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太魯閣山區的山巒與峽穀,從山地進入丘陵,再進入台東池上鄉,就被那大片大片碧綠的稻田迷住了。這就是有名的池上米。綠油油的稻海,倒映著藍天青山,
很應景小時候唱的那首兒歌:青青山藍藍地天,青山下綠一片,稻浪滾滾望不到邊,看一眼,走半天…;騎著腳踏車,沿著蜿蜒的天堂路,走在伯朗大道上,自從伯朗咖啡和金城武在這條鄉間田野拍了廣告後,這兒就成了觀光地。
這棵樹叫“金城武樹”。
團裏“快樂的蘿卜”放飛自我。
從台東、屏東到高雄,窗外的海景已從太平洋換成台灣海峽,路旁的植被是高高的檳榔樹,紅色的風梨田以及果實累累的釋迦樹。導遊Cindy特地在一個水果市場下車,為我們買釋迦果,釋迦因外形類似佛像頭部而得名,它的果肉香甜又帶點牛奶味。釋迦果的果皮帶黑代表成熟了,才好吃,Cindy一共隻挑出了4個熟透的釋迦果,大家晚餐時分食了。
(網絡照片)
在高雄參觀了全台最大的海軍眷村”再見捌捌陸”和“四海一家”。以前海軍總司令的小院現已成私人住所,隻從花木蔥蘢的街道上走過,朋友說:想起了北京百萬莊的申、戍區的部長小樓。捌捌陸的意思是全台眷村共有886處。園區裏用老照片、舊文物(砲彈製的煙灰缸,舊皮鞋等),和影片訴說著軍眷們的故事,讓原本已隨著時代洪流逐漸淹沒的空間又展現在我們眼前。
不少人知道台灣的眷村,是從台灣導演賴聲川的舞台劇《寶島一村》開始的。那年,王偉忠曾帶著話劇在舊金山灣區演出二場,很感人。眷村,作為一個台灣漸逝的特殊生存背景和社會形態,融合著異鄉人的流離悲愴,暗合著時代變遷的生命軌跡,記憶背後所衍生出的文化熱,歸根結底還是鄉愁的聚合。
眷村
四海一家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眷村特有的人文氛圍,可以說是台灣文化多元的曆史現場,也是很多人懷念的故鄉味。
在車上Cindy介紹說台南市是台灣的第一個city,1624年荷蘭人就建立了台南,它曆經荷據,鄭(成功)氏,清領,日治,走過數個世紀。
匆匆走過台南市,然而卻發現我更喜歡它。它保留著古宅老街的場景,充滿人文韻味的街頭巷尾,既重現往昔時代,也承載著市井小民的生活空間。
最回味的還是台南美食,就連街頭小店的炸蝦餅,都是濃濃的蝦香。而這一路走來,雖然台北、台東及台中各酒店的早餐都很好吃,但最令人心動的還是台南晶英酒店的早餐,中式西式百多種,美味沙拉,海鮮粥,牛肉湯,擔仔麵,…,哇,坐我對麵的小夥子就吃了十幾盤。光芭樂汁,我就喝了三杯。
位於嘉義的阿裏山是著名的風景區,它擁有多樣的風景姿態。阿裏山五美即:日出、雲海、晚霞、森林,小火車。我們阿裏山一行,遺憾的是未見到在阿裏山海拔2200公尺以上的絢麗晚霞,其餘四美則未錯過。
阿裏山地區橫跨熱、暖、溫三帶,蘊藏豐富的森林,在海拔1800米-3000米的溫帶林中,尤以紅檜巨木聞名。檜木散發出特有的芳香,防腐防蟲。但曆經長期的採伐後,原始檜木林幾乎伐盡,導遊介紹說:日本的廟堂幾乎都是用台灣檜木建造的。現在的“神木遺跡”是第一代神木,已經原地放倒,回歸自然。
千年樹齡的水山巨木
可惜的是因為腿傷,我沒能走巨木群棧道,錯失走進森林時光隧道的機會。我們入住是全台海拔最高的賓館_阿裏山賓館(另文介紹)。
阿裏山賓館位於管製區,我們的旅遊車隻能停在遊客中心,再搭賓館的shuttle前往。
第二天淩晨四點,賓館的shettle又把我們送到小火車站,搭乘小火車到祝山站去看日出。出發時是雲霧彌漫,氣象預報說有雨,並不肯定能看到日出。做好心理準備,能看到日出就是賺到了。
火車站都是由檜木建造的。
淩晨中的小火車
下了火車我拄著拐杖慢慢地走著,其他人們很快都不見身影了,隻有我,一路欣賞森林,不禁感歎自己是真的老了。十年前,還背著四升的水,走了Wave(波浪穀),那次是等了三天才抓到permit(野外荒野許可證)的。現在隻好拄著拐杖旅遊了。走了約20分鍾,到了小笠原山觀景台觀賞日出。
在阿裏山上,看到了雲海和日出,看著蛋黃色的太陽在雲海上升起,早起行走的辛勞頓時消如輕煙。在美國加州生活多年,經常到海邊看日落,有位作家朋友戲稱像“鹹蛋黃落入菠菜湯”,倒是多年未見日出雲海上了。
觀日出
回程的小火車隻有兩趟。我趕到車站時,第一趟正準備發車了。站台的工作人員看見拄著拐杖的老太太,馬上打開已關閉的柵門,讓我進去,正在關的車門也重新打開,扶了我上車。叫我又體會了一把台灣社會對老年人+殘疾人的關心照顧。
坐在最後一節車廂,可以看到正在彎彎曲曲軌道上的前麵車廂。
行走的火車
阿裏山森林鐵路建於日據時期,當局籍著鐵路運出大量的神木,並用於日本及台灣的神社建造。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時代,小火車的動力來源由蒸汽轉為柴油。現在已經結束了伐木,隻作為觀光鐵路線了。我們乘坐的“祝山線”隻搭載觀賞日出的遊客上下山,其時刻表是配合日出時間而調整的。
小火車的鐵路沿線,兩側櫻花盛開。阿裏山櫻花季正當季。
車站木雕
阿裏山觀光資源豐富,無論是自然生態或是人文風景,皆交匯出綠意繚繞的美好景緻,而當地的鄒族部落文化也是阿裏山的重要一環,是不可錯過的人文風情。
走在阿裏山,就會唱起那首著名的歌曲:高山青,澗水藍,阿裏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裏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優美動聽的台灣歌謠是原住民高山族的歌,其實也就是阿裏山鄒族,高山族隻是統稱。
阿裏山原住民主要是鄒族(cou)的分布地,現在總人口約六千多人,鄒族文化是阿裏山的靈魂。我們去時參觀了優遊吧斯鄒族文化園區(YUYUPAS cultural park),回程時遊了鄒族園區的茶園。
優格哇舒劇場
在優遊吧斯文化園區的導覽是位身著鄒族服裝的小夥,他說他的民族服裝是受專利保護的,不可以作為商品出售。因為服裝應用了鄒族一個遠近聞名的特色,那就是他們精細的鞣皮技術。鄒族會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作衣服。
他介紹了鄒族的傳統:首先是頭目(Peogsi),通常會是由其中一家族固定承襲,再來是征帥(Eozomu)是爭戰、獵首的指揮官,最後則是勇士(Maotana)也就是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而他的裝扮,則是勇士。
他帶領我們繞著園區參觀,介紹說:由於八八風災(2009年8月8日),阿裏山受到重創,他們的家園被土石流衝毀,政府幫助他們建立了這個園區,讓鄒族原住民有了居住樓屋,就業機會和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平台。
園區裏的教堂
族人正在清理在山中打的山蝙蝠。
逐鹿部落的花旗木,千姿百態。
我們還近距離地接觸梅花鹿園區和射箭體驗。
第二天回程時,我們去了一家鄒族茶園。它以鄒族傳統茅草屋為造型,建立的一座茶園中的文化部落。
阿裏山鄒族文化部落
阿裏山終年日照短,晝夜溫差大,雲霧繚繞中,所生產的高山茶香醇甘甜,最負盛名。
翠綠的茶園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美麗的阿裏山姑娘殷勤地泡茶招待我們。她介紹的綠茶,紅茶氣味清香,不同的海拔生產出的茶葉口味不同。
阿裏山姑娘在茶園
泡茶的阿裏山姑娘
在著名的台灣高山茶產地,機會難得,大家紛紛購買了“金萱”“翠玉”等名茶,我也買了阿裏山紅茶,它泡出的茶湯濃鬱,還帶有果香,可反複衝泡7-9次,可說是茶中極品。
唐代龍興寺高僧齊己的名詩《謝中上人寄茶》
春山穀雨前
並手摘芳煙
綠嫩難盈籠
清和易晚天
且招鄰院客
試煮落花泉
地遠勞相寄
無來又隔年。
這首描寫穀雨時節江南茶農採茶忙碌的意境,詩人迫不及待的招來鄰居品新茶,大方好客,也應景我們今天品茶的場景。
謝菲兒到訪。台灣的人文風情都好。很少見那種到處拆遷而建的高大亮建築,保存完好的民居小鎮和自然風光更有吸引力。
沈香小妹近水樓台,去過的地方很多。我隻是點水掠過。很喜歡台南。
謝謝小P,我們的遊團安排的很好,有小眾景色有人文,很開心。
大自然千姿百態,各地景色不同。觀景自然也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