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軒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新雨初來。
正文

飲酒與養生

(2008-02-21 00:31:49) 下一個

 (一)溫酒而喝
    
古人飲酒多溫熱了喝。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酒為什麽要溫了喝呢?元人賈銘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認為“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明人陸容在《菽固雜記》中記裁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曆:“嚐聞一醫者雲:‘酒不宜冷飲’頗忽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雲然耳。數年後,秋間病痢,致此醫治之,雲:‘公莫非多飲涼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飲醇酒。醫雲:‘丹溪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熱酒固能傷肺,然行氣和血之功居多;冷酒於肺無傷,而胃性惡寒,多飲之,必致郎滯其氣。而為亭飲,蓋不冷不熱,適其中和 ,斯無患害。”
    
此二人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酒中除乙醇外,還合有甲醇、雜醇油、乙酪、鉛等有害物質。甲醇對視力有害,十毫升甲醇就會導致眼睛失明,攝人量再多會危及生命。但甲醇的沸點是六十四點七攝氏度,比乙醇的沸點七十八點三攝氏度低,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熱,它就會變成氣體蒸發掉。乙醒是酒的辛辣氣味的主要構成因素,過量吸人會出現頭暈等醉酒現象,而它的沸點隻有二十一攝氏度,用稍熱一點的水即可使之揮發。同時,在酒加熱的過程中,酒精也會隨之揮發一些,這樣,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閏少丁許多,對人體的損害也就少些。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過熱了飲用,一是傷身體,二是乙醇揮發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沒味了。
(二)“飲必小咽”
    
我們現代的許多人飲酒常講究幹杯,似乎一杯杯的幹才覺得痛怏,才顯得豪爽。其實這樣飲酒是不科學的。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呂氏春秋》說:“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龍遵釵在《飲食紳言)中說:“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腎、肺五髒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車子的車蓋,特別不能損傷。”情人朱彝尊在《食憲鴻秘》中也說:“飲酒不宜氣粗及速,粗速傷肺。肺為五髒華蓋,允不可傷。且粗速無品。”徐坷也認為:“急盥非所宜”,吃飯、飲酒都應慢慢地來,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於消化,不致於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調鼎集》中更明確地說:酒“忌速飲流飲”。
(三)勿混飲
    
元人貿銘在《飲食須知》中說:“飲食藉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己o,叢然雜講,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是養生者亦未嚐不害生也。一酒也是如此,各種不同的酒中除都合有乙醇外,還合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雜。多種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清升錄》曾行誠人們:”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乃飲家所深。“井舉一例說:”宛葉書生胡適,冬至日延客,以諸家群遺之酒為具。席半,客恐,私相告戒,適疑而問之,一人曰:‘某忸君家百氏漿。’”
    
另外,藥酒也不宜用作飲宴用酒。藥酒中一般合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如作飲宴用酒,某些藥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發生矛盾,令人不適。
(四)空腹勿飲
    
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肴。唐孫思邈《幹金食治》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因為酒進入人體後,乙醇是靠肝髒分解的。肝髒在分解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髒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肴、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一個竅門。當然,飲食後也不宜飲酒。
(五)勿強飲
    
飲酒時不能強逼硬勸別人,自己也不能賭氣爭勝,不能喝硬要往肚裏灌。張潮在黃九個《酒社芻吉》小引中說:“飲酒之人,有三種,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不能勸。惟有一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宜用勸,然能飲而故不飲,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為勸之哉。故恩謂不問作主作客,惟當率喜稱量而飲,人我皆不須勸。”情人阮葵生在所撰《荼餘客話》中引陳畿亭的話說:“飲宴苦勸人醉,荀非即是客人,不然,變意穀也。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人懦雅,概有斯致。夫惟府井仆役,以通為恭敬,以譫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言語中雖然合有輕侮勞動群泉之意,但他說的不要勸人醉☆印是極為可取的。
(六)酒後少飲茶
    
自古以來,不少飲酒之人常常喜歡酒後喝茶,以為喝茶可以解酒。其實則不然。酒後喝茶對身體極為有害。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髒,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未彝尊也說:“酒後渴,不可飲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隨酒引入腎髒,為停毒之水。今腰腳重墜、膀胱冷痛,為水腫、消渴、孿”現代科學已證實了他們所說的酒後飲茶對腎髒的損害。據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後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與白蘿熬湯解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