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軒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新雨初來。
正文

知止、有度---背簍裏的養生哲學

(2008-05-09 18:12:17) 下一個

楊伯的家裏有一隻竹背簍,據說有250餘年曆史了。天長日久,竹簍變成了黯淡的黃色,左上角有一處破洞,被一根黃麻帶子巧妙地補綁好。楊伯說,那根帶子是他爺爺的爺爺套上去的,算了一下,大概也有120多年了。為什麽楊家的竹背簍壽命如此長?是因為楊伯家有祖傳家訓:不過度。一般背簍能裝70——120斤,楊伯家隻裝40斤。曾經有一次,楊家一個媳婦為了將地裏的紅薯藤一次運回家,裝了高高滿滿的一大背簍,被楊家老人痛責:你破了楊家的規矩,從明天開始,這背簍休息三天!

晚上,全家五十多口人被召集到一起,聽老人訓話:背簍也是一條命,你愛惜它,就活得長;不愛惜它就活得短,用它得有個度。人也是這樣,吃,不能過度;做,不能過度;玩,也不能過度。我們楊家雖然沒出過什麽大人物,但卻一直是長壽家族。為啥?就因為講究度。過去和現在的很多病、亡,跟我們家基本不沾邊。我的爺爺告誡我一句話,現在傳給你們:人世間,很多人雖然聰明,但掌握不了度就不能算聰明。比如,有吃死的,有閑死的,有累死的,有玩死的,有樂死的,有愁死的,有爭死的,有怒死的,有氣死的,有喜死的……總之,就像這隻背簍,隻有掌握好使用的度才能有個好壽命啊。

在楊家那個大家族:有2人分別活到了100歲、103歲,有11人活到了96歲,有14人活到了89歲……

見微知著,無論是使用一隻背簍,還是人的身體,都要用之有道,楊家人對不起眼的背簍都如此愛護,何況家中的每一位成員呢?愛物,也就是愛己,祖輩的一番教導,飽含著多少殷殷的愛心。

「知止」、「克己」、「有度」,五千年來祖先一直這樣諄諄告誡我們。所以雖是泱泱大國,富有四海,卻守之以謙。但凡是漢民族統治的時候,從未擴張領土侵略過任何一個國家。所以,夫子在與魯國的國君談話時,深深期望祖國能保持太平,人民能和平安定。魯國比較弱小,他告誡國君:人少不要去冒犯人多的,弱小不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克製自己,不要不自量力、不計後果地行動,隻有這樣,才能保證長久和平。

《荀子》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孔子到魯桓公的廟裏參觀,看見一隻傾斜的器皿,便向守廟的人詢問:「這是什麽器皿?」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邊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君王座位右邊的器皿,空著便會傾斜,倒入一半水便會端正,而灌滿了水就會傾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向裏麵倒水吧。」弟子們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滿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著的時候,器皿就傾斜了。孔子感歎說:「唉,哪裏有滿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問:「有什麽保持滿的方法嗎?」

孔子回答說:「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過人,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就是說,聰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鈍的方法來保持它;功勞遍及天下,要用謙讓來保持它;勇力蓋世,要用膽怯來保持它。富足而擁有四海,要用節儉來保持它。這就是抑製並貶損自滿的方法。

由此可見,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謙讓的處世態度,近可以明哲保身,遠可以興邦安民,所以《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膚淺地領悟到夫子所講的含義,不僅深深感佩夫子循循善誘與誨人不倦。魯哀公所問的問題,夫子不僅予以解答,而且問一答十,告訴他做人、養生、治國的道理,由此感悟到,真的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聖賢教人,都是用純真純善的愛人之心,能得到多少,全在於個人好學誠敬的程度啊!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