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欣賞在職場生涯欄目中的一篇文章 “ 敢問路在何方 ? - 談談生物醫學博士的北美職場生涯 ” ,特別是作者的出世和入世比喻, 讀來形象而真切 。我願從一個在美國從醫的中國醫生的角度,談談在美國做醫生的職業選擇。
和大部分中國醫學同行一樣,我來到美國從事基礎醫學科學研究。我決心出世,毫無發財的夢想。做了兩年博士後我拿到了助教的職位以後,我對臨床以人做實驗對象的研究產生了極大興趣,於是我重新拿起了聽診器回到醫生的崗位。
美國醫生的職業選擇有:
入世為錢而行醫
1. Private Practice, group or solo :全科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開業行醫的收入即使不能和二十年前相比,仍然很不錯。這對負有沉重債務的美國醫學畢業生是很有吸引力的。試想,如果一個人從大學到醫學院一路上過來學生貸款會欠多少?我科一個 fellow 經過八年爬藤,已欠下二十萬元。所以對於去開業行醫他已經是急不可待了。我們的 fellowship program 是 一所常青藤學院,還沒有畢業,都已經有無數單位前來預約畢業生。所以我的同事會很容易地找到一個高薪工作。但是眾所周知,行醫長期過度勞累和沒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影響醫生們的夫妻和家庭關係以及個人生活質量。我的一位朋友是血管外科醫生,他年收入過百萬,但卻很少有機會享受生活。八歲的女兒因為一星期沒有見到爸爸,特意讓媽媽把她帶到手術室外,堅決要和爸爸見上一麵。等了四個小時還是失望地回去了。他的家裝飾得像豪華的宮殿,僅水晶燈就價值幾萬美元,但是他的妻子最後卻有了外遇,離開了他。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美國醫生超時工作是人所共知的。我們監護室的很多護士聲稱決不找醫生做丈夫因為不能忍受他們的工作狂生活方式。所以,千金不一定能買佳人一笑。
2. 投身金融和保險業 : 我們學校為 fellow 和 attending 們提供流行病學碩士的學位,其中醫學經濟學和 evidence-based medicine 訓練享有很高聲譽。所以,每年華爾街的投資和保險巨頭都要來這裏遊說,試圖用天價高薪聘走頂尖人才作為他們的醫學顧問。
3. 投身醫藥業:醫藥公司也試圖在人才爭奪戰中占據一席之地,因為他們需要經過 evidence-based medicine 強化訓練的醫生來設計和指導大規模 human subject clinical trials 。 他們的薪水沒有華爾街那麽高,但比有些專科醫生的收入還要高。他們的賣點是朝九晚五, 周末 節假日,不用帶呼機,沒有法律訴訟 。
出世:投身學術界 Be an academician
有一篇文章叫做 “fading glory of academic medicine” 發表在美國胸科協會雜誌上。它談到了在醫學學術界的好壞兩麵,總之焦點是錢。以前,因為 在學術界可以名利雙收,所以你必須出類拔萃才能介身於其中。但是現在不行了,作學術 隻有行醫的一半薪水,所以肯投身學術界的人必然出於興趣驅使和出於對醫學科學的熱愛。加上華爾街和醫藥公司的介入,學術醫學很難維持陽春白雪高高在上的姿態,因為如今已經不是 take it or leave it 的時代了。不過即使如此,對很多美國醫學院校畢業生來說,做學術醫學仍然是高尚和具有挑戰性的一份職業。特別是當很多醫學院用吸引人的福利和退休計劃,還有幫助償還沉重的學生貸款和子女免費上大學等來招募人才時更是如此。
留在學術界做醫學教授有下列選擇:
所以,美國的醫生有多種從業選擇:從治病救人,到為人師表;從投資保險,到新藥開發;從醫學教育到臨床科研,盡可依個人興趣選擇。和其他行業一樣,選擇哪個方向關鍵在於對金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