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蓮

人生在世,以誠相待足矣。 我對人生充滿希望,但隨遇而安
個人資料
綠珊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式點心懷舊風 —即將關閉的中關村茶點鋪

(2025-04-27 15:16:05) 下一個
在中關村的煙火中,有個和老莫餐廳同時代開張的西點鋪—中關村茶點。而今天,68歲的中關村茶點鋪即將停業了。門店將於五月底結束營業。
 
 

中關村茶點鋪是1957年四月建立的。就建在中關村北區的18樓樓下。

 
那時北區剛建成不久,居住的都是中科院海外歸來的科學家還有外國專家(他們大多居住在10號樓,12、13、14、15號樓),尤其是蘇聯專家多。考慮到這些專家的飲食習慣,院長郭沫若特地請示了周恩來總理和北京市政府,建立了這個茶點鋪。它是一家“前店後廠”式的國營老店,在上世紀,是聞名京城的西點代表。
 
 
為了確保口味,郭沫若親自點名,把天津法國大磨坊主廚景德旺請到北京,主持這家西點店的工作,設計西點品種,帶徒弟傳授技術。景老先生可厲害著呢,擅長製作德法意俄等七八個國家的點心和麵包。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人民溫飽都是嚴重問題。因此做西點並不容易,店裏的黃油都得特批。聽說要先經海澱區批,再去北京市蓋章,然後到大紅門的一個冷庫去拉。當年有一說的是:老莫(莫斯科餐廳)的雪人、新僑的麵包、中關村的西點。
那時的茶點鋪,是小孩子的最愛。我猶記得一進門就聞著甜香的奶油味。最受歡迎的是蝴蝶酥,奶油小卷、蘋果派。我們小孩子常常要先去排隊,等著買奶油麵包,似乎記得麵包是一毛五一個,一個人隻許買二個。茶點鋪的核桃派、黃油餅也偶爾吃過,好像是在發小家吃的。插隊回來後,也會到福利樓去買黃油卷解解饞。
 
 
 
當年為給居民區配套,在中關村一區的南邊大街邊,配建了一些便民設施,有菜店、糧店、副食店,還有書店、茶點店和飯館,我們管那片叫做福利樓,後來對麵又建了燈光球場(文革時貼滿了大字報,後來叫中關村體育場。現在南邊的一半還是操場,北邊蓋成了科學院情報中心),從福利樓再往前走,就是“四不要禮堂”。這禮堂是大躍進時期建的。為了符合大躍進“多快好省”的口號,就建了這個四不要禮堂,號稱“不要磚頭、不要柱子、不要木材、不要鋼筋”,而是由預製塊構件組成。口號是騙人的,實際是後來四要全用上了。特別是在後來的抗震加固中,隻不過老人習慣了,還是叫它“四不要”。2024年,這個禮堂也拆除了。
 
 
別看禮堂音響效果不佳,當時來演出的都是大腕,梅蘭芳去世前的絕唱就在這裏。我們中關村小學生在裏麵看過不少包場演出,像兒藝的“馬蘭花”、“箭杆河邊”;青藝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都在這個禮堂看的,文革時還經常和一幫發小混進去看各地文藝團體的演出。當然,文革中在這個禮堂還批鬥過不少老革命、老科學家。我記得當我看見被批鬥中的鄰居時,說了一句:這些小將這麽凶呀,就被旁邊的造反派怒斥了一聲。
 
那年回國,發小帶我去福利樓和周圍走了趟“懷舊之路”,當年每天下學,都要從小學新樓(現在叫中關村二小),在北區那幾棟樓裏拐來拐去,然後沿著林蔭大道再走十分鍾,回到南區的家。(北區離32路中關村站近,南區離黃莊站近)
 
 
“中關村茶點”店裏還是那種六七十年代老商店的派頭,糕點盛放在舊式貨架上,懷舊式的櫃台售賣。重量是拿盤秤約(yao)的,店員們統一身著白大褂工作服。
 
 
點心口味甚至跟70年前差不多。小時候的味道,滿滿的奶香黃油香。延續了幾代中關村人的美好回憶。
 
蝴蝶酥:剛剛出爐,真香。表麵灑著一顆顆小糖粒,越嚼越香。
黃油小卷:50元/袋,薄薄的酥皮裏裹著奶油,是動物奶油,甜度剛剛好,沒有倒牙的感覺,入口即化。個兒挺大,拿回家冷藏,也好吃。
 
 
 
蘋果派、咖喱角都不錯,吃個情懷。
吃著西點,又想起我當年的糗事:我拿著五塊錢,請我樓裏七八個小朋友到福利樓茶點大吃了一頓,隻要他們想吃我就點,五元錢花光。那天晚上我被打了一頓,(罰沒罰跪我忘了)。我媽說是我偷的錢,可我也挺委屈,我明明記得她給了我五塊錢呀。不過那筆巨款讓我一頓就給造完了,的確該打。
 
 
 
中關村小區的道路已破敗不堪,但身在其中仍會感受到這裏的曆史氣息,是活的、延續的、可回憶的。
13、14、15號被列為特樓,住在這裏的科學家從50年代回國,在這裏一住就是一輩子,這裏有他們過往的一切。(記得小時候,從這幾個樓前過,還見過站崗的軍人)。在這個特樓裏最後一個走的是李佩,她於2017年1月12日離世。在世時,她一直努力說服要保留這幾個樓。她寫信說:“能代表科學院的是我們這幾幢樓和住在裏麵的老科學家,大概有80多位。這80多位裏,有9位是1948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32人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有8位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特樓6位,周邊樓2位)。怎麽能隨便就將這些樓拆掉呢?在國外,最有文化曆史意義的老房子會保留起來,也許有新住戶,但他們會在房子前鑲一個名牌:誰的故居,我們也可以采取這種方法嘛。”
 
 
現在13,14,15號樓已被公示為北京市首批曆史建築,雖然配套的這些建築被拆除了,但這三棟樓記載著曆史意義,隻要他們在,你就能感受到它們被賦予了曆史意義的生命感。
 
 
 
再見了,中關村茶點。幾代人的回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珊瑚是這長大的啊,我在這工作過一段時間,記不住街名,但那個糕點店還是知道的,常去,愛吃裏麵的奶油製品,蝴蝶酥、奶油牛角、黃油餅都是我愛吃的。記得那個街麵是坐西朝東的,在一個樓的裏麵,這幾年路過中關村,早看不出街道了,全變了。很喜歡那些個灰色的樓群,很高興有2個留下來了,我有2個叔叔曾住那,現在隻剩一個了,去養老院了
藍色的星空 回複 悄悄話 北京三禾的稻香村有些點心做得比這家好,雪花酥,黃油布丁,一塊一塊賣的,冬天可以放一星期,能上飛機帶出國,國外華人店賣的稻香村點心能放好幾個月,配方就變了,不建議買。國內還有一蘇式稻香村,質量不太好,要買三禾的稻香村。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山客' 的評論 :
你指的是老莫,莫斯科餐廳嗎?我不記得中關村福利樓賣過酸麵包。(sourdough)。倒是在老莫吃過。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不開竅' 的評論 :
現在茶點鋪也要消失了。
老山客 回複 悄悄話 my first time had Sourdough was there
不開竅 回複 悄悄話 2019年舊地重遊,那時大操場沒了,茶點鋪還在,17樓還在。女兒還記得在大操場放飛皮筋動力飛機模型。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見道' 的評論 :
是的。在燈光球場看過藍球賽。放過禮花後追著小降落傘跑,但從未追到過。
見道 回複 悄悄話 燈光球場是室外球場可以在晚上打正規籃球比賽四周是高企的水泥階梯式座位,可以坐著看球在當時是很好的室外場地了。燈光球場外就是大操場,就是一大片整理過的壓平整的土地沒有草坪的。可以踢球。
大操場也是燃放禮花的地方,中關村是一個北京禮花燃放點,中關村居民看放花容易。
茶點部文革時關了一陣,後來(依然是76年前?)又重開了,當然是非常驚奇,當時的那幾樣西式點心別地買不到的,那時中國真的非常非常窮。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小區拆除了。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一看就饞的點心,現在很多人也喜歡,為什麽關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