反複說:I often wondered whether I didn’t teach him something. Maybe I didn’t teach him something, how to live life. (我可能漏掉教給他一些東西,一些東西諸如怎樣活著,生活。)

      前麵說過,Eddy來自一個中等家庭,他養父是一個教師。他的家庭似乎是宗教感很強的猶太家庭,養父嚴厲,並用軍事管理的方式對待孩子。從上麵的片段顯而易見地看出,Eddy的養父很愛兒子,並對他的死感到內疚。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結症所在,他的問題應該是和孩子的情感問題,心理溝通問題,而不是沒有教夠孩子知識。——順便說一句題外話,Eddy的家庭問題,其實是很多家庭都有的,父母能夠給與孩子的,絕不隻是錢財和知識,情感交流,情感支持其實是孩子心理發育的很重要一部分。

      電影從始至終很大部分都是Bobby和Dave的自述。關於這兩個兄弟的後來的生活,影片沒有詳細提起,倒是中間多次穿插了Dave養父母的家庭生活。Dave的家是三兄弟中最窮的,他的父母恐怕英語都講不太好,但是他們家卻是三個年輕人待得最多的地方。Dave的養父樂觀,心理強壯,在世時曾是他們三兄弟的核心和根。

      Dave說:I believe I am still here today because of the foundation that was given to me by my parents. I believe that absolutely made a difference in terms of struggling with whatever demons I struggle with

      (我相信,正是因為我父母給我奠定了強大的基礎,今天我才得以站在這裏。我堅信,這種基石能夠使我在麵對惡魔的時候,作出不一樣的選擇。)

 

      一個事情,看到一點和看到一個過程,得到的結論會是不一樣的。所以,親眼看到的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Bobby, Eddy 和Dave三兄弟的故事就是這樣。這一點,電影通過旁觀者揭示出來。

      那個最初報道他們相聚的紐約報的記者說:“They smoke the same kind of cigarettes. You say: Oh my God, they are smoking Marboros. That’s amazing. What you’re not looking for are their differences.” (他們抽同一牌子的香煙,你會說:噢,天呀,他們都在抽萬寶路!太神奇了!但是你沒有看到的是——他們還是不同的個體。)

      Eddy的妻子這樣說:“I think there were superficialities. They liked same things and they had similar interests. But deep down they are different.”(我覺得那些都是表麵上的,膚淺的。他們喜歡同樣的東西,對同樣的事情有興趣。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是不一樣的。)

      好了,到此為止,正式回到主題——基因與養育。

      這是一個大的話題,每個人看到這個影片大概都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影片的結尾,導演通過不同的旁觀者的口,給出了這樣一些結論,我照抄如下:

      三兄弟的一個共同的朋友說:“Why did the boy’s lives turn out completely different? I don’t need to read books. I don’t need to read any studies. I saw it first hand with these boys. It’s all about nurture.”(為什麽三個男孩子的生活會變得完全不同?我不用讀書籍,我不用看科研報告,因為我一直在看著他們。根本原因是——養育方式的不同。)

      那個一直追蹤和探索這一事件的記者說:“ I’ve come to believe genes and environment are close competitors. You could say that we drift in the direction that our genes tell us to go , but it doesn’t mean you are destined to be one person or another .” (我開始相信基因和環境是一對密切的競爭者。也可以說,我們順著基因指給我們的方向漂移,但這並不等於我們就注定要長成為這一個人,或者那個人。)

      最後,和三兄弟非常親近的Eddy的姑媽說:“I believe nature and nurture both matter. But I think nurture can overcome nearly everything.”(我覺得基因和養育都起作用。但是養育方式幾乎可以克服一切。)

注:照片和英文原文來自來自網絡和電影,譯文是我加的,如有錯誤,見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