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和牛

一塊孺子和牛共同耕耘的處女地
個人資料
孺子和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紐約印象

(2018-08-26 10:09:17) 下一個

    八月的第一個周末,去了一趟紐約,看望正在那裏實習的女兒。本來計劃得挺好:長周末,再請一天假,四天時間飛去飛回,既見了女兒,又能玩一玩,也不算倉促。誰知天公不作美,紐約雷雨,數航班被取消。為節約時間,隻好改坐長途“灰狗”,從多倫多出發,顛簸一晚,到達紐約。結果真正玩紐約的時間不得不壓縮為不足兩天。

    如此短暫的逗留,敢談“紐約印象”,似乎有些大言不慚。不過即使是瞎子摸象,咱也算摸著了象,總比看著圖片、對著電腦屏幕、玩著3D玩具描述大象略強一些,暫且班門弄斧地“印象”一下。

    以前也遊覽過紐約,做一些旅遊的人都做的事情,比如摸摸華爾街的金牛,感受一下時代廣場的霓虹燈,瞻仰自由女神像,登帝國大廈等。這一次,自詡“半個紐約人”的女兒要我體驗一下她的生活,就帶我去了一些“不太紐約”或者說是更“紐約人”的地方。因為女兒住在布魯克林,工作在曼哈頓,而我訂的Airbnb也在布魯克林,於是我便跟著女兒,乘坐地鐵,往來於布魯克林與曼哈頓。

    說到坐地鐵,不得不吐槽一下,紐約的地鐵大約是世界上最破的地鐵了。特別是那些又黑又髒的地鐵站,大夏天,沒有空調,又不通風,等車超過五分鍾,就悶得一身汗。不過抱怨歸抱怨,還多虧了這些地鐵,四通八達,省時省錢省力。就這樣,我和女兒地鐵加徒步,逛了不少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大街小巷和公園,所以我這“紐約印象”就揀幾個印象深刻的公園說說。

Washington Square Park

    華盛頓廣場公園,我這是第一次來。但一進公園,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覺得有點像魁北克城一個靠近魁北克大學的公園。仔細想想,也沒有什麽相像之處,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都靠近大學,兩個公園好像都有點青春、不羈,又文化、文藝的“範兒”。

    公園內,人們三三兩兩地閑散著,有人遛狗,有人在噴泉中戲水,人們躺在草地上讀書、聊天、吃東西,或者無所事事地閑逛。那架巨大的三角鋼琴旁,聚集了不少人。演奏者嫻熟地彈著,瀟灑又十分投入,優美的琴聲從他手指下流出。鋼琴的下麵並排躺著兩個人,剛開始我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麽,後來才明白是在觀看琴鍵的跳動。曲終,兩個人離去,又有其他圍觀者躍躍欲試。

    在公園的另一偶,那個敲木琴的家夥顯得有些孤單,沒什麽人看熱鬧,卻也極為認真地演奏著。女兒喜歡木琴聲音的悅耳,我們駐足在那裏聽了好一會兒。第一次仔細看木琴的琴身,考究而漂亮,像件藝術品。我注意到琴是帶輪子的。原來那架三角鋼琴也是放置在輪子上。即使如此,我也無法想象他們是怎樣把這些家夥運過來的。

    在一個角落裏,我們找到了女兒常提起的那位“鳥人”,他看起來像一個流浪漢,但顯然,鳥兒們都深愛著他,它們無所顧忌地圍繞在他的腳下,有些還棲息在他的身上、手上和頭上。他隨便抓住一隻小鳥,捧在手上,貼在臉旁,和它竊竊私語了好半天,既像嗬護他的幼子,又像在和老朋友聊天。

    走著走著,迎麵一個年輕人突然叫女兒的名字,還熱絡地和女兒聊了一陣。我好奇地問女兒何許人也,女兒說那是她的“園友”。原來那個年輕人喜歡國際象棋,而公園的一個角落有一個大的棋盤,他經常約人來下棋。而女兒,下了班不想回到布魯克林的住處,也經常和朋友來這裏閑逛,他們就成了“園友”。

    女兒告訴我每個周二晚上,這裏有露天電影,會聚集很多年輕人。這讓我想起來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可惜那天是周六,沒有電影。如果看到了,我一定會說:“姐看的不是電影,是小時候的感覺!”

Bryant Park

    到達Bryant之前,我們在曼哈頓的大街小巷已經走了十來公裏,正好在這裏歇息。

    Bryant Park地處曼哈頓midtown,毗鄰紐約圖書館,一片不大的綠地,但在這鬧市之中,也算是流過喧囂街道中的一股清涼,圍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一抹色彩了。

    女兒說這裏通常有很多活動,可以下棋、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玩遊戲,還有讀書室。有時候還有很多小吃在這裏賣。我不需要什麽活動,就是要閑逛,所以就和女兒沿著邊上的花壇慢慢踱步,一邊好奇地觀看著其他人。

    這裏的人大多數應該都是當地人,有些是年輕的情侶,親熱地依偎在一起;有些是大人小孩一家子,說說笑笑,打打鬧鬧;還有很多老年夫妻,他們大多坐在樹陰下或店鋪旁,喝著咖啡或飲料。也有一些是單獨一人,年輕人或中年人,有的帶著筆記本電腦,有的埋頭玩著手機,有的無所事事,目光空洞地看著前麵。他們置身與眾人之中,卻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我想生活在這巨大的城市裏,這也是貼近社會,釋放自己的一種方式吧。

    我們是在公園裏吃的晚餐。本來想請女兒吃頓大餐,但實在不想把時間花在等餐上,便決定買些吃的來這裏野餐。我曾擔心Bryant這種公園在周末晚上會人滿為患,女兒告訴我不用擔心,她說這就是紐約公園的好處:從來都很熱鬧,不冷清,但也總是有位置,能找到自己的空間。

    我和女兒說著、笑著、吃著、聊著,不知不覺夕陽就西斜了,看著遠處的高樓仍就沐浴在夕陽之中,自己的周圍卻一點一點地暗淡下來,別有一番風景。

Williamsburg Domino Park

    Domino Park是布魯克林靠近East River的一個公園,這個公園是女兒“發現”的。她說有一天坐地鐵通過Williamsburg大橋,她突然發現河岸邊有一片很“interesting”的地方——一塊一塊長方形綠地整齊有序地沿著河邊排列,還有一些高高低低、奇奇怪怪的形狀聳立在旁邊,看起來是一個好玩的地方。於是她就和夥伴們在網上查找,最後發現那就是新建的,並即將開放的Williamsburg Domino Park女兒和朋友們去參加了開園慶典,並喜歡上了這個公園。

    我們去的時候是晚上。女兒說這個公園在水邊,可是下車之後我隻看到狹窄的街道和廢棄的黑乎乎的廠房,哪有什麽公園?哪有什麽East River?她告訴我別急,帶著我拐向一條不甚寬敞的通道。繞過那些阻擋視線的廠房,便覺得豁然開朗,East River在眼前,而曼哈頓隔岸相望。

    公園的主題是“industry(工業)”,是利用一個舊的糖廠原址建的。廢棄的廠房恰到好處地阻斷了市區的喧囂,有一個“別有洞天”的效果。而女兒曾看到的那些奇怪的形狀,就是那些顯示industry的雕塑。

    沿著河邊是一條寬闊的步行道,然後是草坪、綠地,間或有一些活動場地,孩子們在音樂噴泉中戲水,年輕人坐在露天酒吧裏小酌,各式各樣的木椅隨處可見,供散步的人們歇息。悶熱的夏季夜晚,踱步在這樣的路上,享受著河麵習習吹來的微風,不勝愜意。

    憑欄而望,夜晚的Williamsburg大橋,全無白天的喧囂和尖利,顯得嫵媚而柔和;而河對岸的曼哈頓,雖燈光閃爍,卻像一位洗盡鉛華的少女,安靜地落座在那裏。

Brooklyn Bridge and Brooklyn Bridge Park

    作為我的私人導遊,女兒有一個長長的單子——list to do,而徒步走過布魯克林大橋,大概是那些“必須完成”的項目之一。

    周日早晨,我們在咖啡館悠閑地用過早餐之後,按照女兒計劃的路線走進魯克林大橋。

    這是從街道上看到的大橋的一部分,很多人在這裏拍照,大概是因為從古老的建築之縫隙看到大橋,有著不同的感覺吧。

    經過大橋的橋頭,有一個跳蚤市場,人來人往,很熱鬧。可能在國內見多了自由市場,倒沒覺得跳蚤市場多有意思,不過在食品攤的地方,我居然看到一個賣煎餅果子的,而且那熟練的攤煎餅的人居然是一個黑人小夥兒,攤子上還打著一個上海連鎖店的招牌,女兒說上海的確有很多這個連鎖店。要不是早餐吃得太飽,一定要買一個嚐嚐。

    轉過橋頭,就是河濱公園了。女兒告訴我,布魯克林大橋和曼哈頓大橋距離很近,所以在這裏能看到曼哈頓大橋的全貌。接著,她又非常生氣地補充:“Manhattan Bridge本來很好看,但是他們在對岸建了一個特別難看的建築,ruin everything (破壞了一切)”。

    走近河邊,曼哈頓大橋果然盡收眼底,拍照的時候,恰巧有數十隻獨木舟劃過水麵,遠遠望去,像一群彩色的魚遊過。那中間的突起物就是女兒說的“特別難看“的高樓。我覺得“難看”倒也說不上,但建造在那個地方,的確破壞了大橋的整體觀感,怪不得學建築的女兒對此耿耿於懷。

    終於踏上了通往曼哈頓的布魯克林大橋,正值周日,大橋上的人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不時地,步行的人們就要霸占自行車專用道,引得那些騎車人不耐煩地不斷摁車鈴,提醒人們他們的權利。

    那天氣候悶熱,走在橋上,沒有感覺到一絲涼風,天空也似乎蒙上一層水汽。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們這些汗流浹背的遊者心情。腳下的這座橋具有130多年的曆史,笨重的鋼筋水泥橋墩,裸露的型鋼結構,縱橫交錯的鐵索,這一切給人的感覺不是破落和廢舊,而是踏實、厚重。

    隔河相望,左邊是聳立在岸邊的樓群,右邊是曼哈頓大橋的風光。回首,依稀可見布魯克林城中的那些紅磚舊樓,它們仿佛從來就在那裏,陪伴著這座橋,並見證著每天從橋上穿流而過的人們。

High Line Park

    High Line Park是一個新的城市公園,始建於2006年,2009年第一期完工開放,今年剛剛完成10大道30街的擴建。但同時,High Line又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它構建在廢棄的紐約鐵路線上。一兩年前,我曾感興趣於這個公園,在網上查過一些資料,了解一些它的設計和建造細節。

    紐約的這段鐵路建造於1847年,在曼哈頓繁華的地段它是高架於街道之上的,還有一個小小的火車站在旁邊。時至今日,這段鐵路早已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但如何處置曆史的殘骸?讓它繼續陳屍於繁榮的街道和樓群之中嗎?毀滅還是重生,一道經典的問題擺在紐約市政府的辦公桌上。當然,當時有眾多的方案可供選擇,而由園林建築師James Corner和他的公司提出的設計理念獨具匠心。James Corner要利用廢棄的高架及上麵的鐵軌建造一個步行長街。這個方案在當時是極具爭議的,幸運的是它戰勝了其他競標者,使得紐約人得以享受這個獨特的公園。

    因為是建築在鐵路上,公園是一條狹隘的人行步道。說狹窄是相對而言,其實走在上麵很舒適。兩公裏多的步道,園林設計獨特而完美,非常注重細節。整體一氣嗬成,每一段卻都有變化。有的地方像普通的城市花園,而有些地方卻有意將鐵軌裸露於地麵,中間夾雜著看似荒蕪的野草。還有一段,步道建在鐵軌之上,通過鐵網,人們可以看到躺在腳下的一百多年前的曆史痕跡。像其他紐約的公園一樣,步道旁邊長椅、台階隨處可見,休閑的人們可以隨意坐臥休息。

    High Line的更獨到之處是源於它的地理、地形,它橫穿了曼哈頓西南部沿河的16街到30街。走在上麵,旁邊的建築似乎伸手可以觸及;附身望去,車水馬龍從腳下穿流而過。而從那些專門設計的遙望台,能夠望到14街公園的碼頭,和Hudson River。置身於繁忙、喧囂之中,卻享受著野草、綠地、荒蕪和休閑。

    走在High Line上,我不禁又犯了胡思亂想的老毛病,我想到了梁思成老先生。他老人家嘔心瀝血為北京提出建設設想,曾苦苦地希望能保留住老北京城。在規劃中,他提出了類似的想法——在北京城牆上建公園,既不破壞古跡,又供市民休閑享樂。

    設想一下:散步於古城牆花園之中,觀看城內,是原汁原味的古城風貌;眺望城外,是綠樹叢中的現代化首都。將古老與現代,曆史與生活一覽於眼底。如果梁老先生的願望能夠實現,那麽古城北京的魅力豈是區區High Line可比的。

    可惜時光沒有辦法能夠倒流,成為曆史的現實,除了無奈的接受,別無他法。

    又扯遠了,還是回到紐約吧。這一次短暫的旅遊,讓紐約這座城市在我心裏鮮活和立體了許多。想到建築,不再隻是想起那些高聳的玻璃幕牆,還欣賞了很多帶著台階和鐵質樓梯的紅磚樓房——看起來有些破舊,卻別具一格。說到紐約人,不再覺得個個都是華爾街金領和商界精英。那些街頭的演藝家、公園裏閑逛的市民,地鐵裏不同膚色、不同口音的人們,大概更“紐約人”。想到紐約,不再是“那個城市”,而是“這個地方”。

    我們常說誰誰像鄰家女孩,就是說感覺很親切,很貼近,很舒服。而紐約的這幾個公園,給我感覺就是“很鄰家”。進到裏麵,撲麵而來的是一種能讓你置身之中的本土氣息,不奢華、不做作,接地氣,把你不由自主地融了進去。

    女兒則和我說:原來想象的紐約,就是曼哈頓的摩天大樓,以為住在那裏的人都是精英富豪。住在這裏才知道,紐約其實是很實在的,各式各樣的人,都能找到fit(適合)他們的地方。不過有一點——人太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像半個紐約人的玩法,細小之處見生活
唐西 回複 悄悄話 布魯克林區真是不敢恭維,住那裏,還真要先學學中國功夫。
至於紐約的地鐵,三十年前就很破了,有些站進去如同進廁所,那味道到今天一聽到紐約地鐵就不想再踏足紐約了。
後來凡到一個國家旅遊,都改自駕,海闊天空,再也不做地老鼠了。
www12345 回複 悄悄話 那個橋是曼哈頓橋,下邊的橋拱裏的尖型建築是帝國大廈,天氣好時可以看的很清楚,很多旅遊的在這照相。
silverbug 回複 悄悄話 布魯克林大橋下是很多好萊塢電影的取景地。立馬能想到的有《聞香識女人》裏Al Pacino帶著男孩飆車的地方,《美國往事》裏那群孩子長大的地方。。。
xiaoji 回複 悄悄話 紐約曼哈頓很多區域看上去很破,但房子那麽貴。搞不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