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軒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新雨初來。
正文

經濟的眼光重看曆史(九)曆史上戰爭的屠城不可避免

(2007-12-24 18:39:40) 下一個

誰是誰非任評說

我們如果讀過曆史,就知道曆史上的屠殺太多了,從商都殷墟到元代的的四川,清代的揚州以及現代的南京,不勝枚舉,屠城的事件總是伴隨是大型的征戰發生,似乎每次大家都以侵略者的殘暴、野蠻和血腥來解釋,但是對於這其中背後的必然性卻沒有思考,尤其是對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其文化發展進步已經超過了當時的中國,這裏麵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對於征伐的成功,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能夠繼續的征戰,如果把占領的地區都分兵把守,那麽你的軍隊很快就分散開來,戰鬥力減弱被各個擊破,如果你不把守,那麽被你征服過的地方很容易就組織起來再進行抵抗,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武器是很容易置備的,急了眼來一個揭竿而起,木棒竹竿也要對付一陣子,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人殺光,你進兵的背後沒有人了,你就安全了。例如清兵占領揚州,當時滿人總共才20萬人口,而揚州就有100萬人口,如果當時不屠城,清兵一走,馬上就可以用這一百萬人口中的青壯年組織起一個幾十萬的大軍來!這樣的隱患在自己進兵的後方,不屠城清兵是不敢過江的。

進一步考慮的就是如何能夠控製被征服的地區,征服者的軍隊人數是非常有限的,對於控製廣袤的地區所必須的就是將人口疏散,人口不集中,就組織不起來,比如你要是占據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你征集所有成年男子參戰,很快就會有百萬大軍了,但是如果你占有一個像內蒙古這樣的省,人口一樣卻組織不了多少人,這就是差別,這樣一來屠城的結果是使城市裏麵的人口逃散,逃散到農村去,同時逃散時還要帶走大量的城市內的糧食等戰爭資源,從而使下麵的城市在遭到攻擊前大量人口減員同時帶走糧食,這樣這些城市在被攻擊時已經成為隻有軍隊的空城,兵員補給等問題極大,當年祖大壽等人在錦州、寧遠等地對抗清軍時由於遼民逃散,遇到的就是這樣的問題。所以認為屠城後其他城市會死戰到底使得征服變得困難的看法是非常主觀片麵的。

等到了城市的人口均逃散到了農村,城市成為一個個的空城時,占領和控製就變得容易,在各個中心節點建立兵站,哪裏像造反的樣子,就派兵過去把人殺散,這樣就永遠起不了大的波折,就如清代的駐節將軍、提督和日戰時期的日本據點等等,隻有如此才能夠以少量的軍隊控製廣袤的地區。

所以現代的中國無論如何征兵的過程中都要招大比例的城市兵,尤其是大城市的兵,雖然農村兵好招好使喚,城市沒有什麽人願意當兵(後門兵已經安排好出路的除外),也必須招收城市兵,為的是在將來戰爭中可以在城市內組織兵員,那時這些當過兵受過軍事訓練的城市人是要當軍官使用的!他們要帶領那些沒有當過兵的城市新兵的。

最後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以戰養戰的需要,在古時能夠以戰養戰,最重要的就是糧食,對於冷兵器,戰爭中的武器消耗是很小的,關鍵是糧食的來源和運送,在糧食生產有限的情況下,一下子多出來了幾十萬征服者的大軍,這糧食如何來?將城市人口屠殺後,城市本身的糧食供應還是存在的,這樣才能夠多出來征服者的糧食,如果不屠殺,過不了多久就會把糧食吃光,這個時候所有人就都沒有食物了,那個時候就是想吃人肉都是來不及和不夠吃的。

實際上所有的征服者都對於屠城的必要性心知肚明,但是不會說出來的,日本對於中國進行侵略,也是早就把中國的曆史研究得極其透徹了,他們在南京屠殺30萬人,完全是有組織和計劃的,南京被屠殺了30萬人口後,才有他們的30萬侵略軍的軍糧,南京地區在以後的抗戰中作為日軍的後方組織不起來抵抗,同時造成中國的人口大量往四川逃散,增加了中國未被占領地區的經濟和軍隊的負擔,這些事情日本鬼子是很清楚的。

我寫這些文字,就是要讓朋友們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很多好戰的統治者均沒有深入的讓民眾知道戰爭真正的是什麽,利用一些憤青的好戰情緒,那些憤青天天對於台灣、日本喊打的時候,又有幾個人了解戰爭呢!戰爭不僅僅是三十六計一類的計謀,也不光是電子遊戲般的打打殺殺,在血腥的攻城略地背後,有更加殘酷和深刻的經濟因素和持久的心理陰影,絕不可以輕言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adeblanc 回複 悄悄話 你說得太對了.不過您放心,共黨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是絕對不敢打台灣的.隻是讓小憤青們過過口淫罷了.
jwayne_1 回複 悄悄話 great poin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