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Inception 是在看一個故事,一個非正常人,用故事形式,敘述真感受或真幻覺中的一係列情節原委,導演給觀眾一個個懸念,觀眾會隨之猜測真假,但總沒脫離影片是個 suspense 故事的事實。
看 Black Swan ,故事情節卻隻是個表象,導演不隻是給觀眾提供線索而講述故事始末(事實是故事沒有清晰的始末),而是用一個個似有似無的意境、感受、細節、情節錯覺和角色糾葛來表現一個精神高度緊張的靈魂與個性的掙紮。
看電影的時候,覺得Portman會進軍奧斯卡,現在她因此片得到金球獎,一點也不讓人吃驚,她當之無愧,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員,雖然 Star War 很一般,但她後來的電影,尤其那部 Goya’s Ghost 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她不但把芭蕾練得象模像樣,近景不用替身,29歲的她把少女扭曲的精神世界演繹得絲絲入扣。
影片“故事”主要用 NINA 身邊的四個人牽引成型: NINA 媽媽 ERICA ,芭蕾導演 / Choreographer THOMAS, NINA 的偶像前芭蕾明星 BEHT , NINA 的崇拜者新朋友 LILY 。
NINA 是個完美主義者, ERICA 這個推媽是成因之一,她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似乎強行堆砌到女兒身上,用嚴格的約束和縝密的愛心,一絲不苟地規範控製著 NINA 的舞蹈生涯和生活…… 但是, NINA 本身對自己的要求已經嚴酷到雞蛋裏挑骨頭了,她的技術無可挑剔,但是她仍然一絲不苟地比其他人都刻苦的訓練自己,用她自己的話說“ I just want to be perfect!”
THOMAS 知道 NINA 是最好的,但是也知道她的局限,他不擇一切手段地“啟迪” NINA 的“人性”意識,釋放生命,拋開規矩方圓,即能作為純情聖潔白天鵝,也能搖身為欲望迷魂黑天鵝。
BETH 在 NINA 心中是完美無缺的芭蕾女皇,她膜拜 BETH ,她偷用 BETH 的化妝間,偷盜幾件 BETH 的小東西,她嫉妒羨慕 BETH ,要親身感受 BETH ,要最終成為 BETH 。
LILY ,美麗、直接、野性、優秀。在 NINA 的潛意識裏, BETH 就是自己想成為的人, BETH 的個性魅力吸引著她, NINA 遐想中認定 LILY 其實就是能讓所有人迷失的黑天鵝。奇怪,不是人人“應該”鍾情的白天鵝。
清純乖乖女,開始了逆反。但是反叛他人都是表象,也可能是幻聽幻覺:首先起步是挑戰 THOMAS ,然後瘋狂地通過自殘通過 LILY “對抗”母親,因為心靈不安,她去向 BETH 道歉請求寬恕,母親在她意念中變得無可奈何無力約束她,她開始敵視並設定 LILY 為最大威脅。為了阻止 LILY 的挑戰,她稍微猶豫後就毅然決然“殺害”了 LILY ……結果,是她衝破了“固有”的自己,從純真可愛的白天鵝幻化成邪惡迷人的黑天鵝……那麽,固有的自己,真的是她自己嗎?固有的她,是純真天生,還是邪惡天成?她殺害自己,是為抹殺自身的純真,還是為謀殺本性的邪惡?
NINA 衝破母親的“束縛”,實際是比喻她衝破自己,尋找自我,但她不知道哪裏有自我,哪個是自我;她敬佩 THOMAS ,卻又不能暢快追尋他的挑戰;她想做BETH ,但懼怕BETH 那樣的命運;想做 LILY ,卻又因準則而退縮,因為喜愛LILY ,羨慕她舞蹈的天賦,羨慕她精神的自由,暗戀她舉止的美麗誘人,fantasize 她灑脫狂放,NINA把LILY 定位成自己的未來威脅,就像自己取代BETH 一樣,斷定 LILY 的終極目標是取代自己作swan queen.
影片用 NINA 與周圍的幾個人物衝突來表現NINA 自己當時的精神狀態, NINA 用反抗懷疑所有人 ( 媽媽,導演,朋友,偶像)來推翻自己……她周圍沒有人又總是亂亂的鬼影搬的人群,沒有真實,卻有現實和幻覺的交錯,沒有真切的感情交流,隻有她自己的混亂感受和思維……對她自己來說什麽是perfect?
在完美與缺憾中的掙紮,NINA對自己無法定位,對完美與缺憾無法定位,幻覺中她用自己的潛意識演繹著‘別人’對自己的反應,用自己的幻覺演繹著別人的行為……其實,她周圍的人(4個主要人物),似乎都和 NINA 有 interaction ,但又好像都沒有,幻覺中,他們的言辭行為致使NINA意亂情迷,從另一個角度看,別人的所作所為可以說都出自NINA自己,她自己的壓抑和掙紮,自己的渴望和拒絕,似有似無地發生著……
《黑天鵝》仔細看不是完整的一個女孩成功和自殘的起因結果的故事,如果追溯故事原委,整個影片就不很make sense 。這部電影的語言和人物不必用 “ 現實分析 ” 方式剖析以便評價每個角色的性格甚至道德層次,不必探究 ERICA 是不是教育失敗而逼死了女兒,不必探究 THOMAS 到底是不是要引誘 NINA ,不必探究 BETH 是不是一個因瘋狂而走入死胡同的昨日明星,不必探究 LILY 是不是陰奉陽維要誤導NINA 以取代NINA ,甚至不必探究NINA 是否精神失聰,為什麽或什麽導致失聰,她到底想了什麽,做了什麽,她為何自殘,她最終的結果怎樣,到底死沒死 ……
The Black Swan experience lies in how the plot is interpreted. The audience know throughout the line Nina is losing touch with reality but neither the audience nor she can be sure what’s real and what’s just in her head. The movie's intended to just get translated into people's mind with different perceptions.
整個影片揭示一種狀態,質詢意識狀態,刻意用大眾眼中邪惡的黑天鵝,對比純潔無瑕的白天鵝,來揭示一種人格的衝突,人性的掙紮,真實和虛幻,美麗和醜惡,完美和欠缺,天賦和勤奮,純潔和汙穢,正義和邪惡 …… 等等,其實,世界上的所有都是交錯的,參雜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醜善惡模糊,生命不是非白即黑 ……
白天鵝,黑天鵝, NINA,LILY,BETH,THOMAS,ERICA 代表了什麽? NINA 的行為和幻覺,尤其自殘自殺,代表了什麽?當她成功演繹了黑天鵝 dark-side , she set the untainted white swan free or she killed the calamitous black swan? 不管結論如何,有了這樣的疑問,電影的故事情節是否和情理就不那麽重要了 , 也不會在意 Director Darren Aronofsky is obsessed with shooting the back of people's heads with a bazaar story line, which gets somewhat exasperating. Follow the purposely twisted blurry thoughts and people surely construe and comprehend it in their own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