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秋月

夜浴深秋對明月, 遙係溫馨問他鄉
個人資料
正文

Revolutionary Road 生存的快樂

(2009-03-08 15:41:07) 下一個




原本知道故事梗概,覺得沒什麽意思沒打算看,可看好多人評價,心就動了,這從眾和好奇心真是俗人不能免得,害我不淺。喜歡小愛對革命路的影評,是因為她把電影和人物
position到時代中,而不是純粹認為這是一部婚姻感情chick flick,或者以21世紀的眼神審視20世紀中期前的美國,有點像隔著門板,從門縫看風景,感覺到底不同。

稍微了解50年代美國的曆史背景,對於那個年代的故事似乎就已經先入為主,傳統與變革,安逸與騷動,新與舊,交織撕扯鬥爭,在現實社會和人們的心中都能夠看到反射。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掙紮其實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更重要的,那個年代最為掙紮和為此掙紮而苦痛而犧牲的是自我意識不斷崛起的女性。

先入為主的原因很簡單,有點兒自詡的過來人思維,還有點兒陳腐懶惰缺乏時代追求的個人生活動力,沒看前就覺得,男主人公所代表的對社會及變革層麵的探索嚐試屈從迎合可以接受,女中人公所探索追求而不得而的飛蛾撲火精神可以情同。

帶著好奇看意料中的社會心理釋析情節,我感受的是電影中的三種代表勢力,AprilFrank Helen Givings。排除了John Giving,是因為這個人物在影片中沒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力量但具有很重要的點睛啟迪作用,他的存在隻是AprilFrank的心理活動注解,大概原作者害怕“普通”大眾看不懂他對50年代的譯注而安排了這個bug (Kidding)

Helen Givings 堅定自負,信心百倍地規劃安排自家和別人的生活,gossipingintrudingjudgmental,任何不合她的mind set的東西被視為not well,或不是適宜的人群,她以及Frank周圍的人們和公司氛圍所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強大的死氣沉沉的傳統社會勢力,不論它是否腐朽沒落還是生機盎然,它的模式是循規蹈矩的,按照所謂“固定軌道”或靜止或前行,任何脫軌行為都是冒險。

Frank自我感覺良好,充滿幻想同時屈服於現實,可以說他害怕未知疏於追求,也可以說他權衡理想與現實避重就輕,總之,他的放棄是求異的失敗,個性追求的失敗,終究沒有魄力勇氣邁出周而複始一成不變的現實circle,這是選擇的殘酷,也可以說是現實的殘酷。Frank可能沒有生存的快樂但是有生存的概念和危機感。

April事實上及其自我感覺都與眾不同,她的名字和她的個性都說明她要掙脫陰暗沉寂的冬季,撲向萬物複蘇的春天,去感受沸騰的夏日,to feel alive, real life, 不計後果不管秋後會不會送給她果實。這種感覺是50年代很多美國人在變革前的感受,壓抑,向往新生,尤其百年如此的desperate housewife 們,她們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宣泄著自己,外出工作,墮胎,婚外性等等。

這幾種人的存在和求生方式是每個時期社會重大變革的必然產物,也是我所能感受得到的作者對社會的詮釋。

作者用了Wheelers的愛情婚姻的悲劇來picture當時的社會生活,也讓我不得不去從家庭個人角度去感受人物。

Frank與公司之間的你來我往說明了他在和社會嚐試自己的limit,當他感到了極限時,很自然地妥協屈服了,他對家庭妻子的不忠,與Maureen的婚外情,確實有點像在妻子麵前丟失雄風和尊重後,對自己ego的強行證明,他不在乎Maureen, 甚至原本應該感到刺激的媾和,對他來說,也不像他說的那麽swell,他向妻子承認了婚外情,可能因為他以為妻子的反常是他造成的,以為 confession可以挽回失去的感情,也可能像April諷刺的想引起嫉妒而證明什麽。不管因為什麽,Frank作為一個性行為不負責任的男人來說,對家還是以他的方式負了責任的,自以為是的盲目的一廂情願。他沒有在工作中找到的生存快樂,原本應該從家庭生活中得到,至少他自己希望如此。

April是注意的中心爭議的焦點,她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無論被置於社會時代中還是個人愛情婚姻中,都能引人思索,很多女人還會試圖在她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她對中規中矩的生活窒息感能引起眾多人的共鳴,當人們徘徊迷惑於日複一日的生存怪圈中難以找到慰籍時,這種共鳴就越發強烈。她對Frank的似有來由的宣泄刻薄,對胎兒的拒絕,對現有生活狀態的怨恨,是因為她以為這些是她理想生活的羈絆,她把自己的不滿轉嫁到她能夠染指的人們身上,包括Shep的性,她的理想成為不能實現的夢幻,破壞者人人都有份,包括她自己。她沒有生存的快樂,她的快樂和生存無關。她以極端的方式釋放了自己的voice 這種釋放的結果似乎隻有這一種,有人希望電影有個比較“溫和”的結局,可是,形單影隻地與社會生存方式背道而馳的結局如何能不同呢?

April 的理想到底是什麽? 大概是人類的共同弱點,對已知的厭倦對未知的好奇,巴黎能給她所謂的新生活麽?對於已知無法滿足的人,新生活轉眼變舊,探索的渴望會成為另一輪掙紮的起點。他們探索的起點永遠是身外世界的變幻,以至讓inner self 一味無止境地膨脹,沒有什麽東西會改變他們的厭倦窒息感,能改變的,是去發掘她們從來不願探究的自己。

所以,對她,我有同情,沒有認同。 

從來不書評影評,一是不情願拿別人的視角解釋生活,二是懶於思考,甚至認為無知乃快樂,生存的快樂有時在於糊塗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