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here

春風至人前,禮儀生百媚
正文

曆史文化名城巍山

(2008-08-31 07:54:47) 下一個
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北距大理市下關55公裏。古為邪龍,又名蒙化。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皮邏閣自稱南詔王後始建都城,遺址在今廟街鄉古城村南。今縣城所在地巍寶鎮,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修建,設四門,城方如印,中建星拱樓。明末徐霞客曾遊覽,記曰:“蒙化城甚整……城中居廬亦甚盛”。其中尤以北城樓更為雄偉。城內街道井然,保持了傳統的布局和建築風格,城內有文廟、關帝廟、文昌宮、文華書院、冰泉庵等覺宮等古代建築。1994年公布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杜文秀起義遺址
  位於巍山縣永建鄉小圍埂村東山坡上。此地東靠大山,西臨壩子,為一開闊的斜坡地。杜文秀起義後,義軍在大、小圍埂村一帶修築了防禦工事,與清軍作長期鬥爭。當年起義軍修建的防禦工事,至今尚有殘跡留存,在從大圍埂到小圍埂村東山坡上,斷斷續續殘存一些土圍牆。牆厚1.1米,高2-3米不等。上有槍眼,前麵有濠溝。此外,東門碉堡殘牆尚在。至於村西平地,當年利用一古城遺址再加一部分圍埂而成,從西、南、北三方拱衛大小圍埂村。圍埂殘存600餘米,高2-4米,厚6-11米。1872年11月大理失陷,大、小圍埂一帶回民起義軍仍堅持鬥爭,至1873年春節才為清軍攻陷。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文筆樓
  位於巍山縣城中心。又名星拱樓。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鹹豐七年毀,鹹豐十年(1860年)杜文秀將領馬國忠重建。樓重簷歇山頂,麵闊三間,高11米,樓下為石台基,四麵起券洞,街道由此交叉通過,台基高6.3米。樓底層四周設廊。樓上四麵懸掛匾額為“瑞靄華峰”、“巍霞擁鶴”、“玉琥瓜浦”、“蒼影盤龍”,描寫登樓遠眺四麵風光。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拱辰樓
  在巍山縣城,為明蒙化府北門城樓,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原為三重簷城樓,永曆四年(1650年)改為二層。現樓重歇山頂,麵闊5間28米,進深17米,高16米,建於高8.5米的城廊上,登樓可俯視全城,整體建築古樸渾厚。樓閣南側懸“雄魁六詔”匾額,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勤所書,北側則懸“萬裏瞻天”匾,乾隆五十年,蒙化直隸廳同知黃大鶴書,二匾書法氣勢磅礴,渾厚有力,1993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宮
  位於巍山縣城內東南隅。始建於明代,初設啟蒙義學於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增修,改為學古書院。鹹豐七年毀於兵燹。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為學古書院,民國六年(1917年)設四年製蒙化中學於此。文昌宮由大門、牌坊、講堂、大殿、金甲、魁神等殿及兩廂三大院組成,宮內古柏森森,環境幽靜。現存建築以大殿最好,前有月台,四周圍以大理石欄杆,正麵設大理石雕龍禦路。殿為單簷歇山頂,麵寬三間13.1米, 進深14.1米,高12米。正麵簷飾七踩鬥拱,通體雕花。整個建築宏大雄壯,講堂單簷歇山頂,門窗雕刻細致。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閣
  位於巍山縣城文華書院右麵。始建於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由四進三院及兩廂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單簷歇山頂牌樓,前簷飾如意鬥拱,裝飾華麗。後殿建於月台上,重簷歇山頂,麵闊五間,上下層簷均飾七踩三昂鬥拱,門窗雕工精細,為巍山清代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殿宇。1998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巍寶山古建築群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城東南約10公裏處。山體如一頭蹲坐回首的青獅。峰嶽起伏,古跡薈萃。在唐代初年為南詔(蒙舍詔)開國國王細奴邏(彝族)耕牧和發跡之地,方圓數十裏。現存清代建築多分布於巍寶山的前山(東麵)和後山(西麵)。前山有甘露亭、巡山殿(土主廟)、龍潭殿、玉皇閣等9處;鬥姥閣位於山巔,從此西下入後山,有三清殿、培鶴樓、長春洞等8處。其中,巡山殿始建於第三代南詔王盛羅皮,後殿,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修,現殿內供奉著身穿著彝族服裝的細奴邏塑像;龍潭殿(文昌宮)是巍寶山風景區的中心,寺院寬敞,建築宏偉,有水池、亭榭、大殿等建築,在水池上的石拱橋側壁上,有清人繪製的一幅《踏歌舞》,形象反映了當時彝族傳統歌--踏歌的盛況。山上諸景,各具特色,是滇西著名的道觀勝地。1988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巡山殿
  又名巡山土主廟。位於巍寶山的前山,是一座一進兩院的殿宇。大殿為明三暗五,歇山頂,正殿上塑南詔始祖細奴邏像,高2米。“土主”,是彝族對祖宗崇拜的一種形式,為本民族或家族的保護神。後人為了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杜撰細奴邏死後,被封為巡山土主,並在巍寶山上建立巡山土主廟,祭祀細奴邏。每年農曆1月15日,巍寶山附近的彝族群眾前來山殿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祭祀完畢燃起篝火,彝族青年男女縱情打歌玩耍,為考察南詔民俗的重要遊覽點。

龍潭殿
  是巍山的遊覽中心。它是文昌宮的俗稱。文昌宮內有“龍潭”,是當地人民祭龍的場所,清乾隆年間增設道觀,而稱呼龍潭殿。聳立於天字台上,顯得氣勢雄偉。二殿祀關聖帝君,大殿祀文昌帝君。在大殿與二殿之間由地下泉水匯聚為一池潭,稱為“龍潭”。池中建有“文龍亭”,這是一座六角形亭閣,兩旁有拱橋相連,池四周鑲有雕花礎石欄杆。池旁楊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鏡,亭影搖曳多姿,環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灑在水池之中,清麗無比,被稱為“龍池秋月”。亭子的西麵有《白蛇傳》中“遊西湖”及“彝族踏歌”的壁畫。踏歌圖麵積1.17×1.00,繪有男女41人參雜圍成一圈有吹蘆笙,彈月琴,吹笛,吸煙等踏地而歌場麵。壁畫繪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再現了220多年前彝族青年踏歌的習俗。

青霞觀
  又名老君殿。是巍寶山的主要道觀。根據《重修巍山青霞觀碑記》記載,廟宇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年),為一進三院,由山門、二殿及大殿兩廂組成。入山門後,層層迭升,二殿為過廳,兩側祀四天君。老君殿為單簷山頂,五開間,麵闊22米,進深14米,殿宇巍峨,殿內祀太上老君像,殿上懸掛有“片石含青”的匾額。兩廂,東祀財神,過廳塑四天君,西廂立古碑有《重修巍山青霞觀碑記》等。院內鬆柏常青,為巍寶山的重要寺觀。

玉皇閣
  在青霞觀的左側,依山就勢,層層而上,為一進四院的道觀群。從山門進入依次為四帥殿、天師殿、三宮殿、呂祖殿、玉皇閣、依雲閣等。殿閣巍峨,飛簷重疊,金碧輝煌。其下是靈宮殿,正好同玉皇閣在一條中軸線上。玉皇閣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8年),祀天、地、水三官、呂洞賓以及財神、灶君諸神構成巍寶山道教宏大神係。玉皇閣後為依雲閣,為2層樓閣,建築精致,四周圍有漢白玉欄杆,花木繁茂,環境清幽,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巍寶山廟會期間在這裏舉行洞經會,古樂悠揚,非常熱鬧

鬥姆閣
  建在巍寶山頂,海拔2568米,祀鬥姆而得名。殿閣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鬥姆,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其雕塑為3眼、4頭、6臂,兩旁塑金童、玉女像。入山門拾級而上,層層登高,鬥姆閣建在高聳的天字台上,三麵峭壁。為單層亭閣,出簷架鬥,畫棟雕梁,給人有淩空之感。每當人們登上鬥閣,隻見林海茫茫,雲霧繚繞,極目遠眺巍山古城,城方如印,瓜江玉帶,風景如畫。


培鶴樓
  位於鬥姆閣後峭壁之下,因祀“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又稱為呂祖殿,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一座二層四方樓閣,外麵有礎石欄杆,一轉三方。中央有佛龕,塑呂洞賓坐像在一石山上,仙風透骨,工藝極佳,堪稱極品。培鶴樓前為舍真樓,為二層樓閣。

檢長春洞
  培鶴樓下麵,為長春洞,因殿後有一幽深的古洞而得名。整座寺觀由前殿、正殿、兩廂和花園等建築組成。平麵建築按照“八卦”形狀排列成八角形。結構嚴謹,是我國道教建築中不可多得的建築精品。前殿塑雷祖、即聞大師像,稱為雷祖殿。正殿為重簷歇山頂的樓閣建築,塑玉皇,兩側塑起、問二帝,殿宇巍峨、玲瓏剔透、工藝頗高。頂上藻井為太極圖,內雕雙龍,四周繪有群仙夜宴圖、三皇圖及九龍圖等道教壁畫。長春洞為巍寶山勝景之一,建築別致,被稱“鶴洞藏春”。

文 廟
  在巍山城西門內,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廟毀,隨即重建。清代鹹豐至同治年間,杜文秀大理政權駐蒙化守將李芳園、馬國忠等複加擴大。1939年開辦中學於此。文廟規模宏大,占地10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前設照壁,上鑲“萬仞宮牆”大理石匾。院內中軸線上依次為泮池、橋、欞星門石坊、大成門、大成殿、雁塔坊、崇聖祠、尊經閣。東西二側有名宦祠、節孝祠、射圃等共13個院落。現存建築以大成殿及雁塔坊為最好。大成殿,單簷歇山頂,前有月台,圍以大理石欄。殿麵闊七間,進深15.6米,高11米,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雁塔坊為重簷歇山牌樓式建築,簷下四麵設鬥拱,八個翼角飛展。明倫堂有六扇格子門,著意雕鏤,為現存工藝價值較高者。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文華書院
  位於巍山縣城外東北隅玉皇閣故址。光緒元年(1875年)創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勸學所,改文華書院為高等小學堂。書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門、二門、泮池、雁塔坊、奎星閣、藏書樓及兩廂等大小九個院落組成,現僅存藏書樓、奎星閣、雁塔坊及部分廂房。奎星閣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麵闊五間,下層四周設圍廊,上下層簷下都設七踩鬥拱。藏書樓建於高台上,麵闊五間20米,進深15米,高11米餘,重簷歇山頂,翼角出簷甚長,整個建築氣勢宏偉。文華書院原存碑十塊,為光緒初年籌撥杜文秀起義軍“叛產”作書院經費的布告,有一定曆史價值。1998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北社學
  在巍山縣城北門外,又名育英社學,始建於明末。現存大門、中廳及廂房。先師閣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已被移建於公園內。大門單簷懸山頂牌樓,明間高,次間低,明間設九踩鬥拱,次間為七踩鬥拱,錯落有致。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南社學
  又名育德書社。位於巍山縣城南門內,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大門、過廳、後閣及兩廂、花園組成。後閣重簷歇山頂,麵闊三間,除上層擎簷柱為圓柱外,餘皆用方柱。明間與次間麵闊懸殊不大,使外觀勻稱,具清初建築風格。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滿鑄各種動物及雲雷紋飾,為國內所僅有。1977年又清理木槨阝墓一座。1983年公布為祥雲縣文物保護單位。

肖公祠
  在巍山縣城文華書院左側。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祠坐東向西,由三進二院及花園、水塘、涼亭組成。大門上為戲台,現僅存中廳、大殿及南廂。大殿單簷硬山頂,屋麵弧度柔和,簷下飾透雕裝飾花紋,活潑流暢。肖公祠為江西公館所在。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回輝登滇真寺
  位於巍山縣西北30餘公裏永建鄉回輝登村,始建於清。寺由叫拜樓、禮拜堂及廂房組成,規模宏大。叫拜樓三重簷攢尖頂亭閣,禮拜殿重簷歇山頂,通麵闊30米,進深15米,高11米,可容800餘人禮拜。

雲淨寺
  又名陳家寺。在巍山縣大倉鄉劉家廠村後山。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始建,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寺坐西向東,依山而建,由建於左右二條中軸線上的殿宇組成。共八院,佛教道教殿宇相雜,都為硬山式建築。大雄殿建於3米高石台基上,麵闊三間,正麵簷下枋、梁、雀替等雕刻精細。格扇門裙板上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繪的佛教壁畫十六幅,畫工精細,形象生動,有一定曆史與藝術價值。雲淨寺三麵青山環抱,環境清幽,明末清初有名僧擔當、無佳等曾在此住過,寺內現存清碑六塊。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天摩崖寺
  在巍山縣山龍 山於 圖山南。原名天姥崖,雲隱寺。明崇禎十二年(1839年)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寫道:“山門內有古場,曰去隱寺……始知天姥崖即雲隱寺。”天摩崖寺初為佛教寺院,後來道教興盛擠入其中,並與當地彝族崇信的土主信仰混雜在一起,成了佛、道、巫三教合流的龐大宗教建築群。屬佛教的有大雄寶殿、靈官殿、財神殿、閻羅殿、玄閣等;屬土主信仰的有土主廟、三公主殿等。對研究南詔的曆史特別是宗教藝術有重要的價值。

圭峰寺
  又名尖山寺。在巍山縣青華鄉西窟村,距城約50公裏。此地平地奇峰突起,附近有溶洞二個,足可尋幽探勝。寺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寺分上下兩處,上為玉皇閣,下為觀音殿,閣重簷歇山頂亭閣,麵闊進深皆6米,高7米餘,建築小巧玲瓏;觀音殿麵闊三間,旁有靜室一間,建於懸崖邊。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寺
  又名範家寺。在巍山縣城東南3公裏玄珠觀左,明永樂年間範祺建。內有範氏宗祠。現存建築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0年)。寺由大門、天王殿、接引殿、大殿、觀音殿、範氏宗祠五進四院組成。西麵開池塘,架板橋,環池建房為苑,小巧清幽,別具一格。建築以大殿及觀音寺最佳。大殿建於高2米的石台基上,台基二側升起,與屋麵正脊升起相呼應。屋頂為單簷歇山式,麵寬五間,四周為圍廊,簷下正麵及東、西二麵以垂柱及花板裝飾。觀音殿在最高處,單簷歇山頂,鬥拱古樸粗壯,似為明代構件裝配而成。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玄龍寺
  又名小寺。在巍山縣城東南3公裏玄珠山上。寺始建於南詔時期,永曆十年(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間毀於戰亂,光緒年間重建。寺依玄珠山而建,層台疊閣,氣勢雄偉。其布局為在南北中軸線上建山門、石坊、四聖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東,有關聖、三皇、呂祖、觀音諸殿和彌羅宮、芭蕉樓、碧波室、禪堂等建築。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軸線,根據地勢,采取由西到東上下三台橫列落,內多園林小景。玄龍寺建築以山門及大殿最佳。山門為單簷歇山頂牌樓式樣,寬三間,前後簷下施以如意鬥拱,鬥拱做工十分精細。大殿建於2米多高的台基上,單簷歇山頂,麵闊三間14.8米,進深16.2,高12米。前為走廊,簷下施以七踩鬥拱,整個建築氣勢雄偉。1981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縣文物保護單位。

圓覺寺
  在巍山縣城東南3公裏靈應山上。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蒙化土官左氏所建,明萬曆、天啟、清康熙年間重修。寺依山勢,有山門、彌勒殿、真如殿、大雄殿及兩側觀音殿、伽蘭殿、文昌宮、三官殿、準提殿等建築組成。寺前有雙塔,亦為明成化間所建。寺內尚聽月庵、係風亭、小橋、池塘等苑林,融寺院與園林與一體,為巍山風景旅遊區之一。1988年公布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等覺寺太陽宮
  在巍山縣城東北隅。等覺寺傳始建於南詔,清鹹豐時期(1851-1861年)毀,現存太陽宮及雙塔。太陽宮,單簷歇山頂,麵闊五間,四周設廊,簷下施重昂鬥拱,粗大古樸,始建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門外雙塔,明成化元年(1465年)蒙化府土官左氏建,為九級密簷方塔,塔身洞龕內置石雕佛像。1988年公布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慧明寺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廟街鄉張官廠村南,為巍山名刹。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占地5000多平方米。寺坐東向西,前為照壁,左右開側門,門內有新月形池塘,上架單孔石拱橋,為明代遺物。橋後為山門,依次為前殿、中殿、後殿及兩廂、花園等建築。慧明寺大殿單簷歇山頂,其餘殿宇均為單簷硬山頂,麵闊均為三間,無鬥拱,但雕刻精細。存有清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四個不同時期的彩畫。寺內現存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所立“大慧禪寺”匾一塊及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所立《慧明禪寺碑記》一塊。

月波庵
  位於巍山縣廟街鄉河上灣村東山坡上,始建年代不詳。康熙《蒙化府誌》有載,曆代多次維修。庵由五進四院、兩廂、花園、六院組成,依山勢而建。其建築前三院供佛,後一院供玉皇、三清像。大殿單簷歇山頂,正麵簷下安鬥拱,其大鬥上用昂,承托前麵的垂蓮柱,大鬥四角安透雕折枝花異形拱。後院在高處,地麵高於大殿屋頂,陡坡邊連一單簷牌樓式建築,前簷明間伸出比次間小,簷下四麵設鬥拱,製作小巧玲瓏。月波庵前有水塘,背靠青山,門前有直徑2米多的大青樹,集山水園林於一處。月波庵內存一清乾隆年間所立水利牌。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西竺庵
  在巍山縣城西門內,此庵始建年代不詳。從現存建築式樣看,應為清中葉至晚期所建。庵坐北向南,由在左右二條中軸線上的四進三院組成。後殿供觀音像,正殿供三官像。西竺庵後殿,為單簷歇山頂,麵闊三間,舉架較高,屋麵四角及兩山弧度較大,整個建築外觀舒展,秀麗飄逸。後殿正麵簷下以本地木工稱作“吊鬥”的結構裝飾,其結構似北方建築之垂花門,結構變化多姿,富於層次感。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東嶽廟
  位於巍山縣城東南隅。始建於明代,清康熙、道光年間增修,現建築光緒年間(1875-1909年)重建。由東嶽官、城隍殿、十王、太保殿等建築組成。大殿單簷歇山頂,麵闊16米,舉架較高,屋脊高聳,前有廊廈,後開門,原塑東嶽帝像。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
  位於巍山縣城西門內西竺庵左麵,大門東向,由四進三院及其他建築組成。始建於明初,現存建築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重建。大殿為前卷棚頂後歇山頂二方建築勾連組成,麵闊三間11.7米,進深19.7米。前麵卷棚式建築高5米,內部梁枋等雕刻生動。後麵主高殿高12米,前簷下安鬥拱,製作渾厚敦實,明間甚大,寬為5.75米,次間僅2.2米。城隍廟不但結構特殊,且舉架高大,正脊用磚瓦砌成空脊,使屋脊和尖峰刺天,挺拔雄壯,為富有特色的古建築。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白 塔
  又名文筆塔。位於巍山縣城南1公裏文筆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九級方形密簷式磚塔,高25米,底邊寬5.1米,為風水塔。塔門開於北麵,門額有“嶽峙淵亭”大理石匾。塔身各層四麵設龕,一層各置一佛像,塔頂安銅質寶頂。1981的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封川塔
  在巍山縣城南洗澡塘村南封山頂上,始建於清鹹豐四年(1854年)。因山下有溫泉,又名洗澡塘塔。塔為七級截角方形密簷式空心磚塔,高30米,一級塔身長寬各5.75米,塔座分三層,高3.2米,底層正方形,二三層分別內收,為不等邊八方形。各級四麵皆設券洞形龕,內置佛像。塔刹為銅質寶頂,下置石製寶蓋及仰覆蓮。1981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永濟橋
  在巍山縣永建鄉巡檢村南巡檢河上。始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曆代曾多次維修。橋頭山牆上砌有明代著名學者李元陽撰的永濟橋碑記五字。橋為木構風雨橋,橋通長15.6米,寬3.25米,高6.9米。其結構為用直徑0.3米的五根圓木架於兩岸,上麵鋪木板,再在兩岸各按木斜撐二股以支撐木架。上建人字頂瓦屋三間,橋頭尾建二道門,橋麵兩側安木欄幹,並設長木板凳。永濟橋用斜梁懸掛支撐中點的方法,解決了大跨徑木橋受力問題,體現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此橋至今保存完好。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三鶴洞摩崖題刻
  位於巍山縣馬鞍山鄉三鶴村西500米處。為石灰岩溶洞,洞高6米,寬3米,深約20米。洞有摩崖題刻16處,洞門有蒙化土知府左禎(彝族)書“三鶴洞”三字,字大徑尺,蒼勁有力。左側石壁刻“三鶴洞敘”。另有明清時期遊洞詩詞14處,題刻可見明代中原文化對雲南邊疆的深遠影響。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南詔蒙舍城遺址
  位於巍山縣廟街鄉古城村東,地麵仍殘存高1-4米的城牆。經實測,城為正方形,周長6600米。城南臨河,建於坐東向西的斜坡地上。城內靠北牆中有一約27米見方的土台基,其中碎瓦最多,應為建築遺存。城內散布磚瓦有蓮花紋及獸麵紋瓦當、板瓦、筒瓦,形製與山龍 山於圖城出土者相同。極少數瓦麵上有模印陽文“官字”或“大方廣佛”字樣。蒙舍城為南詔早期城址之一,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遷都太和城後,此城曾作為陽瓜州治所,大理段氏改為開南縣,元代設蒙化州治。1988年公布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山龍 山於圖山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北大倉鄉團山村西。唐初,蒙舍詔築城於此,1960年調查,山龍 山於圖山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100米,出土大理南詔有字瓦、柱礎等建築構件。遺址以東山麓,1991年清理發掘南詔寺廟建築遺址一處,出土大量石雕佛教造像,為研究南詔早期曆史提供了寶貴的文物資料。遺址以南山麓,古為天姥寺,今已辟為新寺觀區。1993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翼叔石棺墓
  在巍山縣廟街的蒙舍山中,有一塊大石,石上鑿出一口石棺。此石東西長約10餘米,南北寬約8米,高約3米。石棺四壁有文人墨客鐫刻的詩章10餘首。陳佐才,字冀叔,別號睡隱子,俗稱陳仙人,蒙化府(今巍山縣)人,他少時習文,後投在黔國公沐天波下受武職。明末,永曆皇帝入滇,他曾跟隨到緬甸,永曆皇帝被吳三桂逼死,於是回鄉隱居於蒙舍山麓的是何庵中。他外出鄉間戴鬥笠,身騎毛驢,喝雨水,並發奮讀書,詠物寫景,借景借物抒情,表達自己對清朝不滿的思想情緒。著有《寧瘦居集》、《天叫集》、《是何庵集》、《石棺集》等詩集6卷。終年70餘歲。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雷應龍墓
  墓在巍山縣城東南8公裏雞鳴山。墓四周以長條石砌成,長4.3米,寬5.78米,殘高1.73米,頂部以弧形巨石條封蓋,正麵立碑三塊。墓前有石砌平台,有石階相連,總長10米,寬8米餘,左右翼以磚牆,及石獅、石麒麟等雕花構件。雷應龍,字孟升,號覺軒,蒙化(今巍山)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初任蒲田縣令,後升任浙江道禦史,後改廣東道監察禦史。次年病故,年44歲。1987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巍寶山風景區
  位於蒼洱風景區的南麵,屬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內,包括巍山古城、巍寶山道觀,大、小寺及山龍 山於圖山4個片區,總麵積為9.5平方公裏。巍寶山屬哀牢山係,景區的自然植被保護較好,森森覆蓋率達70%,有蒼鬆翠柏和各種闊葉林,不乏名木古樹,奇花異卉。巍山是曆史上顯赫一時的南詔國的發祥地,有山龍 山於山龍 圖山遺址、天摩崖寺、南詔王細奴邏耕牧之地;有巍寶山道觀群以及園覺寺、玄龍寺、巍山古城等文物古跡。它不僅有優美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濃鬱的民族風情。

溫 泉
  在封川山麓。又名蒙詔湯池。據康熙《蒙化府誌》記載:“工農業詔湯池也,相傳細奴邏母疾,浴此則愈。”泉水從石罅中湧出,匯入池中,水質透明,為碳酸泉,含鈣、鎂、鈉等元素,水溫適度,對皮膚病和風濕性關節炎等有一定的療效,被譽為“溫泉漱玉”。溫泉背靠封川山,前有陽瓜江流過,風光優美,附近有封川橋、封川塔等名勝可供遊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