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網絡時代的心理健康
(2008-03-17 22:03:22)
下一個
日前有報道說,今年華東理工大學237名退學試讀和留級學生中,
有80%的學生係因迷戀網絡而成績下降,上海交大退學試讀或轉學的
205名學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通不過考試也與無節製上網有關;
武漢一大二女生被網絡迷惑,以致出現精神障礙,學業日漸荒廢,甚
至連父母也不識;長春市中心醫院神經科近兩個月已發現十餘例因無
節製上網導致精神異常的患者……
對此,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管理科學院社會心理研究
所所長王極盛呼籲:關注網絡時代的心理健康。日前,王極盛在接受
記者電話采訪時說,互聯網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計算機和
網絡的迅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諸多方便,為人類開啟了一個嶄新的世
界。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好的一麵,也有負麵影響。我們應該加強對
互聯網心理學的研究,網絡時代的心理健康是麵向新世紀的心理學的
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互聯網的應用在我國起步較晚。王極盛說,
目前國內對互聯網心理學基本上沒有係統的研究,這一問題當引起高
度重視。
圖書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從國內圖書市場的情況看,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互聯網心理學的研究已嚴重滯後。新近麵世
的有關網絡健康的研究著作幾乎都是譯著,如《互聯網心理學》、《
網絡幽靈》、《大衝突》等,這些譯著傳達出這樣一種聲音:電腦屏
幕把我們置於界麵之前,最新的界麵是一種我們可以進入的虛擬的現
實;麵對這場空前的技術革命,人類當努力調整自己,力避迷失於虛
擬空間之中。
《網蟲綜合症》作者、美國金伯利·揚博士的問卷調查顯示,80
%的受訪者已染上“因特網癮”,對因特網的迷戀就像酗酒、吸毒、
賭博等一樣,已經導致家庭離異、工作和學習效率下降、失業甚至犯
罪等社會問題。這部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的專著讓讀者看到了
電腦空間的另一麵:“電腦網絡使我們彼此孤立,而不是將我們聯係
在一起。”
美國帕特·華萊士博士撰著的《互聯網心理學》,對互聯網與人
們之間形成的難以割舍的種種現象,如上網成癮、網上麵具及偽裝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剖析;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先鋒譯叢”之五《
網絡幽靈》的作者認為,須臾離不開電腦的人將失去作為主體的自我,
變成機器的奴隸;《完美的罪行》作者、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讓·博
德裏亞爾透視了後現代社會虛擬取代現實的嚴峻境況,指出:數字革
命使人們逐漸遠離現實世界,這給人類自我認識和自我定位帶來巨大
威脅。
“除了殺蟲劑,我想象不出家庭用品中還有什麽東西比電腦產生
的問題更多。”美國矽穀毒物聯合會主席針對電腦中鉛、鎘、汞、鉻
和聚氯乙烯給垃圾處理帶來的新問題所說的這番話,同樣可以移用於
電腦網絡給人們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麵影響。然而正如記者在上海一家
大型書店裏看到的那樣,《網蟲綜合症》等書至今仍被擺放在浩瀚的
計算機類圖書中一樣,網絡時代的心理健康問題尚未引起人們的高度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