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軒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新雨初來。
正文

經濟的眼光重看曆史(十一):中國的語言文字在曆史上的作用

(2007-12-30 20:11:11) 下一個


誰是誰非任評說

在當今電腦飛速發展的時代,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又開展了全球範圍的語言的清洗,大家公用的語言愈來愈向英語集中,小語種越來越邊緣化,作為我們的漢語,其曆史作用我還是想寫一點什麽。

首先我們的語言受質疑的就是我們還屬於象形文字,按照西方的觀點,這是語言進化的低級階段,他們的拚音文字才是語言文字的高級階段,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我們的語言屬於漢藏語係,在全世界都是比較獨立的,而我們周邊那些曆史上向往中華文明的國家,如:日本、朝鮮、蒙古等等,均與我們不是一個語係,他們是韃靼語係,他們也是屬於拚音文字的,別看他們也有漢字,甚至依據漢字創建了他們自己的文字,但是他們的語言結構和方式與中國文字根本不同。

而我們的象形文字在現在的電子社會遭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因為他電子輸入是非常麻煩的,盡管後來發明了五筆輸入等優良輸入方法,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比如:拚音輸入不能夠盲打,而五筆輸入有詞匯量的限製,電腦的普及使得中國漢子的很多不常用字由於無法輸入而消亡。所以當今的發展漢字的電子化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我還是要說一下漢字的優越性對於我們的曆史作用。

第一點我要說的就是我們的文字保護了中國的統一和凝聚力,中國曆史上經過了多個分裂的時期,由於中國有統一的文字,使得中國的統一變成非常容易,語言有一個特點,就是時間久了語音就會有自然的變化,就如台灣的普通話與北京的普通話有區別一樣,這樣曆史一長,方言就形成了,雖然中國不同的地方語言發音極大的不同,北方人聽南方人的方言就如聽外語,但是一回到書麵,就完全一樣了,在歐洲,日耳曼分裂後,各個國家以自己的方式用字母形成文字,雖然都為拉丁語係,但是已經成為多國語言了,這樣在語言之上的文化就差異更大了,國家也就沒有統一的基礎了。

第二點我要說一下中國曆史的語言文字保護了文化的傳承,在五四以前中國是與世界不同的書麵文言與日常的說話不一樣的國家,這樣保持了文言文在秦始皇統一後2000多年的曆史發展長河中的基本一致,同時民間的語言有是另外一個樣子,所謂的白話,實際上是廣東地區的方言,而現在的普通話,實際上是曆史上的官話,就是帶著滿族口音的北京方言,而民間的語言表達方式變化很大的,魯迅倡導的白話文,但是我們現在看魯迅的文章已經日漸艱澀,這才幾年呢!因此中國的文言文製度實際上是讓讀書人可以無障礙的讀取先人的著作。

到了上世紀初,世界的巨變日本的維新,讓很多當年激進的人開始打倒孔家店,為了這樣的結果,她們首先是把文言廢除為白話,再把豎版變成橫板,最後再簡化漢字,實際的結果是現在的人要看懂我們先人的著作已經變得非常困難,普通人看文言文居然要如看外語要有翻譯一樣要看白話文釋義,但是文言文一旦進行釋義,其中的很多妙味就丟失了,其中的音韻美感也丟失了,直接導致大家不去看了,如果這些文化的記錄沒有普通人的讀者基礎,變成對於大多數老百姓的天書,我們的很多文化傳承也就被隔斷了。現在對於很多古籍,想要印刷成簡體橫板的還不行,必須為繁體豎版,目的就是不要讓太多的人方便去看,同時找一個能夠編輯古文的出版編輯也越來越困難,那些可以編輯古文的老編輯也時日無多,現在的政策導致中國語言文字的好處一點也沒有體現出來,不易電子輸入的問題卻總得不到解決,總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